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黄渤海悬浮颗粒物散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悬浮颗粒物的散射特性,用以描述水体固有光学特性。【方法】利用2014年11月黄渤海海区航测数据,分别选取555nm和532nm作为参考波长,建立悬浮颗粒物散射及后向散射的光谱模型,并对模型拟合效果进行检验;此外,还建立了悬浮颗粒物散射参数与水体组分浓度的关系模型。【结果】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光谱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绝对值(MAPE)分别在60%和35%以内;散射参数与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模型MAPE的最小值仅为15.0%。【结论】黄渤海颗粒物散射特性主要由非藻类颗粒物主导。  相似文献   

3.
海水中的悬浮小颗粒会引起声吸收、散射的变化.作者以Urick的粘滞吸收理论为基础,结合海水自身的声吸收理论和浅海声传播模型,推导出高频下悬浊海水的声衰减公式.本文对悬浮颗粒物的粘滞吸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以声纳为例,初步研究悬浮颗粒物对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爱贞 《山东科学》1991,4(2):56-61
对济南市东郊工业区大气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和形状特征的分析表明:该地区粒子谱分布为Junge分布;粒子的质量中值直径为3~4μm;1μm以上的粒子质量粒谱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粒径在2μm以下的细粒子的质量浓度只占总量的20%~30%。对不同粒子形状的研究表明:冬季,由于能源燃烧排放的颗粒物占总量的70%。  相似文献   

5.
对某大学校园内教学区、生活区和校外交通干道3个采样点秋冬季的大气颗粒物(TSP和PM10)浓度和颗粒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Zn、Pb和Cr的浓度和形态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TSP和PM10浓度差别较大,其中教学区最高,校外交通干道次之,生活区最低.TSP和PM10中Cu和Cr的含量较低,Zn和Pb的含量较高.TSP中重金属的总含量大于PM10,但是PM10中重金属所占的百分比大于TSP.从形态分布来看,TSP中Zn有40.76%存在于残渣态(S5)中,PM10中Zn有53.43%存在于可交换态(S1).而TSP和PM10中Cu在S1~S4中分布较多,Pb主要存在于残渣态(S5)中,Cr的主要存在形态是氧化物结合态(S3)和残渣态(S5).对TSP和PM10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评价可知,Cu的可生物利用态含量最高,Zn、Pb和Cr的可生物利用态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6.
用三维粒子模式研究黄河输出的悬浮颗粒物的输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了一个三维的乳浮颗粒物输运模型,对黄不可输出的悬颗粒的健布进行了计算。这是一个使用粒子追踪方法的模型,利用随机走步法模拟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7.
海水悬浮颗粒物中DMSP顶空GC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许多流域和沿岸水体悬浮颗粒物的浓度较高,给大型海藻和其他底栖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如何有效降低水体的悬浮物浓度,是沿岸水域生态恢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研究了植物浮床系统中滩涂耐盐植物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L.)的根系对海水中悬浮颗粒物的净化效果.结果显示,种植海马齿的实验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24 h内,由海马齿构成的生态浮床模拟系统对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清除率达到90%以上;海马齿根系对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物清除效果不同,主要作用于粒径<20μm的悬浮颗粒物,且颗粒物粒径越小,根系对其清除效果越明显;随着粒径增大,悬浮颗粒物的自然沉降作用增强,尤其是粒径≥20μm的颗粒物.研究还表明,海马齿根系不仅对水中悬浮颗粒物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同时能使其浓度提前达到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9.
自然水体悬浮颗粒物吸附铅和镉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用滤膜过滤方法获取自然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 研究了其吸附铅和镉的动力学、 热力学特征以及过滤水量、 pH值和离子强度对自然水体悬浮颗粒物对铅和镉吸附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悬浮颗粒物对铅和镉都有明显富集作用, 其对铅的吸附速率和最大吸附量均比对镉的大; 悬浮颗粒物对铅、 镉的吸附量与其质量成正比; 随着吸附体系pH值增大, 悬浮颗粒物对铅的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 对镉的吸附量则一直增大; 在不同离子强度下进行吸附实验, 结果表明, 悬浮颗粒物对铅和镉的吸附可能同时包括电性吸附和专性吸附.  相似文献   

