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段燕 《甘肃科技》2013,(21):93-95
所谓馆际互借,就是各相关图书馆以馆际互借协议为准则、以资源共享为目的开展的图书互借服务.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馆际互借服务,经过多年的实践,馆际互借逐渐被读者所认识和利用.虽然有所发展,但在服务经费、管理体制、服务机制等方面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青番茄网络图书馆的成功为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此着重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服务的现状,借鉴青番茄网络图书馆运作模式的成功之处,探寻馆际互借服务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网络对国内15所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服务进行了调研,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发展现状,进而指出目前馆际互借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员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馆际互借是指图书馆用户从其他图书馆借入文献或获得复制品的服务.分析了现有高校馆际互借员培养模式的优势及不足,探讨了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员新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陈翠英 《科技信息》2010,(23):I0227-I0228
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与结合,给图书馆带来了全新的网络环境,资源共享显示出了它的地位和生命力。馆际互借是文献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服务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开展高校的馆际互借服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现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着重介绍了现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举措,如个性化服务、馆际互借、自助服务等。  相似文献   

6.
信息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其基本方式为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以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为例,分析说明了基于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浅谈同城馆际互借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的重要意义,就同一城市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8.
馆际互借是馆与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方式。阐述了馆际互借的发展沿革,介绍了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前的基本状况,探讨了党校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服务应采取的具体行动,指出网络环境下馆际互借促进了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关于江苏地区高校图书馆实现馆际互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馆际互借的现状和发展,分析了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传统馆际互借模式“通用证”的利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地区高校图书馆实现网络化馆际互借的模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浅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论述了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环境的变化,提出了提高流通服务质量的策略,包括加强读者调研工作,加强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提高流通服务层次,加强对读者的思想素质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流通服务工作队伍等。  相似文献   

11.
在整个馆际互借的过程中,馆际互借服务的主体是馆际互借人员,他们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用户需求的满意程度。因此,对馆际互借人员进行必要的培养和激励是实现图书馆联盟馆际互借服务持续发展的根本。本文从培养机制、培养体系、交流平台与激励体制四个方面研究吉林省图书馆联盟馆际互借人员培养与激励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高校科技查新业务迅猛发展,有关查新工作和情报服务的相关问题成为行业特色高校查新机构的研究热点。以上海海事大学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为例,分析了我国行业特色高校查新机构的特点,论述了行业特色高校开展科技查新与情报服务的探索和实践,并针对高校科技查新机构目前的服务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馆际互借的定义,探讨了图书馆读者信息需求多元化条件下开展馆际互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图书馆馆际互借的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4.
馆际互借整合了文献信息资源,体现了文献信息交流活动。从馆际互借服务的发展出发,分析了在网络时代馆际互借存在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县级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模式实施的背景,分析了通借通还服务模式所存在的不足及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完善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展通借通还服务模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