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动宾式动词+宾语"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东辉 《科技信息》2007,(12):154-155
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里对其现象加以分析,从语素的角看“动宾式+宾语”、动宾式动词和它宾语的语义类型两种情况分析。  相似文献   

2.
栾晓瑜 《科技信息》2007,(25):174-174,199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动宾式动词 宾语"结构。文章阐述了研究原因和价值,限定了研究范围和方法,用"词化理论"分析了动宾式复合词,并分析了动宾式离合词的四种情况,提出了研究结论和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纪伟伟 《科技信息》2010,(9):249-249,268
本文是关于现代汉语新现象“动宾动词+宾语”现象的分析和总结,分析了这一结构与英语的关系。文章介绍了“动宾动词+宾语”产生的基础,从内外两个方面介绍了古汉语和英语对这一现象的影响,说明了其结构特点和内在规律,阐释了这一用法与英语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引入句法学视角对“动+动”式双音节新动词进行构词分析和量化统计,得出以下结论:(1)在构词类型上,“连动式”与偏正式、联合式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多数“连动式”可归入“连动偏正式”,还有部分属于“连动联合式”。(2)动宾式“动+动”式新动词增速显著,与共时平面的跨层凝合、句式表达的需要有关;“兼语式”动词属于动宾式动词中的特殊情形。(3)在“动+动”构词配列中,联合式仍具有很高的能产性,其中的“同义近义并联”类型反映了共时中的词汇双音化。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动趋式"V 出来"与宾语同现有四种不同的格式,通过对影响这四种格式使用的不同语用环境进行考察和分析,主要从篇章结构和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为全面掌握和使用动趋式"V 出来"与宾语同现的四种格式提供了语用方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幸亏"类词语极为丰富,却没有"幸亏"一词;我们按字面形式把它们分为"幸"、"亏"两类,这两类词语的大量涌现,是"幸亏"形成的语义基础."亏"类与部分"幸"类词语可以用"幸亏"替换,两类词语多表说者"幸"听者"亏",即为"我幸,亏你";其后面的小句主语为受亏对象,故"亏"居后与之紧密相随,这是形成"幸亏"而非"亏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爱V不V的"结构作为构式存在,它独特的语义是被结构本身所赋予的,其表达的是"个人意愿"的语义和"不在乎、随便"的感情色彩。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在前人研究"爱V不V"的基础上对"爱V不V的"结构进行鉴定,认为在语义归属问题上:"不爱"、"不愿意"、"不属于"的语义和其不耐烦甚至是轻视的感情色彩是"爱V不V的"的整体的构式义,并非由其组成成分"爱"所承担。由于高频率使用,"爱V不V的"在演化过程中会同时经历几个同类过程,"爱V不V的"在虚化的过程中伴随着主观化,该构式的成员之一"爱理不理的"的主观化程度更高,且日渐口语化。  相似文献   

8.
日语的动词数量繁多,意义纷杂,但动词之间绝不是毫无联系的存在,它们之间往往可能建构为一个联系深远的“类动词”语义网络。文章就是在国广哲弥对「ふ〈」的分析基础上,运用国广哲弥提倡的现象素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如意向图示理论、容器图示理论等,对「ふ〈」的原始含义、核心含义、派生过程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将「ふ〈」类动词表面看似毫无联系及联系甚远的含义,从一个新的认知角度巧妙地联系成有机的整体,构建「ふ〈」类动词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9.
传统语法认为,"被"字是汉语中被动构式的主要标志之一,并且只能引领及物动词形成"被+及物动词"结构,这种结构被认为是被动构式的原型范畴的典型成员。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示被动意义的结构:"被+不及物动词",并且这种结构大有发展迅猛之势.本文主要从句法特征,语义结构以及功能用法三方面对这种新型被动构式进行了认知视野下的分析,并综合说明该结构的出现其实正是人们不断在基于用法的认知基础上对语言的使用做出的不断互动。  相似文献   

10.
汉语致使句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其结构复杂,形式多变.文章采用构式语法理论,从认知识解的四个维度,即“辖域和背景”、“视角”、“突显”以及“详略度”对致使句下属特类“V得”构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V得”构式符合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  相似文献   

11.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根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原理,分析了参赛者最快到达终点的必要条件,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跳奏是钢琴演奏中最基本的弹奏方法之一.在钢琴演奏中,为避免"见点即跳"的现象出现,要求我们不能脱离音的时值谈跳音,不能脱离记谱方式的不同谈跳音,不能脱离作品的时代风格谈跳音,不能脱离作品的情绪谈跳音,不能脱离手的不同动作部位演奏谈跳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大量语言材料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就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又”的几种用法从语义上进行分析与解释,并从语用上找出使用条件,其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于: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角度出发,解决教学中令人困惑的问题,并为此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源于古代的“明”一词在近代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是英语Civilization的译词。新义“明”根源于西洋,但直接来自东洋。19世纪末20世纪初“明”在中国时兴起来。《时务报》中所出现的“明”一词的涵义及使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西学在近代中国的兴盛情形、日本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近代知识分子欲“变法图强”的强烈呼声。  相似文献   

15.
“可以”具有助动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做助动词时一般能和除能愿动词以外的大多数动词搭配,还能和一些单音词形成较为固定的搭配;做形容词既可表示程度高,也可表示程度不高,其被动和消极色彩较浓。  相似文献   

16.
汉赋从汉初的骚体赋、杂赋发展为汉大赋,在这个过程中,游说之辞是汉赋文体扩张的主要途径,汉赋从游说之辞吸取其细节刻画、铺张排比、主要是寓言辩难的情节结构等表现方式,形成了汉大赋的主要体裁特征,直接促进了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牛顿环》实验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牛顿环”实验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现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和另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对at短语表示进行意义与行为动词表示进行意义方面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两者相通与暗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做"与"作"病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与“作”二字在报刊等文章中经常出现互用,该用“做”的地方用了“作”,该用“作”的地方用了“做”。其实“做”与“作”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20.
潘畅  章淑芬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26(1):113-114,110
传统的语义理论忽视词的义项之间的关联性和层次性,因此无法完整解释词的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属于语义范畴,一个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范畴,各义项成员地位不同,具有中心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形成放射形结构,抽象程度也不断提高.本文依据原型范畴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通过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