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所谓的可持续的发展,对于林业来讲,是指生态和资源的共同发展。生态体系不能脱离资源单独的运作。只有体系的运作良好,才可以为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如果体系受到干扰的话,就会导致经济建设工作面对很多的不利现象。正是因为存在上述的背景,此时森林就具有了全新的意义。当人和生态能够有机的共处的时候,经济活动才得以顺利的进行。因此要积极的开展林业相关的运作管控活动,为环境发展创造非常积极地条件,确保林业资源繁多,改善生态,进而为经济的进步打下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以最小的代价和最高的效益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化,做到物尽其用。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往复循环流动过程。所有的资源和能量在这个动态的经济循环链中都会得到合理、科学、持久及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3.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我国环境会计建立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已日益严峻。为更好地贯彻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国策,社会各界都在寻求保护和治理环境的方法。会计行业也要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活动,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和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环境会计。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追求兼顾资源、环境影响的生态经济效率而非牺牲资源环境的单纯的经济增长。新的效率标准要求开展经济评价的审计面向循环经济体制创新。本文提出了体制创新的基本架构和启动思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依据生态学理论,采用环境承载力方法,对山西环境承载力、环境变化机制和驱动力分析进行了分析,指出太原市、运城市、临汾市等地级市的人口压力大于水土资源承载力,严重影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造成山西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直接诱因,进而提出了促进其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徐州的经济转型和生态环境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徐州市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徐州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法计算了2003~2009年徐州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系统的生态位及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位,并对各层次生态位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9年徐州市环境、经济、社会3个子系统生态位及复合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位均呈上升的趋势,资源生态位呈下降的趋势;2006年前后徐州市综合生态位和各子系统生态位呈不同的变化特征,子系统生态位的优势由资源生态位演变为环境生态位;经济生态位与社会和环境生态位呈显著的同步发展趋势,而与资源生态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目前,徐州市的资源、经济和社会生态位仍然较低,应加速城市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王西兵  崔建文 《科技信息》2010,(31):I0354-I0355
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始终是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对外贸易拉动,该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本文通过环境质量因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倡导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经济活动;加大环境保护的投资,实施长远而稳定的环境政策。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生存及其一切生产经济活动都必须依赖生态自然环境,造成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严重问题的原因也是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了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我国公民的可持续性发展意识,是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人类的生产、生存等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化学,与能源、资源、环境和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可持续发展意识传输给每个学生,是当前每一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工作。该文结合化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叙述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资源、环境保护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所作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注重清洁生产和环保和绿色消费,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制效率。同时,它又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实现途径、操作模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探索,不断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林业是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现代林业发展模式应该实现林业资源、环境和产业的协调发展,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如何充分发挥林业的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探索建立现代林业发展模式是今后林业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1.
生态经济是遵循生态学规律的经济。利用市场价格激励机制建立生态经济,市场价格必须反映生态经济的客观规律,把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价值包括进去,并从根本上建立一种界定清晰的、可通过市场自由转让的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同时必须依靠政府,采取一些政府管制措施,并树立生态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不断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诸多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21世纪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地理课程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向学生进行全球观、人口观、资源观、生态观、发展观等方面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处置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近些年来,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自身实际出发,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科技兴区和生态立区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积极引导区域内企业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向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方向发展,实现了科技与生态并进,经济与环境双赢。  相似文献   

14.
30多年来,中国乡村经济迅速成长发展,然而,农村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贫困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环保意识较弱,对资源采取掠夺式开采,已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文章认为贫困地区要建设新农村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科学发展观,确保贫困地区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经济技术活动过程中,沼泽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应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改造前后沼泽生物与地质循环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各种功能和生态效应的改变,特别是水文,气候及生物等功能的深刻变化及产生的后果,并以波列谢低地沼泽水利土壤改良实践与效应分析为列,论述改造后治泽的一系列负效应,提出沼泽改造方向的选择与评价问题,为合理保护沼泽环境和持续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资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传统的经济模式是建立在线形基础上的,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  相似文献   

17.
周永生  闫海超  温炎霖 《科技信息》2009,(5):129-129,160
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是中国当前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典型城市,本文章就是从全新角度来审视经济转型试点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了阜新经济转型中面临的生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构建阜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最后提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肖扬 《科技资讯》2011,(17):133-133
环境资源是我国经济领域和生活领域的重要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小到一张纸,大到一个建筑,都与环境资源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这就为我国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本文就从挖掘生态文明价值的角度,浅谈挖掘生态文明价值,为环境保护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业生态安全,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构建种植业生态安全评价体系;用极差标准化法处理原始数据,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选用加权函数法和“障碍度”模型对重庆市沙坪坝区1995—2010年种植业生态安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种植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1995年的0.272 2上升到2010年的0.647 7;2)资源对种植业生态安全障碍度由1995年的28.83%上升到2010年的34.39%,环境和社会经济对种植业生态安全障碍度分别由1995年的46.37%、24.80%下降到2010年的21.78%、9.68%;3)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地膜施用强度和酸雨频率是沙坪坝区种植业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子。自1995年来沙坪坝区种植业生态安全水平逐年提高,今后通过加强资源保护、提高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可以提高种植业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0.
水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质能源。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优先开发利用水能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可减少开采煤炭和燃煤发电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与生态。但修建大坝截断河道,使河流水沙情势发生变化,对环境与生态产生不利影响,应研究采取对策措施,处理好开发利用水能和保护环境与生态的关系。开发利用水能应按流域综合规划要求,科学合理和适度有序地进行,把开发水能与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与生态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好移民安置工作,改善移民生活和生产条件,促进库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