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新知     
人眼中有两种光感受器能让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分辨颜色的视锥细胞和对昏暗光线可作出反应的视网膜。科学家在人眼中最新发现一种感受器,他们称其为“第三只眼”,这种感受器能以一种非视觉的方式对灯作出反应:将信号发送到大脑的下丘脑,下丘脑的作用是调节生理节奏,分泌褪黑素,  相似文献   

2.
《少儿科技》2014,(5):17-17
<正>近视问题困扰了许多同学,讨厌的是,尽管我们注意爱眼,近视程度往往还会加深。日本科学家不久前公布,他们研发的多焦点隐形眼镜有助于抑制未成年人近视恶化。视网膜如同照相机的感光底片,负责感光成像。近视眼的眼球,视网膜靠后,光线的焦点落在视网膜前,看到的图像模糊。眼镜使光线焦点落在视网膜中央,从而让人看清物体。但此前有研究指出,如果视网膜四周部分的焦点对不准,近视依然会恶化。  相似文献   

3.
周沛臣 《科技资讯》2006,(15):77-78
大家都知道:声光控灯在市场上是很常见的,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单位用着这种灯,在楼道上,在门厅口,以及在各种人员流动不太频繁也不太稀少的地方,其原理是:利用声音与光来共同控制灯的明灭,当白天时(光线比较强烈时)即便有再强的声音,灯也不会亮,而当夜晚时(光线达到临界状态时)声控装置才会真正的被启动年,而这时,就是这种“声光控灯”大显身手的时候。即,当有声音响动的时候,灯才会亮起来,如果是人们活动,则有很强的适应性与活动性,当没人活动的时候,也不会造成无端的能源浪费。如果与普通的手动灯比较,当人在黑暗中的时候,很难找到开关的位置,乱找不一定能找到,甚至有时候会伤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在黑暗中找不到方向,乱撞很可能会撞上对人体有害的东西,比如被硬物绊倒被摔伤,碰到尖锐的东西被割伤等),而对于声光控灯来说,人们只需要造出某种声音,比如拍手,大喊一声等,就可以启动声光控控制灯,从而办完自己想办的事情(要延长灯的亮着的时间得要在适当的时刻发出声音即延续)。  相似文献   

4.
人体在黑暗中如何发光超级敏感相机向我们揭示出我们的身体会发出少量的光线,但这些光线太弱以至于肉眼无法察觉。发光的人体这组照片是由一群日本科学家发布的,这也是世界上首次有人捕捉到所谓人体发光的图像。虽然多年来人们已经知道生物由于细胞内化学反应会发出少量的光线,但这是第一次人类发出的光线被相机捕获。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通过桌面上的一台台闪闪发光的显示屏来观看数码世界的,我们称它为电脑监视器。当您凝视屏幕上的画面时,射来的光线在您眼球后面的视网膜上聚焦成一个硬币大小的图像,视网膜将光转换为信号,通过视神经进入大脑。  相似文献   

6.
陆灵希 《科技潮》2006,(6):48-49
一个有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那就是动物到底能看到什么。现在,许多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多数动物对它们所看到事物的理解就如同我们对抽象派绘画的理解一样,少之又少。因为光线照射到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和最终我们怎样去理解这些图像并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7.
据英《新科学家》2000年7月8日报道 :美国芝加哥附近的两位视力仿生学家Alan和UincentChow兄弟研制了一种人造硅视网膜 ,并植入到伊利诺伊的3位盲人眼中。2平方厘米大小的精巧人造视网膜正好放在盲人视网膜表面下 ,并完全由入射到眼睛后部的光线提供能量 ,光线通过3500个微型太阳能电池变成电信号 ,然后刺激视网膜的神经细胞。研究人员说 ,用人造硅视网膜技术可以部分恢复盲人的视力 ,但恢复程度如何 ,要等植入后几星期才能确定。用人造视网膜不需要另加蓄电池 ,也不需导线 ,完全由硅视网膜本身的硅太阳能电池供…  相似文献   

8.
2014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以表彰他们发现了蓝光LED技术。授奖声明中写道:“白炽灯照亮了20世纪,而LED灯则点亮了21世纪。”  相似文献   

