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实现2050年前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确保充足的清洁、高效能源的供应。由于能源部门资金密集度高、建设周期长,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的经济发展多年来一直受到能源供应短缺的制约,从80年代到90年代,能源部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部门,得到国家重点支持,发展迅速。由于近年来“两个转变”的深化,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加上国民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使能源供需矛盾出现了缓解迹象。我国能源市场已开始与国际接轨。因国内需求增长迅速,现已大量进口石油,从石油出口国转变…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2050年前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必须确保充足的清洁、高效能源的供应。由于能源部门资金密集度高、建设周期长,制定和实施中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的经济发展多年来一直受到能源供应短缺的制约,从80年代到90年代,能源部门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部门,得到国家重点支持,发展迅速。由于近年来“两个转变”的深化,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加上国民经济发展实现“软着陆”,使能源供需矛盾出现了缓解迹象。我国能源市场已开始与国际接轨。因国内需求增长迅速,现已大量进口石油,从石油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即将加入WTO更为我国利用世界油气资源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竞争挑战。  相似文献   

3.
如果把交通比做经济的“神经”,那么能源就是经济的“血液”,在能源政策研究方面,应从以下几点把握和环境政策的关系:一、能源政策研究和环境政策的关系首先应体现在造就更多的“清洁血液”由于能源短缺,世界绝大多数各国都把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其能源政策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甘肃科技纵横》2002,31(4):39-42
能源既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来源.解决好我国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至少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如何确保经济合理的持续的能源供应和高效使用能源,同时解决和能源过程有关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由于我省是一个能源资源贫乏、自给率低、供应缺口量大的省,当前存在着能源供应比较紧张、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发展生物能源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世界范围内石油价格飞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现状,从解决“三农”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和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阐述了发展生物能源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相似文献   

7.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发展经济和解决民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始终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为执行政策的保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具体问题入手,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8.
可再生能源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在满足能源需求、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还很低,技术进步缓慢,产业基础薄弱,不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就是为了增加能源供应、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就《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关问题又做了详细阐述。问:国家已制定了能源发展"十一五"  相似文献   

9.
在21世纪,中国能源将面临能源供应、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液体燃料短缺、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等排放五大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成为实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一个重大障碍。 能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极为重要。在高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我国能源工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与农村能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肃农村能源问题出发 ,探讨了农村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发展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以确保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村能源问题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一,其有效解决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分析了农村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能源尤其是优质能源的需求趋势,指出农村能源供应和消费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农村能源作为国家整个能源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影响到国家能源供需部的形势,因此,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农村能源问题;还提出了通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来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技术重点。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能源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终端节能领域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就《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实施以来,工业节能领域政策响应、技术进展以及领域专家提出的对策建议进行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3.
能源是指可向人类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它不仅是工业的动力基础,而且是整个国民经济、国防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本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能源危机”以来,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代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它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也面临着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能源瓶颈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如何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而这一矛盾在亚太地区尤为突出.能源供应不足会影响地区乃至世界的稳定,故国际社会,特别是亚太地区应加强能源安全合作.由于中国进口能源的绝对数量,使得中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保障国内供应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关乎国际能源供应稳定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公共政策体系不完善的一种真实反映。这种现象是我国公共政策主体功能没有完全发挥所致,由此导致了政令不通、政策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的产生。结合实际事例,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具体表现形式概括为四类:“阳奉阴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添油加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软拖硬抗,相互推诿”,并全方位地从政策制定、执行、监控以及评估等各个政策主体方面来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完善政策制定主体沟通机制,增进制定主体之间有效协调”、“提高政策执行者自我约束力,强化执行主体外部约束机制”、“增强内部政策监控主体权威,提升外部监控主体专业水平”、“加强官方客观政策评估意识,建立独立公共政策评估组织”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分析湖北省能源供需矛盾入手,论述了到2000年为止全省冶金能源必然严重短缺,提出了缓解冶金能源供需矛盾的对策,其中强调指出开展冶金节能技术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双重背景下,我国不少大学制定了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意在鼓励大学教师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本体、目标群体、执行主体和政策环境4个维度分析了案例Z大学“网文”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困境。就政策本体而言,“网文”政策本身存在合法性、科学性和操作性不足的问题,影响“网文”的政策执行力度;就目标群体而言,教师所感知到的“网文”创作实际收益有限,对“网文”的不信任、缺乏“网文”创作的时间与精力以及“网文”创作能力缺失,影响“网文”的政策执行效果;就执行主体而言,相关行政部门动力不足、协调机制不畅,影响“网文”的政策执行效率;就政策环境而言,外部舆论环境的不友好和“网文”创作蕴含的社会风险,对“网文”政策执行产生了阻滞效应。高校“网文”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困境,核心在于“网文”的认同问题和认定问题没有厘清。认同问题源自学界的思想观念尚未及时转变,仍持一种传统的学术观;认定问题源于学术影响力(传统的科研出版物)与社会影响力(网络文化成果)之间难以进行等效评价。要化解“网文”政策执行的困境,仅...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面临长期能源问题》一文中,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王庆一同志对如何评估我国能源的现状与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目前已普遍认识到的我国能源“短缺”的概念不能全面反映我国的能源形势;我国面临的不是暂时的能源“短缺”,而是影响深远的长期能源问题。这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带根本性的大问题,希望引起我们深切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张忠华 《科技资讯》2007,(15):67-67
世界能源(主要指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消耗总量的不断增长,能源贮量的日益减少,使能源问题成为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四大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供应出现了紧张局面,能源短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制约因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而加强建筑节能研究、应用与推广工作意义极为重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能源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资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能源技术及能能源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能源结构尚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中国的能源经济到底怎么发展?本文试从我国能源经济的现状探讨能源经济发展方向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