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博览》2009,(10):15-15
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政府、市场、社会的功能在逐渐分化,相互间的关系在逐渐生成和协调。伴随着“社会”和“群体”概念发生着的深刻变化,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心理机制也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特征。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宜音以中国人“我们”概念为触角,探看作为中国社会心理的发展路径,也将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来丰富我们对中国人社会行为基本逻辑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政府努力改善和发展对外关系,不但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地位,而且还改善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并同许多国家建交,在外交工作上取得重大成就。本文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以及中国政府运用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理论、采取灵活外交策略等方面分析了取得重大成就的诸因素,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工作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探讨“社会-环境”系统中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科学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的作用,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想观点阐明了环境科学产生的根源、发展的动力及蕴含的思想体系。强调环境科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在寻求人类与环境和谐发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改革只有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才能取得成功,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国有企业的改革理论十分重要。当前,真正阻碍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的,不是实践中的对策和操作问题,而是改革的基本理论研究尚未解决的认识创新问题。在改革进入攻关阶段之际,我们必须分清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私有化举措与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的本质区别,个别企业私有化与社会经济制度私有化的本质区别,局部所有权关系私有化与整个经济运行关系私有化的本质区别,一般意义上的“财富”概念和阶级意义上的“财富”概念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世界知识》2008,(5):4-4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对于自己心中认为美好的事物,人们用钟鼓琴瑟表达倾慕和追求,而钟鼓琴瑟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对德的追求,正如对音乐的喜爱一样,要求的都是和谐。“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琴瑟和谐”是人们对理想的夫妻关系的最经典的比喻,而“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也早就被人们用来比喻良好的社会、政治和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之一。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论及该理论时所提出的“最后动力”、“直接动力”和“合力”概念,并阐述了正确认识该理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巴塘“谐”的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文化内涵丰富。巴塘“谐”舞蹈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巴塘“谐”健康、高尚的审美追求表现出成熟的美学思想。文章对巴塘“谐”的舞蹈语言,包括舞蹈动作、律动特点、动作特点、基本舞步、风格特色及美学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利益的最根本要素,政治、军事、经济和科技对美国对外政策无疑产生直接的影响,但作为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美国化则对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自命不凡的“天地命运论”对美国外交产生过历史性的影响,不仅成为美国早期的建国思想,而且至今左右美国对外政策的走向。总之,美国对外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政府作出判断的价值取向以及美国人根深蒂固的以美国价值观及西方明为中心的心理情结。  相似文献   

9.
曲星 《世界知识》2014,(1):32-33
王毅外长在“2013中国与世界”研讨会上的演讲,内容丰富,语言鲜明,给人的突出感觉是一个“新”字。一是对国际形势新动向的把握。最近几年,在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和地区动荡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普遍担心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损害国际贸易秩序,  相似文献   

10.
“和合”文化传统的美学本质是确认并追求和谐。主张在“天人合一”、“尚中贵和”、“礼之用,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地区、国家的普遍和谐。厘清“和合”的哲学内涵,探寻“和合”的现代价值,确立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和平共处的现代理念,对促进政府科学行使决策职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侯秋月 《科技咨询导报》2009,(26):176-176,17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本”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更不会演变成个人本位主义或人本主义,它是强调要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最终目的、原动力和根本标志,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协调发展,其目的就是要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以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纵观我国依法治国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1949年以后我国法制建设经历的三个阶段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刀把子”时代→“指挥棒”时代→“马笼头”时代。“刀把子”是阶级斗争年代法律作用的主要标志;“指挥棒”是指把法律作为行政管理的工具;“马笼头”是宪政法治时代法律功能的标志。如今我国的法制建设,离市场经济对法制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法律来约束和规范国家的权力,这既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猫论”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它反映了邓小平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认识“猫论”与原则的关系,是正确认识和评价“猫论”的关键。本文从不以原则为出发点和应以原则为指导这两个方面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奉行“猫论”与坚持原则在理论上是不矛盾的,在实践中应该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唐高宗对张公艺“百忍”的大力褒奖,不仅是对孝友行为的表彰,更可从中窥见中古社会政治力与社会势力强弱进退的种种关系。自唐代以来,一方面,国家不懈地对旧有的世族势力进行打压;而另一方面,像张公艺这样的地方小族则逐渐浮上水面,成为地方政治运行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5.
阳冕 《世界知识》2011,(5):44-45
强化外交理念符号,打造“理”外交特色,合理运用“核心利益”概念。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历史的背反--对"人民内部矛盾"提法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政治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一概念已经失去继续存在的理由。因为:第一,该概念是法制不健全的年代的产物,其实质是等级制和“人治”模式的反映,它与“依法治国”的原则不相一致,不符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宪法精神;第二,该概念存在理论缺陷,其模糊性、不确定性与自我矛盾性使这一概念缺乏自洽性与始终一贯性;第三,该概念在社会实践中已经失去其积极意义,从身份上界定人民与敌人的标准如家庭出身、思想意识、剥削与否已被证明是完全行不通的。任何人违法犯罪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似文献   

17.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为研究中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空间和理论工具。国内学者就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社会支持、群体内部分化、群体意识形成等问题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取得很多成果。在对农民工自身的社会网络研究方面,学者们集中于对“关系强度”的理论运用、社会网络与信任的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建构规模等问题的研究。就国内学者在社会网络理论视野下研究的农民工问题成果进行文献述评,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加入WTO之后,寻求“普遍伦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寻求“普遍伦理”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寻求“普遍伦理”应从现实的人出发,把商品经济关系作为寻求“普遍伦理”的基础,并正确把握价值规律和道德的关系。普遍伦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在人与人之间,诚实劳动、平等互利。在人与社会之间,两者兼顾。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普遍伦理是个人道德行为的理论前提,也应当成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概念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公民社会通常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的自然(或野蛮)状态。现代公民社会概念的出现是近代欧洲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相分离的反映,它包括了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它是由黑格尔在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由马克思予以完善的科学概念。当代公民社会理论认为经济领域已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主张采取公民社会-经济-国家的三分法,指出公民社会应该主要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当代西方公民社会概念可以说是古希腊罗马以及17、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代表的古典公民社会概念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代表的现代公民社会概念在当代的融合及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礼乐”四字精神,最具中华民族的特色。“中”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客观规律,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和”要求我们兼容并储多种观点,相互吸取各自长处;“礼”要求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个性自由,并在社会上讲究道德精神文明;“乐”要求我们在家庭、邻里、同事、同道和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生活。新世纪中国的未来社会,就是耸立在现代化基础之上的中和礼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