9.
对碳化硅的研究从1907年就开始了,当时H.J.Round通过在一个金属针和碳化硅晶体之间加上偏压示范了黄色与兰色的辐射光。1932年俄国科学家OleyLosev发现了出自碳化硅的两种类型的光辐射,现在我们称之为预击穿光线和场致发光辐射。人们在半个世纪以前已经认识到了在半导体电子学中使用碳化硅的潜力。它最值得注意的性质是(1)宽能带间隔,对于不同的多形体为3至3.3eV;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的眼睛是一个精确调控的凸透镜光学系统。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东西,是因为这个东西发射或反射的光线进入这个光学系统后,聚焦在了视网膜上而成像。如果没有聚焦在视网膜上,那么成像就是模糊的。近视有的是某种疾病引起的,但我们一般说的近视指的是生理性近视,是因为眼球轴长变长,聚焦在了视网膜前方而造成的。它在儿童时期开始出现,逐渐变化,到成年时,随着眼睛发育的结束就基本定型了。  相似文献   

11.
崔岫 《科学世界》2003,(3):57-61
人们有这样一种传统的观念:与男性相比,女性缺乏科学头脑。这也是女性在科学研究领域里所占比例极低的一个原因。刚刚获得“女性诺贝尔奖”的5位科学家的经历告诉我们:女性完全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她们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传承并最终实现创新。给予女性科学家应得的认可,将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深深的震撼。  相似文献   

12.
日用化学洗涤剂正在逐步地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豪华饭店,还是在每个家庭、大众小吃摊,我们都可以看到化学洗涤剂的踪迹。但科学家却大声疾呼:“化学洗涤剂不能再用了!”  相似文献   

13.
跺跺脚发出的声音就能让楼道里的灯亮起来,对手机说出要拨打的姓名,手机会自动接通相应的电话号码,如今,人们对声控技术越来越熟悉。用声音代替肢体动作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因此,科学家们决定花大气力,使声控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首次拍摄到同时以波和粒子形式存在的光线照片,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即光线这种电磁辐射同时表现出波和粒子的特性。"光线同时具有波粒二象性"是现代科学界最令人难以捉摸的观点之一。1905年,爱因斯坦率先描述光线的这种双重状态,试图依此解释光线表现出的一些明显矛盾的行为。但一直以来,科学家从未观察到光线同时以这两种状态存在。  相似文献   

15.
每日更新的眼睛当早晨第一道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球时,视网膜里感觉器官的顶层就会被烧焦。在它下方会产生新的一层,新的眼睛会让我们看到这新的一天。  相似文献   

16.
<正>A:我们知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入眼光线便依次经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这4种不同折射率的介质,然后才到达视网膜。入眼光线最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和晶状体上,其中角膜的折射能力占约70%,晶状体占约30%。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发出警告:过敏现象大增,尤见于孩子身上。这是我们为改善环境和食物的卫生条件而付出的代价。人们在想到用疫苗对付过敏时,就想到那些“肮脏的细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科技》2013,(8):59-59
据英国《独立报》网站7月22日(北京时间)报道,英国科学家使用实验鼠的胚胎干细胞,在人造视网膜帮助下,不仅在实验室培育出了眼部的感光细胞,而且将其移植进失明老鼠的眼部后让老鼠“重见光明”。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的最新研究,标志着人们向使用干细胞治疗失明又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19.
光导纤维首先是由被誉为"光纤之后"的华人科学家高煜发现的,它的出现是20世纪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光纤主要由光芯和包皮层两部分组成。当外部光线以某一角充从光纤的一端射入时,光线在光芯和包皮层的交界面上可以被全部反射。利用光纤的这一特性,让光线以光纤的一端射入,将光纤在允许的范围内弯曲,使光线不断地被反射,最后光线就能从光纤的另一端射出。光纤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仅就光纤在装璜艺术中的应用略谈一二。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装璜艺术并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类的颜色视觉问题,已经有许多科学家进行了探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赫尔姆霍兹的三色说和黑林的四色说。三色说认为人的视网膜上有三种基本的颜色感觉纤维,即红色纤维、绿色纤维和蓝色纤维,三种纤维不同程度兴奋的比例关系决定我们所看到的将是什么颜色。四色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三对对立感受器官,即组和绿感受器、黄和蓝感受器、黑和白感受器,前两种感受器的不同活动将决定我们所看到的是什么颜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