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十个方面的问题:1.词音和词形相结合,2.分析词的结构,3.分析词的意义,4.注意词形和词义相结合,5.注意词义联想,6.归纳分类,7.英语释义,8.词语替换,9.在语境中学习词汇,10.练习促记忆。  相似文献   

2.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词汇教学中要注意十个方面的问题1.词音和词形相结合,2.分析词的结构,3.分析词的意义,4.注意词形和词义相结合,5.注意词义联想,6.归纳分类,7.英语释义,8.词语替换,9.在语境中学习词汇,10.练习促记忆.  相似文献   

3.
英文广告语言中的词汇变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变异作为语言变异的形式之一常被用于广告语言中,以达到新奇独特、标新立异的效果.文章从词类变异、词义变异、搭配变异、词形变异及新造词等方面对广告语言中存在的词汇变异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理解广告语言.  相似文献   

4.
一词多义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英语的一大特色。概念隐喻理论指出,一个词语诸多义项不是任意的关联,隐喻是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是词义扩展的重要理据。教师帮助学习者了解多义词的基本意义和隐喻意义之间的关系,学习者对词汇多个义项的记忆将不再是孤立的、割裂的,从而可大大减轻其记忆负担,激发词汇学习的兴趣,促进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5.
在词语语义的认知结构中,一般两个认知结构的共同部分称作为图示,这样的定义和描述本质上是亚里士多德式的认知.图示是词汇意义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可能使词汇的细化更加得到凸显,图示和细化的凸显性的变化说明词义歧义、多义和模糊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如何用歧义—模糊梯度变异模式去解释歧义现象,构建科学的心理认知模式,是语言学、心理学和脑科学一个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6.
在语言这个科学系统中,词汇是最活跃、最具可变性的一部分。长期以来,词汇结构并不是词汇变化的主要方面,因而研究词义变化就显得尤其重要。运用原型理论来探究词汇领域稳定性与灵活性并存的现象,能够更好地分析出词义变化机制。这对英语的词汇学习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词汇学习在英语语言的教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运用构词法、词义关系、词块模式以及语境理论多层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词汇认知策略是一套适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行之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本文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论述了英汉词汇互译中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并具体阐述了英汉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不等值等与英汉互译中词汇空缺成因的关系,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模糊现象是由模糊词或模糊词组引起的 ,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以明确或精确。在英汉两种语言交际中 ,语言的模糊现象有其客观性、民族性和相对性 ,在传递信息上有着独特的功效  相似文献   

10.
运用语义学中的语义场和词的搭配等理论有助于改变语言学习中常见的搭配能力弱和积极词汇少的现象。在相关语义场中学习词汇,有助于比较词与其他近义词的区别;学习词的搭配不仅有助于了解词的全面意义,而且有利于掌握词的习惯表达用法;利用词的上下义关系语义场和联义语义场还可以促进词的联想和扩充,丰富语言表情达意的形式,有效地使词汇成为积极词汇。  相似文献   

11.
孟春梅 《科技资讯》2007,(22):228-228
模糊现象广泛的存在于语言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可以借助于词语本身的模糊性、精确词语表达模糊含义、添加特定模糊语义词等手段来表达,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来分析可以运用模糊语义的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翟康 《长春大学学报》2013,(4):500-502,506
词汇学习策略对于词汇学习意义重大。从词形出发,先将单词分分成词形组块、词音组块、词义组块和词法组块;再利用这些组块组成词音组块+词音组块,词义组块+词义组块等构词模式,学习词汇的发音和用法等;最后利用构词理据学习词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词汇的泛化已经成为当前语言生活的突出现象之一,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讨论了大学生网络词泛化现象,并对网络词汇词义泛化进行了分析。网络词汇的泛化折射出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用语者求新求异的思想,以及彰显个性,寻求群体认同感的心理,同时也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吸收。  相似文献   

14.
韩吉利 《科技信息》2012,(7):410-411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词多义现象在一定的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借助隐喻和转喻模式实现的,是由基本词义向其它词义的引申,而且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相互关联。本文以red为例进行探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一词多义现象不仅使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外语词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英语构词法为基础,从新词的产生和词义的变化两方面分析英语词汇的变迁,进而探讨语言教育中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扎实的语言知识是专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认为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词汇的变化,持续地更新词汇知识以及系统地学习语言知识,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6.
论语言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思维具有模糊性,是人类大脑高度发达的表现。人的思维具有模糊性导致人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不仅丝毫无损人类语言的交际功能,反而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柔性和张力。词区分为模糊词和精确词。现代口语中模糊词使用的频率很高。有时精确词的含义也会变成模糊的。语法学家无法消除语法范畴中的各种模糊现象。在文学创作中,模糊语言有它特殊的表达功能,它可以增添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索绪尔符号理论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性的,因而它无法解释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从独特的人类认知视角,发现了词义扩展存在着理据性,即主要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实现的。从词汇意义扩展的理据性,以及词义扩展的主要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中不难发现这个现象。  相似文献   

18.
胡桂玲 《科技信息》2012,(30):201-201
一词多义现象在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中都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现象之一,但多义词的词义并非是任意的,毫无规律可循的,而是有其内在规律和理据的。文章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运用原型理论,以动词"过"为例来分析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的关联模式和内在联系,探索其词义扩展的理据及其内在规律,从而有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9.
1965年扎德的“模糊集合论”的诞生,引起了语言学的变革,为模糊语言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将根据扎德的模糊集合论的观点,用模糊隶属度、模湖隶属函数等模糊分析的方法来讨论语言和言语中存在的模糊现象,即根据扎德的模糊集合论的基本观点:语言的各种范畴中既有清晰的中心区域,又有模糊的边缘区域。结论是:语言、言语系统的各个层面即语言、语义、词汇、语法都存在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20.
词义问题时常困扰词汇学习.词与词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同义关系、蕴含关系直接干扰我们对句义的准确理解.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解析二语习得中的一些词义问题.通过对词义变化、词义聚合关系及词义通感现象的分析,揭示词义关系的特点及影响词汇习得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