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我省是全国主要水稻产区之一,水稻栽培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但是在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及千百年来小农经济制度的束缚下,水稻栽培的技术是比较落后的,农民群众同自然界斗争的智慧和经验无法得到总结和发挥,因此,全省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水稻栽培技术。解放后,我省农业科学工作者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深入生产斗争第一线,向广大贫下中农学习,总结他们在三大革命中创造的经验,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成功地总结并推广了潮汕地区贫下中农的水稻高产栽培经验,这个经验归纳为六个字:“前促、中控、后保”。这一经验对促进我省水稻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对地少人多地区提高水稻单产方面发挥了极大的威力。因此,它就成了我省水稻栽培技术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
刘晓才  刘新国  孙虹 《汉中科技》2009,(6):14-14,42
通过水稻高产创建等项目的开展,总结出了我县水稻单产750公斤的穗粒结构指标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要包括选用良种,备足种量,适期播种,培育壮秧,平衡配方施肥,抢时早插,合理稀植,科学灌水.合理促控,及时开展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革命,为杂交水稻获得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持。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能够比常规栽培技术更高产,打破常规栽培产量停滞不前的局面。本文作者根据个人在水稻栽培方面的经验,介绍了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来源、特点及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4.
《创新科技》2014,(23):61-61
2014年“粮食科技丰声科技工程”安徽省项目区高产攻关田水稻长势良好,单产创历史新高。安徽省舒城县千人桥镇水稻百亩连片攻关田采用旱育稀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植株健壮、秆青籽黄、亩有效穗数适宜、穗型超大、结实正常、无病虫害危害。经专家实测,百亩连片攻关田平均亩产为932.4公斤,其中最高产田亩产产量高达962.6公斤,这一产量不仅刷新了安徽省百亩连片水稻单产纪录,而且创造了超级杂交稻在低海拔地区高产新纪录。专家指出,2014年的水稻高产纪录是在水稻生产生长期间遭遇低温目照少等不利因素情况下实现的,表明安徽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技术日臻完善,在助推水稻持续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巨胚1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了淹水、旱种、垄畦3种不同栽培方式下的水稻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垄畦栽培方式下,西巨胚1号产量比淹水栽培下增产24.33%,产量构成较合理,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都显著提高;旱种下产量各构成因素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导致减产显著。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千粒重、每穗粒数与千粒重呈较弱的负相关,因此,生产上巨胚稻栽培建议采用垄畦栽培方式更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在制定巨胚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加强稻田水分管理,在提高千粒重的同时,主攻并协调好有效穗数和每德粒数。  相似文献   

6.
潘龙岭 《科技信息》2012,(35):914-434
总结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前准备、插秧、田间管理等方面内容,以为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榆林市沙区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研究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市沙区水稻生产技术落后的现状.我们邀请日本名水稻专家来榆林传授、指导“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经过我市农业技术人员的多点、多因素试验、研究。对该技术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了“沙区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在水稻生产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相似文献   

8.
机械插秧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插秧是通过配套的育秧和大田管理措施,做到既省工高效,又高产稳产,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轻农民负担的一种栽培方式。在栽培上实行“前促、中控、后保”的模式,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确保水稻丰产丰收。  相似文献   

9.
陈兴良 《遵义科技》2006,34(5):10-12
油菜是我县的主要油料作物,也是我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项目粮油高产栽培示范的主要作物,通过1999年度和2000年度的实施,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实施以“双低”核不育杂交油菜高产栽培示范为主,配套以油菜秋发技术、育苗移栽技术、规范化栽培技术、化控技术、高效低毒除草剂应用技术、病虫害综合开发技术、平衡配套施肥技术等综合组装配套。探索出了以“双低”核不育杂交油菜品种为基础,以保优节本高产栽培为核心,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为保证的优质杂交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系。为大面积油菜“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技术储备。通过本项目三年的实施,促进了我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油菜籽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增加了社会财富,培养了人材,锻炼了队伍,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是一种新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是达加斯水稻栽培专家与美国康耐尔大学共同研制的,其关键技术是小苗移栽,单本稀植,增施有机肥,湿润灌溉,充分利用分蘖成穗,实现穗大、粒多、高产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各地对该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与示范,对原有的技术体系作了较大的发展和改进,为探索该项技术的适应性与适用性,我们开展了适栽叶龄的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海南的自然条件和耕作改制的要求以及笔者多年来对杂交水稻翻秋带蘖壮秧试验的体会,分析论证海南省杂交水稻采取带蘖壮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与杂交水稻翻秋高产栽培有关的一些技术措施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翻秋栽培,带蘖壮秧能协调每亩总穗数、总粒数和结实率三者关系,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疏播匀播和足肥早管是培育带蘖壮秧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安宁河流域粮食生产的发展对攀西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小麦是该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分析了安宁河流域气候生态条件下小麦生产的优势、潜力、限制因素,小麦生育特点及产量形成规律,提出了该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原则是,以主穗为主,争取适量分蘖,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侧重以穗重夺高产。在选用良种的前提下,必须把好播种关;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做到前期增蘖、长壮苗,中期促杆,控徒长,后期以水促肥,攻粒重,是小麦高产栽培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根据50年来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研究成果,结合水稻高产栽培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系统理论,指出了实现该系统理论的主要栽培途径,明确了高产理论与各栽培途径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2001-2010年四川省审定的杂交水稻中籼迟熟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多元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是极为活跃和重要的因素;其次是稻瘟病病级;之后是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粒数和粒质量.因此,四川省杂交水稻中籼迟熟品种的高产育种方向应是在保持现有全生育期的状态下,适当降低株高,在主攻结实率的同时,协调好穗数和粒质量,强化抗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
蒙学全 《广东科技》2014,(12):142-143
水稻是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水稻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水稻的栽培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从多个方面对南方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南方地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项研究,“低”播量与“中”、“高”播量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并且低播量较耐迟播,增产幅度比“中”、“高”播量大,“低”播量栽培的高产特性:1、单株茎基宽带蘖多,是分蘖早发增穗的基础;2、孕穗始期,有利提高成穗高,提高结实率,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17.
日本塌塌米类似中国的草席。但是加工塌塌米的席草要“长、细、软、绿”,而我国种植的席草,一般都较短、较粗、较硬,只适宜于加工内销草席。两年前,黄岩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事“外贸染土席草开发利用”研究。他们根据外贸席草的品质要求,参照日本席草的栽培技术,对本地席草栽培农艺进行改革,改稀植为密植,改前重、后控施肥为前稳、中  相似文献   

18.
1991至1994年,儒岙农技站与种姜科技户进行了生姜高产栽培技术试验,获得了成功,并总结出“生姜定向高密度平垄双行不培土栽培新方法”,在儒岙等地示范推广,亩产由传统栽培的1200千克左右,提高到1800—2300千克,增产50—92%。方法主要是“六改”:  相似文献   

19.
水稻栽培新途径稻克草技术栽培措施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证实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水稻栽培新途径稻克草技术的科学性。优选出稻克草栽培技术的主要技术措施,对常规水稻栽培的行株距,轩数,施肥法,除草情况和水稻品种进行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得出了稻克草栽培技术措施的最佳组合和科学性,并在多重复对比试验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0.
多棱大麦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14个多棱大麦材料的8个相关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成熟前时间、小区穗数、抽穗前时间、千粒重、穗粒数、单株穗数、幼苗习性。在多棱大麦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中,应在适当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基础上主攻单位面积的穗数,选育(选用)多穗大穗型品种,并兼顾其它有利生物学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