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载唐褚遂良《右军书目》有“第一,《乐毅论》四十四行,书付官奴”。相传南朝梁摹本《乐毅论》末刻“永和四年十二月廿四日书付官奴”,是登善所本。宋代黄山谷、米元章、姜尧章、陈思等皆以为官奴即献之,后世少有疑者。唯《河东先生集》卷四十二所附刘禹锡《酬家鸡之赠》“还思写论付官奴”下注云:“官奴,羲之女。”清姜西溟曾斥其误。《题官奴小女玉润帖后》云:“官奴,子敬小字。刘梦得酬柳子  相似文献   

2.
3.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其中“折枝”一词,历来各家注释各执一词,难成定论。笔者认为“折枝”应解释为“按摩搔痒”,其中“折”极有可能是“析”的误字。  相似文献   

4.
指出“尧眉八彩”的说法渊远流长。考诸文献发现尧眉之说至少有三:形态派、色彩派、骑墙派。形态派最先出现,且较为贴近真实;色彩派随后出现。影响最大;骑墙派则最晚出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6.
越南古代史的问题很多,其中“文郎国”的虚实就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古代交趾,今越南北部有无“文郎路”?过去和现在,研究越南国家历史的史学工作者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越南古代史上有个“文郎国”,并且这个“文郎国”又是在距今四、五千年前越南进入阶级社会时最早的国家。另一种持相反的看法,认为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不可能出现“文郎路”。“文郎”之名,也不过是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部落组织而已。笔者是主张第二种意见的。为了弄清“文郎国”的真伪,正确地阐明越南古代的历史。以上那一种说法符合历史实际?本文举要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7.
教案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教案"概念的多样性使教案研究混乱丛生,因此对"教案"概念的再探究实有必要。近代的学者基本能够把握教案概念的准确含义,只是在后来的一段时期,受政治上左倾思潮的影响,教案概念中揉入了反帝色彩,教案概念因此一度被曲解。由于严格意义上的"教案"概念给教案研究带来诸多掣肘,因此狭义、广义双重"教案"定义的提出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由朱次琦建立的"九江学派"是晚清、民国时期广东重要的学术流派,出其门下的两大门人简朝亮、康有为,分别在传承与嬗变两方面对"九江学派"产生巨大影响。100年来,黄节、简朝亮在诗文作品中提到的"九江学派"未能得到广东学界的足够重视,既严重制约人们完整认识晚清、民国时期的广东学术,也阻碍对朱次琦、简朝亮、康有为研究的深入开展。因此,"九江学派"研究亟需世人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10.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5):120-125
以文化人类学视角,通过历史比较法、校勘学方法、训诂学方法,对当代《体育史》课本相关驭的引用内容及其源文献进行研究,考究相关五驭的注疏及流变.研究发现,当代所引用的五驭注解存在根源不可靠、论据不充足等疑点;五驭与孔子私学的关系存在文化流变的争议;御与驭通假可能是造成《周礼注疏》中释义偏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位于余姚市河姆渡村东北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是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迄今我国所见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干拦式”榫卯结构建筑以及七千年的历史而闻名中外。河姆渡,由于河姆渡遗址,尤其是以河姆渡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而举世瞩目;但是,对河姆渡名称的来由未曾引起人们注意。就此,习作略作考证。一、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河姆渡原名黄墓渡  相似文献   

12.
关于范蠡晚年“止于陶”之“陶”,向有定陶、陶山两说。但据大量史料分析,定陶说或更近史迁原初判断,也更符合其它史籍逻辑、区域文化和人情事理。但其它地区的范蠡传说也非空穴来风,它们多在范蠡曾经活动过的地方,或是南北文化交流交汇处。范蠡研究,应致力于其辩证智慧的开掘,而不必在其落脚地上过分纠缠。  相似文献   

13.
龚自珍《己亥杂诗》第209首《忆宣武门内太平湖之丁香花》云:空山徙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论者以为龚自珍这首诗是爱恋一个叫西林顾春的清代满族女词人(她是乾隆的曾孙媳妇),后来并因此暴死于丹阳。但反对这种说法的也大有人在,双方争论不休。特别是金松岑、曾孟朴将此事演为小说,写进了《孽海花》,并贯以“半敦生演说西林春”、“光明开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电影《赵氏孤儿》中"西域神鬣"这一西域方物的考辨,本文认为其中的"西域神鬣"这一称谓其实是现代人的杜撰,它直接来源于元代杂剧中的"西戎神獒",而西域出神犬——"西戎神獒"的观念和古人对西域的神话乐园想象是分不开的,现实中的"西戎神獒"很可能就是今天产自青藏高原的藏獒。  相似文献   

15.
达斡尔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关于其族名“达斡尔”的词源词义在学界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尚无定论。主要有契丹“大贺氏”说、索伦语“耕田者”说、蒙古说、“大胡人”音转说、契丹“大辽”说等几种说法。对各种观点、见解进行了简要的考辨,认为“达斡尔”一词来源于姓氏,即源于地域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16.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7.
“覃怀”与“覃”姓读音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怀文化”中“覃”(tan)的读音与常见的姓氏“覃”(qin)容易误读。从覃怀的地理位置入手,考查了覃怀地的“覃”与当今姓氏“覃”之间的关系,指出覃怀是“覃”姓之祖,“覃”姓的三种读音tan、qin、xun是随着地域和血统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历史上,夷夏观念的形成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国文化的演变都紧密联系着。从西周时期的"五服说"、"九服说,"到孔孟的"尊王攘夷"、"用夏变夷,"以及近代的"体用"争辩等都说明"夷夏"之论是一个历代王朝都比较关注的政治问题。而夷夏之间的根本区别应该是在礼制上,特别是四夷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倾慕,更重要的是,两者在文化上还是认同的,并且这种认同应包含于中国大一统之下,并为维护中国多民族的统一局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陌上桑》“东南”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上桑》首句为“日出东南隅”,有的认为“东南”是实指,将“东南隅”解释成“东南方向”;有的认为“东南”偏指“东”,“东南隅”应解释成“东方”;有的则语焉不详。本文认为“东南”不可能实指“东南”方位,也不是偏义复词偏指“东”。中国古代诗歌经常“东”与“南”连用,并且隐含着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解读含有方位词的诗句时,应在说明是否实指方位的同时,指出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报刊发展初期,自由主义是使“喉舌”获得自由的主义,“喉舌论”是使言论自由成为现实的理论。戊戌变法前后,维新变法人士的报刊“喉舌论”,首先是要求封建专制统治者还民众以话语权,给民众以监督官吏、监督政治、监督社会、变法图强的政治权力;其次,他们还十分强调报刊“去塞求通”的“喉舌”功能,这是他们对启蒙民众,宣讲民主、科学的真理,沟通社会上下和国家内外信息以变革社会的话语制权的强调。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报刊“喉舌论”,则是要求其报刊成为宣传革命思想、推翻帝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喉舌”,掌控革命舆论的话语制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