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译《圣经》作为语料具有"社会文化生活覆盖面广"、"语体成分口语性强"、"内容、年代可靠,并数量充足"等特点。汉译《圣经》重要语料近三十种,方言和单行本有六百多种。早期的汉译《圣经》语料被混收在《大藏经》中,这部分语料的剥离工作意义重大,有可能发现更早的"上古汉语"《圣经》语料。以汉译《圣经》为语料的汉语研究可对基于其他语料的汉语研究进行补充或修正。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西方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的翻译历程,可以发现对经典的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探索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总结出中西方的翻译传统或规律,旨在为后世翻译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圣经》汉译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督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圣经》汉译过程中的巨大文化障碍。本文结合这些障碍产生的原因对《圣经》汉译历史过程中“附会”和“格义”这两种文化障碍跨越策略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对世界文化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圣经》的汉译,对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语言、艺术、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极其广泛。特别是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来看,汉译《圣经》既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资源,又是现代文学家创作灵感的聚宝盆。  相似文献   

5.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6.
传说基督教在东汉就已传入我国,但有据可考的则在唐代。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圣经的汉译也开始了,但明清以前的汉译圣经几乎都已失传。明清以降,来华传教士激增,圣经之汉译亦甚于从前,有各种“深文理”、“浅文理”和“官话”汉译圣经,也有许多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从而使圣经得以在我国传播。  相似文献   

7.
徐娇玲 《科技信息》2009,(5):213-213,235
日语中的授受动词一直以来就是广大学者争先恐后研究的一项课题。有对日语授受动词句构成进行研究的;有对授受动词句意义进行研究的……但是对日语授受助动词进行汉译研究的却相对比较少。另外,几乎所有关于日语授受助动词的汉译研究都是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汉语。但是.在进行授受助动词汉译研究时我们不难发现.同是授受助动词有些授受助动词是能够翻译成汉语的,而有些却是无法翻译成汉语的。笔者认为日语授受助动词在进行汉译时不仅仅要研究翻译成什么样的汉语,翻译更应该是从宏观上进行把握的,即应该先判断授受助动词能否翻译成汉语.之后才能进行翻译成什么的研究。本文是从宏观上对日语授受助动词的汉译进行研究的,力求用相关理论找出授受助动词能否进行汉译的理论依据,从而解决日语授受助动词汉译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义交际翻译视角下的《圣经·雅歌》汉译本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官话和合本》和《现代中文译本》中的《雅歌》为研究对象,在简述其文体特点及修辞手法的基础上,选取典型章节,在词汇、比喻及句式结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考察语义交际理论在《圣经》汉译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海外中国典籍译本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国内对于这些“走回来”的海外中国典籍译本的研究中,出现外文汉译错误,影响学者们对译本正文本的研究。在英译本《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英译本》的研究中,学者们对译者名、书名和题记等副文本的汉语翻译出现错误。分析原始文献,正本清源,并基于副文本的理论视角,指出这些汉译错误与译本原文所体现的译者翻译思想相背离,以此引起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10.
曹敏 《科技信息》2011,(31):304-304,331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依据,对清朝末期的圣经翻译进行简介分析。在宏观角度,本文阐述了清末入华宣教士对当时的圣经汉译的历史背景的适应。另外,本文从译者为中心的视角展现了宣教士主动性地选择深文理浅文理官话三种译经方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东传是白话文学运动的重要源头,基于传教的现实需要,19世纪早期,传教士们将《圣经》译为中文,并创办报刊杂志,撰写传道小说。由此,白话文《圣经》的翻译与传播以及传道小说的撰写可以视为后来白话文学运动的先声。这一系列的话语实践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诞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圣经》是开启西方文化的钥匙。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列出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中的社会文化课程,其中第(f)项是《圣经》。从《圣经》对英语词汇学习、英美文学阅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论述了系统地学习了解《圣经》对于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早在"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半个世纪以前,教会已经开始出版官话圣经.然而,后者没有成为在中国推广新文体的手段,<和合本>与文学革命在语言策略上存在差异,中国知识分子与外来宗教之间也有某些意识形态上的冲突.我们不能把<和合本>视为典型的欧化"国语",它的接受史反映的不仅是符号和翻译的问题,同时也是宗教和社会权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圣经文学为中国文学的土壤提供了多种养分,甚至影响了中国现在文学的全貌。本问运用比较文学理论中"传播研究"和"影响研究"划清界限,来印证圣经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这一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呼啸山庄》与《红楼梦》梦境描写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楼梦》是中国梦文化的形象写照,是作者对神话的一种延伸;《呼啸山庄》表现的是一种来源于圣经的哥特式创作风格。二者通过梦境的描写,完成了其独特艺术魅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