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城市中心区地下道路建设的动因入手,分析了城市中心区地下道路的分类及其规划设计方法,以及各类地下道路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以完善路网结构、解决交通“瓶颈”问题和以分离过境交通为主要功能的地下道路适用于城市中心区的更新改造;而以改善核心区到发交通为主要功能的地下道路网络适用于规划建设中的城市中心区.  相似文献   

2.
伏牛山旅游发展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牛山旅游区在空间组织方面,应以行政区为空间结构主体,以板块组合为特点,形成适合伏牛山旅游发展的地域空间结构;在旅游产品的空间组织方面,应在兼顾一般的基础上,三个板块各自重点突破、求新求异、打造休闲度假、山水观光、科普教育三大系列支柱产品;在旅游交通空间组织方面,形成便捷无障碍的三环、三纵交通网络格局;在旅游节点的空间组织方面,应构建承担不同旅游功能,并且相互补充的三级节点体系.通过以上各旅游要素间的空间组织来构建一体化的伏牛山旅游地域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解析城市居住空间组织结构与社会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近代西安城市居住空间形态演变的轨迹和发展规律.方法 采用献资料和逻辑分析、因果分析及数据统计等方法。结果 分析了自清中后期始逐渐形成的以保甲制度为基础的社区管理、相应空间结构及其组织秩序。结论 在城以“坊”、在乡以“村”为基层居住空间单元,其空间结构经历了农业经济社会背景下,封闭的地域居住空间单元向开放街巷形式的转变和规模结构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4.
居住与就学空间匹配性对城市功能空间组织与交通运行具有重要影响.从不同服务范围内学生居学比率、过度通学、通学流视角分析了沈阳市学生居住与就学空间匹配性问题.结果表明:学生居住地与就学地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匹配性.不同缓冲区范围内,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平衡型节点(学校)分别占比29.46%,19.46%和25.90%,占比较低,而且主要分布在城市核心区边缘;从通学流来看,学生入学比率普遍较低,多数学生居住地不在其学校服务区范围内,城市中心区入学率明显高于外围新城区;从过度通学来看,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生过度通学率分别高达82.56%,78.68%,75.43%,由城市中心到外围过度通学距离依次增加.应从构建多中心的居住-就学空间结构、居学平衡下的居住与就学空间布局引导、探究教育设施共享社区结构模式以及科学实施“多校划片”改革等方面改善沈阳市居住与就学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城市空间组织演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有关城市空间组织的理论如聚集-扩散、增长极、核心-边缘、生态型城市等理论,从产业、人口、城市空间组织入手,分析大连市空间组织自20世纪初以来各个历史阶段的演化进程,得出由东部港口单核心-绕大连湾马蹄形-沿大连海南岸的环形带状-多核心的带状组团式-“V”字型-章鱼式的城市空间组织演进规律;预测了21世纪城市空间组织发展趋势,探讨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空间发展对策,如中心区东部国际性商业、金融中心的改造和西部副中心的建设,边缘城市地带高科技产业的兴起,以经济技术开发和大窑湾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港为依托的新市区等卫生城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通过同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空间结构方面的比较,概括了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并从城市空间聚集效应、城市规划管理、房地产、交通技术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因素,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7.
基于"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和"三个经济"(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概念的引入,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题和目标双向引导,提出城市边缘区控规(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策略.结果表明,"城市双修""三个经济"与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诉求相契合.通过用地整合,分类确定开发模式,并将新经济落实用地;合理组织内外交通分流,着重打造通过性景观,使城市边缘区成为城市中心区的有力补充及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鞍山市站前商业中心区改造规划与实践的研究,分析了交通环境、空间环境、历史与文化环境在城市商业中心区改造的重塑问题.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立体交通系统是人车分流的需要,也是商业活动的前提和命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商业空间环境的塑造原则;商业中心区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是塑造城市历史与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是在多种机制作用制衡下不断变化的复杂过程,不同属性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在不同作用机制下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以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沈阳为研究对象,从古代、近代、现代的历史发展顺序出发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重现在城市地位、区域职能、经济发展等"城市内涵"变化过程中城市结构的"外在表象"演变过程.通过不同阶段空间演变特征识别,划分"单中心"外衍时期、"功能板块"拼接时期、"圈层放射"拓展时期3个历史阶段.根据分析,将沈阳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归纳为自然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决策者因素三大因素,并基于此预测沈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演变方向和最终城市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省为例,运用点轴式空间结构理论和断裂点原理,计算福建省各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的"实"、"虚"经济辐射半径,构建其城市经济吸引范围模式.根据该模式,分析了福建省各主要城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的原因,提出调整行政区划的初步设想,旨在为福建省区域经济整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