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宏灿  王凯丽  郑凯 《科技信息》2011,(19):321-321
水泥稳定碎石作为一种半刚性基层材料在各级公路基层中广泛采用,它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施工方便等诸多优点,但由于其干缩系数、温缩系数较大等原因极易产生裂缝,而裂缝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基层质量,从而影响路面整体使用寿命。本文通过分析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马旭峰 《工程与建设》2023,(3):1041-1043+107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大力建设,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两层或三层沥青面层逐渐成为道路结构层的主流形式,在我国公路及城市道路路面,特别是高等级道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传统半刚性基层在温度或湿度变化时易产生温缩裂缝和干缩裂缝,继而向上传递反射,形成反射裂缝,导致路面损害。近年来,国内提出了采用填充式大粒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以克服路面裂缝、提高路面结构耐久性。本文通过介绍填充式大粒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方案设计,为其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提供经验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二灰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结构设计不当,半刚性基层的优越性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从而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同时由于其早期强度低,使得施工养护难度增大。文章对二灰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两种结构进行材料选择和配合比的优化设计,试验表明在二灰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材料中加入适量的水泥能提高混合料的早期强度和总体强度,而且能减少混合料的干缩、温缩裂缝。  相似文献   

4.
路面基层是沥青面层下铺筑的主要承重层,目前我国已建高速公路大都采用半刚性基层,常用的是水泥稳定粒料和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由于具有更好的水稳定性,近年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强度不足、局部松散破碎、干缩裂缝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本文结合云南小磨公路施工实际,从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控制等方面浅析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水泥乳化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收缩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干缩、温缩较大,容易引起路面反射裂缝,提出用水泥乳化沥青复合胶浆来稳定碎石作为一种抗收缩能力较强的新型基层材料.在分析半刚性基层的收缩机理和水泥乳化沥青稳定碎石的微观结构后,进行了干缩试验和温缩试验,并利用室内试验结果计算了水泥稳定碎石和水泥乳化沥青稳定碎石两种混合料作为基层应用时的干缩应力和温缩应力.通过分析比较,水泥乳化沥青稳定碎石的干缩应力和温缩应力更小,表明其抗收缩性能更好,能较好地延缓基层开裂.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半刚性等级公路路面结构的早期病害特点以及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进行了分析.过高的基层强度和模量不利于半刚性路面结构的整体受力,而且会导致基层发生严重的干缩和温缩开裂.合理设计强度与模量,能更加充分的发挥不同结构层的潜能,使得路面结构的疲劳寿命得以延长.在实际的工程中,选取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能够防止病害发生,延长等级公路运营寿命.  相似文献   

7.
王运华 《科技信息》2008,(31):119-119
半刚性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着它的应用和推广,其病害也随之出现,如干缩、温裂引起严重的裂缝,并反射到沥青混凝土面层,使路面的透水性随之加剧,加大了道路的维修费用,缩短了道路的使用寿命。为解决这一病害,本文就此谈谈无切缝水泥稳定碎石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在水泥稳定碎石土和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土两类常用半刚性基层中加入乳化沥青后的强度和收缩路用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乳化沥青使水泥稳定碎石土和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土的强度下降,明显降低了两种混合料的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在一定掺量范围内,掺乳化沥青可以减小半刚性基层的收缩开裂,从而使强度满足规范要求。可为半刚性基层路面的防裂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9.
二级公路路面以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为主,半刚性基层大多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和二灰稳定碎石.探讨二灰稳定碎石基层的路用性能及配合比设计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彭取 《科技信息》2008,(14):110-111
以大广西华至周口高速公路半刚性路面基层为例,介绍振动法在水泥稳定半刚性基层质量控制方面的成功经验,文中详细介绍了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的前期准备工作、试验段优化级配、施工工艺以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措施,对今后开展半刚性路面基层施工技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念 《科技信息》2012,(27):362-362
结合江苏省某省道干线工程实际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出现的裂缝情况,对其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在施工中只要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就可尽量减少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干缩、温缩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的方法,从提高半刚性基层材料抗裂角度出发,由集料级配组成和结合料剂量两个方面入手,研究低水泥剂量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抗裂性能.结果表明,不同龄期的收缩系数均呈现明显规律性,混合料的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都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大而增大;同时骨架型级配的混合料收缩应变小于连续型级配的.研究结论能有效地指导道路施工,减少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李军保 《甘肃科技》2010,26(24):145-146
国道212线宕昌至两河口公路改建工程,所处陇南宕昌县境内,该地区降水量大、地下水丰富,且通行重型车辆多,对道路承载力要求高。为提高道路承载力,延长道路使用奉命,部分路段路面基层采用双基层施工,即下基层为水泥稳定砂砾基层,上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以其强度高、板体性好、耐久性好、干温缩较小、易于施工等优点被逐渐推广和应用。笔者参加了国道212线宕昌至两河口公路路面基层施工,现就水泥稳定碎石施工中的主要施工技术,做简要的总结。  相似文献   

14.
安晓辉  刘迎春 《科技信息》2012,(35):I0381-I0381,I0394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作为一种半刚性路面基层,因其具有板体性好、强度高、初期强度增长快、力学性能优异、水稳定性能好,具有一定的抗冻性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等级公路中。文章介绍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控制要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水泥稳定碎石广泛使用路面基层过程中产生开裂的现象以及当前采取抗裂性的措施为载体,对如何进一步评价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进行了探索;本文从能量的观点把应力和应变结合起来,有效地评价了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提出了“干缩能、温缩能、极限抗拉能、干缩能抗裂系数和温缩能抗裂系数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施工期间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施工期间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裂缝的发展规律,采用振动法实测了不同水泥剂量的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力学参数,根据实际的施工车辆荷载数据,运用Bisar3.0软件计算了基层层底拉应力,采用基于弹性地基板摩擦约束的收缩开裂模型分析了基层干缩裂缝间距,结果表明:水泥稳定碎石7 d劈裂强度值要大于现行沥青路面设计规范推荐值;在相同水泥剂量条件下,底基层采用二灰土的基层层底最大拉应力远小于开裂间距大于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的基层;当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时,基层水泥剂量应大于3.0%,施工车辆重量不宜大于35 t;随着水泥剂量的增大,水泥稳定碎石干缩应变、干缩系数先减小后增大,而基层开裂间距先增大后减小,并在水泥剂量为3.5%时干缩应变和干缩系数最小,基层开裂间距最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水泥稳定碎石广泛使用路面基层过程中产生开裂的现象以及当前采取抗裂性的措施为载体,对如何进一步评价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进行了探索;本文从能量的观点把应力和应变结合起来,有效地评价了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提出了“干缩能、温缩能、极限抗拉能、干缩能抗裂系数和温缩能抗裂系数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半刚性路面结构。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控制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水泥稳定碎石广泛使用路面基层过程中产生开裂的现象以及当前采取抗裂性的措施为载体,对如何进一步评价水泥稳定碎石抗裂性进行了探索;本文从能量的观点把应力和应变结合起来,有效地评价了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裂性,提出了"干缩能、温缩能、极限抗拉能、干缩能抗裂系数和温缩能抗裂系数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属于一种半刚性的材料,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具有承载力较强、刚度较大等优点,所以说在公路实际施工过程当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当前我国交通运输量不断上升,车辆的承载能力不断地提升,对道路施工水平的要求也就越来越严格.二级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体的公路施工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本论述就根据敦煌市景观大道工程路面工程的施工,针对性地探讨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及其科学合理的配比方法,有效结合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当中具体要求,提出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的安全措施和环保措施,并以其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的要点进行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