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踪射电信号的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遥远的恒星出现了"不可能存在"的富分子喷流——太空化学不断地让天文学家们感到惊愕。经过几十年的质疑之后,他们发现在恒星之间及其周围的化学过程产生了复杂的分子,其中还包括有机生命起源的物质。但是最近运用新的观测技术的发现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16,(2):6-7
正距离地球1500光年的恒星KIC 8462852有一种奇怪行为——经常不规则变暗,这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猜测:这颗恒星附近可能存在外星人建造的超巨大结构,或许是环绕恒星的很大一系列电池板。但科学家为这个"怪异行为"提出了多种非外星人的自然原因解释,他们还开始运用"艾伦望远镜阵列"探测来自KIC 8462852附近的可能信号。实际上,他们有可能是在"窃听"外星"坟墓"发出的"声音"。致力于寻找外星人的科学家多年来一直认为,通过寻找由高级文明建造的巨型复杂设施存在的迹象,可以  相似文献   

3.
奥秘     
银河系里有数以千亿的恒星,其中可能存在多少个文明?这要看下述问题的答案:所有恒星中带有行星系的恒星占多大比例?一个行星系里多少行星有生物圈?多少生物圈真正适合生命诞生?生命发展出智能的可能性多大?智能生命有多大比例尝试与其它星球沟通?文明的平均寿命有多长?有些问题可以靠天文观测来获得更为准确的答案。比如在恒星总数方面,银河系中仍不断有新恒星诞生,更广泛细致的观察可以更好地判断恒星形成的速率。行星本身不发光,因此太阳系外行星很难观测,但科学家仍通过引力等线索寻找它们。奥秘  相似文献   

4.
青水 《科学之友》2005,(1):35-35
在《科学》杂志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查理斯·莱恩威弗和澳大利亚斯温伯恩工业大学的科学家耶希·芬纳和布拉德·吉布森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这3位科学家宣称,他们已经在银河系确定了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中有几百个恒星,它们有类似地球、火星和水星及能提供支持复杂生命存在的行星,因此在这里最可能有外星人的存在。他们将这区域称做“银河系可能有居民的区域”,并说,这些恒星离地球不很远,有的甚至在地球上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布拉德·吉布森告诉记者说,这个区域是在80亿年前形成的,在形成后它们集聚了诸如碳、氧和铁…  相似文献   

5.
正科学家一直认为,大恒星的形成方式与小恒星非常相似。但一项新研究表明,银河系内外的大质量恒星以我们完全意想不到的复杂方式形成。新研究将迫使科学家重新思考对宇宙中大质量恒星如何形成的理解。研究人员使用极其灵敏的望远镜,对1.8万光年之外名为"W43-MM1"的遥远恒星形成区域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贻方 《自然杂志》2007,29(1):6-6
银河系恒星之间广阔的空间并非空空如也的,而是沸腾着宇宙原始物质,既有来自正在爆燃的恒星的辐射,也有来自旋转的黑洞的辐射。这些爆燃的恒星中的一些正处于冷凝形成一个新的恒星或行星的过程。如今,天文学家首次探测到一个带有负电荷的分子,称之为阴离子。这种长期缺失的生命要素的发现,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有关星际化学的问题。射电天文学家通过分析微弱的射电信号已经发现130种不带电荷的中性分子,如碳、氢和氧等,以及14种带正电荷的分子。天文学家们一直尝试着寻找阴离子,因为它们是生命形成必需的要素——只有阴离子和其相对的阳离子结合才能产生有机物。目前确定详细的空间分子光谱仍然存在极大的困难。另外,高能辐射遍及整个宇宙空间,比如紫外线、X-射线、以及γ射线,而这些辐射更容易破坏产生阴离子所需的负电荷。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16,(5):4-5
正距离地球1500光年的恒星KIC 8462852有一种奇怪的行为——经常不规则变暗,这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猜测:这颗恒星附近可能存在外星人建造的超巨大结构,或许是很大一系列环绕恒星的电池板。但科学家为这个"怪异行为"提出了多种非外星人的自然原因解释,他们还开始运用"艾伦望远镜阵列"探测来自KIC 8462852附近的可能信号。也许,  相似文献   

8.
视野     
《大自然探索》2013,(1):4-11
发现支持生命的"超级地球"科学家最近宣布发现了一颗可能拥有地球一般的气候、可能支持生命存在的"超级地球"——"HD40307g"。这颗行星位于距离太阳42光年的画架座,其质量是地球的好几倍,它与母恒星"HD40307"之间的距离刚好适合它的表面存在液态水。与其他许多太阳系外的行星一样,"HD40307g"也是通过观测由行星引力造成的恒星晃动而  相似文献   

9.
人择的理由     
谢懿 《世界科学》2005,(12):11-12
地外智慧生命存在吗?这个问题得倚赖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的宇宙允许复杂性(例如人类)出现。很显然,人类的生物学细节以及人类的出现取决于地球及其演化过程的某些特征。但是。有一些要求对于任何生命而言可能是普适的:星系、恒星和(可能的)行星必须形成;恒星中的核合成必须合成重元素,例如碳、氧和铁;这些原子又必须处于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在那里它们才能组合形成生物分子.  相似文献   