10.
北海湾悬浮颗粒物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海湾近岸内湾,设9个测站,选取4个有代表性的季度月,即1998年10月(秋季)和1999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采集海水样品分析测定悬浮颗粒物(SS),同时还同步测定水温、盐度、pH值、化学需氧量(COD)、透明度、叶绿素a及5种不同形态的氮、磷和溶解性硅,研究北海湾悬浮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海湾悬浮颗粒物含量具有春季较高,秋季次之,冬夏季较低的分布特点.在陆源影响较小的秋冬季节,悬浮颗粒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均不显著;而在陆源影响较大的春夏季节,悬浮颗粒物在与盐度、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的同时,与COD和不同形态的氮、磷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带跳扩散过程的依全变差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耦合的方法考察了李氏和线性增长条件下的带跳扩散过程的依全变差稳定性.借助积分变换定理构造了过程的一个耦合算子,利用IT( O ^) 公式证得所构造耦合的成功性.借助文献[2]的结论证明不变概率测度的存在性.基于耦合不等式‖P(t,x,·)-π(·)‖var≤2∫π(dy)P(x,y)(T>t)建立了带跳扩散过程在一些条件下的依全变差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对释放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污染程度的贡湖、五里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释放试验研究了有机质的去除对沉积物磷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物有机质的去除并没有影响溶解性活性磷(SRP)、溶解性总磷(DTP)和溶解性有机磷(DOP)释放动力学曲线的基本趋势;有机质的去除提高了各沉积物的SRP和DTP的释放量、释放速率,但却降低了DOP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且有机质的去除对污染严重的五里湖沉积物释放磷的影响大于污染较轻的贡湖沉积物的影响。因此不能忽视有机质对磷释放的影响,尤其是重污染的沉积物磷释放。  相似文献   

13.
筼筜湖悬浮物及颗粒有机碳、氮、磷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2月—2009年11月,在筼筜湖5个站位进行表层海水的采样,研究水体中悬浮物(TSM)、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和颗粒磷(P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叶绿素a(Chl a)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站位TSM、POC、PN和PP浓度总体上沿着筼筜湖的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季节变化明显,大部分在夏季(6—8月)出现高峰;POC和PN之间相关性极显著(R=0.989,n=127),POC和PN与Chl a之间也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PP与Chl a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浮游植物碳(Cph)与POC的质量比在各站位有所差异.研究表明,筼筜湖POC和PN来源较为一致,在赤潮爆发期间浮游植物是其主要来源,而PP除浮游植物来源外,其他来源如外源碎屑输入、表层沉积物再悬浮以及浮游动物、细菌和碎屑可能对其含量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试验经110d养殖,收获305.6kg,平均每只增重率87.8%,投入产出比1:2.22,并对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结合小波和全变差方法,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全变差去噪算法. 该算法结合了小波的多尺度结构,并通过对多层小波分解后的高低频施加不同的正则化参数,在频率域上实行多尺度全变差去噪.实验结果证明,所提出的算法相对于全变差去噪方法和小波去噪方法,能够更好地抑制噪声、保持边缘和消除阶梯效应.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基于压缩感知(CS)的磁共振(MR)图像重建方法.利用参考图像和目标图像结构的相似性,提取参考图像在小波域中L个大系数的索引集作为目标图像的已知支撑集,约束已知支撑集补集中小波系数的l1范数.此外,采用非局部全变差(NLTV)作为规整化项构造目标函数,通过快速合成分离算法(FCSA)重建目标图像.仿真结果证明,该方法能有效保留图像的边缘和细节信息,抑制噪声干扰,在相同采样数据量下,重建性能优于经典CS-MRI和其他同类方法.   相似文献   

17.
构造了一个四方向全变分(TV4)模型,并给出了求解模型的不动点方法.该模型采用每个像素点的梯度的向前、向后差分定义梯度模,能有效降低全变分(TV)模型的非线性程度.实验结果表明, TV4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TV模型的阶梯效应,且收敛速度比TV模型快.  相似文献   

18.
对临汾市曲沃县利用池塘养殖黄颡鱼种的试验进行了总结分析。该养殖试验的成功,为今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构造了一个四方向全变分(TV4)模型,并给出了求解模型的不动点方法.该模型采用每个像素点的梯度的向前、向后差分定义梯度模,能有效降低全变分(TV)模型的非线性程度.实验结果表明, TV4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TV模型的阶梯效应,且收敛速度比TV模型快.  相似文献   

20.
汪泽罡 《山西科技》2005,(3):95-96,101
文章建立了串连水池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实际模拟,分析了模拟结果。得出了串连水池系统中几个关键量的变化规律。文章还总结了学习系统动力学的启示.对理解系统动力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