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描写了一个人性的回归与救赎。经过艰苦的努力,阿米尔终于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终于摆脱了悔恨、内疚和自责,勇敢原谅,达到心灵的安定.完成了人性的回归与救赎。本文从风筝意象出发.分析作者对人性的回归与救赎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市文学呈现出多重形态。茅盾等左翼作家以其对都市社会的剖析,揭示了中国社会的走向和阶段的对立;老舍与京派作家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北平的传统气息,面对都市化的进程,他们无限地留恋和惋惜精神家园的丧失,也揭示了都市中的道德沦丧失和人性的坠落;海派作家描写了上海这一大市市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领地,写出了他们的孤独意识以及在都市文明挤压下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3.
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舒适与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性的严重异化,人类心灵丧失了温馨的精神家园。通过对古今中外艺术画廊中美学思想的巡礼,论证了审美教育是实现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萧殷的小说是对底层百姓蒙受生活煎熬与战争苦难的沉重叙事,对人压迫人的黑暗现实的写实批判。同时,他还借小说的叙事与场景描写,凸显人性的觉醒,流泻出人性的温暖与光泽,以应对人世的冷酷与龌龊。由还原意识内容,过渡到社会人类学视域的思考,是萧殷小说的核心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小说独特的历史叙事方式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同时又表现了作家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表达了她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和她对人性的期盼。严歌苓的历史题材小说,向内寻求叙事规律,向外诉诸历史示范。其创作目的是要定位于人性本体的思考,回归对现实世界的体认,营建精神家园。借用“元小说”中“戏拟”概念,可以揭示严歌苓历史题材作品中历史背后的异常特性和隐藏于细节中的人性。  相似文献   

6.
刘醒龙创作前期(1984—1994)的小说主题,是对丑恶人性的批判和对善良人性的礼赞。在此期间,刘醒龙既批判了损人利己者的自私、狭隘和怯懦,也批判了损人损己者的贪婪、粗鄙和暴力。解构的目的是为了建构,在批判的同时,刘醒龙既赞美了只图奉献、不求索取的圣徒似人物,也歌颂了甘于奉献、亦乐于"索取"的人间楷模。歌颂对象的性格变化,反映着作者思考的深入和追求精神家园的执着。  相似文献   

7.
赫·乔·威尔斯在小说<莫罗博士岛>中,通过叙述者普伦狄克在荒岛上遭遇被莫罗博士实施了活体解剖的兽人,目睹和经历了代表文明和野蛮的"人"与"兽人"之间的界线从开始的清晰到最后消解的过程,辛辣地讽刺了西方殖民者所标榜的"理性"只是人身上的装饰,它遮掩了人性的丑陋本质,是殖民统治者奴役和驯化土著人的合理借口和统治工具,表达了他对欧洲殖民主义的怀疑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从宏观上看,是向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这个文学应有的目标的回归。在向着人学目标的行进中,不管是从对于人的外部世界描写的拓宽,进到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测;还是从侧重刻画英雄人物,进到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亦或是从群体大我心声的表达,进到对个体自我的表现,都体现了文学的“人学性”,总体上走过了一条人性复归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0.
洪水神话是个世界性的神话主题,是人类早期先民文明存在的艺术形式,也是先民最初的生存状态、思想和原始信仰的反映。通过比较中西方洪水神话主题表现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西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西方洪水神话表达了西方民族对人性的反思与批判;中国洪水神话宣示了中华民族向洪水宣战、向文明进军的号角,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奋进精神。  相似文献   

11.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亚雷克·德伯维尔是多重性格特征互相交叉融合的艺术典型.他集圣洁与鄙俗、崇高与卑下、利他与利己于一身,是个善恶的组合的矛盾体.哈代通过对亚雷克·德伯维尔害人又被人害悲剧的描写,不但批判了他的纵欲行为,更重要的是强烈控诉了那个罪恶社会,引发人们对人性本质、对生存状况及未来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文学从宏观上看,是向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这个文学应有的目标的回归.在向着人学目标的行进中,不管是从对于人的外部世界描写的拓宽,进到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测;还是从侧重刻画英雄人物,进到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亦或是从群体大我心声的表达,进到对个体自我的表现,都体现了文学的“人学性”,总体上走过了一条人性复归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3.
分析方方小说原生态的创作方法,认为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丑陋的都市小市民形象,通过描写他们粗俗、肮脏的生活布景来揭露他们病态的灵魂和异化了的人性;并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人性自私冷漠,人间温情普遍缺失的悲剧现实,也表现了作家的现实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不同于作者描写大家族命运的“激流三部曲”,该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社会小人物——汪文宣的悲剧。整部小说基调悲凉,人物的命运坎坷,结局悲惨。这不仅因为当时社会环境及社会制度的冷酷无情:寒冷的冬天、寒冷的长夜、黑暗混乱的社会,一个凄冷的《寒夜》更在于人性中的“寒”:人性的孤独、人情的冷漠与无情及人与人沟通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英国经典短篇小说《捡橡果的孩子》讲述了一个在人性受到压抑的社会环境中出生的男孩,由于其身份的特殊(系非婚生子),因而被社会抛弃的悲惨故事。小说中,作者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描写和阐释,把自然的自由美好与社会的残酷无情充分展现在读者面前,深刻揭示了社会中人性关怀缺失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批判了当时已名存实亡的宗教,表达了自己希望人们去追寻真正有价值和内涵的宗教的愿望。  相似文献   

16.
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大量作品从生态环境与人性批评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英国工业文明给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对自然生态的摧残和人的精神的异化扭曲,使我们觉察到了生态批判中的劳氏的生态文明观、自然生态观和精神生态观。因而,在劳氏的笔下我们体会到了劳伦斯的热切希望:人要回归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他渴望用和谐的两性关系来建立人与人的和谐,以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通过描写黑人女孩佩克拉的遭遇,批判了白人文化霸权对黑人的侵蚀,揭示了在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的重压下黑人的人性被扭曲,谴责了殖民主义的种种摧残性的行为,力图唤醒黑人民族的自我意识,抵抗白人文化霸权的糟粕,建立黑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相似文献   

18.
林白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伤感和不安,在乡村与都市间不断的逃离和回归中,表达了人类(特别是女性)无处可逃的惶惑与无家可归的失意,表达了人类对精神家园的执追求。  相似文献   

19.
李煌明博士所著的《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一书,批判地分析了宋明诸大儒对理想精神家园的追求与守护。进而,以“有无境界”为切入点,从精神境界与人生幸福、精神境界与精神健康两个方面探讨了精神境界的现代价值,为现代人精神家园的追求与守护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初的社会现实,是洞察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精神荒原,其主要特征是人性的丧失.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批判主题人性的危机,人性的回归和人性回归的失败.这充分说明,在欧*亨利的眼里,当时的社会虽是一个人类社会,然而却是一个丧失人性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