10.
漫画迷都知道,超人的诞生地氪星(Krypton)环绕着一颗红色恒星旋转.现在,科学家认为超人的传奇故事似乎道出了真相的核心:在我们的星系中寻找生命的最佳地点,很可能就在那些绕行着红矮星的行星上.红矮星是一种体积小,但是数量繁多的恒星.  相似文献   

11.
《大自然探索》2011,(3):5-5
“生命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这是最大的科学奥秘之一。对许多科学家而言,如果说简单生命形式发端于原始的“氨基酸浓汤”,那么今天所见的基因多样性就太难解释了。一种振奋人心的假说是,地球生命来自于外太空—外星微生物被恒星风吹离宿主行星,“驾乘”星际尘埃一路飘泊,最终来到地球。这种理念被称为“胚种论”。  相似文献   

12.
动态点击     
《科学24小时》2011,(9):51-52
天文学家观测到大质量黑洞撕裂恒星日前,天文学家目睹了一个大质量黑洞吞没并撕裂一颗恒星的过程。科学家们接收到了这颗遭遇厄运的恒星在生命最后一刻发出的强烈辐射,这些电磁波穿越了38亿光年的广袤空间,抵达地球。美国宇航局的"雨燕"(Swift)卫星在天龙座方向接收到一次剧烈的伽马射线爆发事件。起初,分析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恒星塌缩引发的一次普通伽马射线爆发事件,但是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3.
解剖外星人?1999年11月底,美国天文学家通过设在夏威夷的一个叫做凯克1号的巨型天文望远镜,在太阳系以外发现了6颗围绕恒星运行的巨大行星,它们距离地球65光年-192光年。科学家们说,其中5颗行星上可能存在生命。上述发现是行星探索者们迈出的重大一步,被誉为1999年乃至20世纪最大的天文学发现之一。这些行星所围绕的恒星的大小、亮度和年龄都同太阳相似,行星的体积可能比木星(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稍小或数倍于木星,质量是木星的0.8-6.5倍。科学家们说,这些行星中有5颗可能具备生命的首要条件——液态水,因为它们与其围绕的恒…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科学家日前报告说,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第一颗太阳系外的卫星,但这一发现还需要更多的观测加以证实。尽管已知太阳系外行星的数量已经攀升至1 000个,但发现一颗系外卫星是难上加难。许多系外行星可能拥有环绕其运行的卫星,其中一些卫星甚至足够大,拥有大气,乃至地外生命。在两年前的一个6月的夜晚,位于新西兰的一架望远镜捕捉到人马座中一颗恒星明亮的瞬间。这意味着发生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微引力透镜,即一颗恒星或一颗行星或其他天体直接穿过地球和一颗更遥远恒星的中间,并通过引力作用放大了遥远恒星的光。在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观测结果进行筛查后,天文学家提出,介于中间的天体要么可能是一颗小一些的恒星,并有一颗海王星大小的行星  相似文献   

15.
前沿     
正恒星耀斑有助发现生命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尽管行星主星发出的恒星耀斑猛烈且不可预测,但并不一定会阻止生命的形成,而且可能有助于发现生命。通过将三维大气化学和气候模型与从遥远恒星观测到的耀斑数据相结合,研究团队发现,恒星耀斑可能在行星大气和可居住性的长期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恒星耀斑是由恒星发出的,是磁成像的突然闪光。在地球上,  相似文献   

16.
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这是人们一直很关心的问题。生命不可能存在于发光发热的恒星上,所以科学家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寻找除太阳系外的行星系。《寻找日外行星系》一文给我们讲述了索找日外行星系的意义、方法以及取得的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7.
<正>通过超级计算机模拟,科学家最近首次发现某些原始恒星(其质量为太阳质量的5.5万~5.6万倍)可能死得很不寻常。这类恒星的寿命不超过170万年,它们是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在死亡时,它们很可能会以超新星的形式彻底燃尽自己,不会留下剩余的黑洞。第一代恒星之所以令科学家特别感兴趣,是因为它们产生了首批重元素(除了氢和氦之外的其他化学元素)。在死亡过程中,它们把自己的化学产物喷射到外太空,为后面一代又一代恒星、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09,(12):8-8
在下面这幅艺术想象图中,一颗大质量、小个头的白矮星(图中左下部)正在盗取来自明亮恒星HD49798(图右上部)的物质。从1997年开始,科学家一直在搜寻这颗恒星附近神秘X射线的来源。2009年9月,欧洲空间局的“XMM-牛顿号”人造卫星终于揭示,这些X射线原来是来自正在迅速旋转的一颗白矮星——死亡恒星的残骸。  相似文献   

19.
《科学24小时》2011,(9):51-51
日前,天文学家目睹了一个大质量黑洞吞没并撕裂一颗恒星的过程。科学家们接收到了这颗遭遇厄运的恒星在生命最后一刻发出的强烈辐射,这些电磁波穿越了38亿光年的广袤空间,抵达地球。  相似文献   

20.
资讯     
星球太阳系外的有机分子可能形成地球生命起源台湾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筹备处主任郭新利运用红外线光谱技术说明恒星中可迅速发生化学合成。通过比较恒星演化后期各阶段(红巨星、原行星状星云与行星状星云)的红外线光谱,发现具有脂肪族结构的有机小分子仅需数千年时间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