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声音     
<正>下期看什么?开启新能源时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探究风能、太阳能、小水力的真正实力!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石油等传统石化燃料濒临枯竭、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多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民众对核能的恐惧和不安……可再生能源被认为是拯救人类于危机的"大救星",让我们对未来拥有更多的期待和希望。源究竟拥有怎样的"真正实力"?请加入我们的队伍一起来探寻吧。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对"近代"的批判性论述,为我们重新使用"近代"这个概念来表述中国的"早期现代"(early modern),提供了某种基础。这里的"近代"是充满不间断的运动与抵抗的张力场,是传统中国基体形态的蜕变与再生。"近代"同时具有对"现代"的追求和超越的双重性,始终保持着相对于经典现代性的差异性。在这样的问题意识中重访中国近代,我们很自然会对近代文学与文化史中的重要社团———南社的特殊意义作出一些新的思考。必须努力发掘南社的文学文本与社会文本,文本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由此打开南社独特的文化政治面向。南社成员在现代大众传媒的语境中的文化活动,既不是现代西方"纯文学"观念所能限制的,又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学生产模式同日而语。要深入地理解南社,首先要把历史"陌生化",在清末民初的文学/文化场域里,在革命与抒情的互动关系中,探索南社群体的文化实践,才能揭示这些实践作为回应危机的方式有着怎样的文化政治的意义。无疑,重新研究南社,也后设地寄寓了一种对于历史连续性的自我理解和表述意识。没必要夸大南社群体在文化政治上自我肯定的强度,但应该看到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敏感与困惑。而革命与抒情的变奏,正是构成了我们通过南社重访中国近代的基本视野。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基于网络平台的"慕课"教学模式迅速发展,这种大规模的在线授课方式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冲击与挑战让人不容小觑。那么到底什么是"慕课"?为什么会刮起"慕课"浪潮?"慕课"潮流对于大学教育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和冲击?在未来的高等教育中,慕课真的有可能会取代传统授课吗?本文就是通过深入研究近些年兴起的"慕课热"来进一步揭开"慕课"的神秘面纱。其实大力推行"慕课"并不是简单的取代传统授课模式,而是要用创新的方法使慕课"入乡随俗",更加适合中国的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4.
王亚娟 《世界知识》2012,(15):42-50
2007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整整五年时间。当初人们都在想也许危机会很快过去,然而五年来,人们看到的却是危机的蔓延、扩大与深化,而且危机出现了反复。危机中的国家各有各的痛苦,世界经济诸多难题得不到解决,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为什么各国应对危机的招数都不灵验?难道那些"世界领袖"们只会表演"脱口秀"?他们能不能携手合作,带领全球走出危机的泥沼……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化趋同和图形设计"本土化"的失语,让中国传统艺术陷入了危机。如何让设计不失传统文化韵味的根基和底蕴?必须找寻历史与今天、传统与现代之间与生俱来的天缘关系,对传统艺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6.
好书过眼     
《美国文化简史》施袁喜/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是如何崛起的?是什么样的传统,信仰和思想支撑了这种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美国社会经历了怎样的动荡、危机、冲突与改革,美国的知识界又进行了怎样的争论,批判、思考与探索?美国人民到底是怎样的人民?美国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就是本书力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垃圾同建筑、图书、音乐等一样,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对垃圾的处理、利用和管理水平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变化。近年来,我国城市垃圾的组成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什么是垃圾管理的"金字塔"?垃圾有哪几种处理方法,对环境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垃圾是如何回收利用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与垃圾处理有关的科学吧。  相似文献   

8.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在家轻松创业."这句话时常在互联网上出现,也成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方式,但是住家创业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是否真如描述那样"喝着咖啡,点着鼠标,就能赚到钱"?  相似文献   

9.
正当美联储为应付次贷危机,8月17日宣布将贴现率从6.25%下调至5.75%时,在大洋此岸的中国,人民银行于8月21日晚宣布,上调各档次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次日起执行,这也是中国今年第四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目前的情形似乎有点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味道。美联储下调贴现率,中国央行加息,其背后到底存在怎样的"玄机"?美联储降低贴现率会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吗?  相似文献   

10.
正如果说丝绸之路是2000年小传统,玉石之路则是4000年大传统。玉石之路开启的"西玉东输"现象为什么4000年来至今还在延续?这一伟大运动如何给中华文明带来重要价值观——"君子温润如玉"和"化干戈为玉帛"?国际学界至今不承认中国历史的第一王朝——夏代,夏代文字迄今尚未发现,中国人如何科学证明那个时代的存在?石峁遗址——4000年前的河套地区巨大石头城的横空出世,其修筑城墙大量用玉器的奇妙现象,能够为我们提示怎样一种失落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1.
在红学史上,王国维和俞平伯都有杰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红楼梦评论》和《红楼梦辨》二者的承继关系尤为明显,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而后者不仅对前者有所继承,也有重要发展,因此可以说,新红学的产生与王国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2.
俞著具有三大特点:它把阐释建立在笺注的基础之上,把不同时空中的阐释呈现在一起,同时又保持鲜明的主观介入。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生活之欲",要使人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必须拒绝"生活之欲",人生解脱的途径不外是"美术、出世、自杀"三种。王国维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导致王国维形成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主要是受到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影响,同时亦源于他内心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天才与自卑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4.
以王国维对康德、叔本华和席勒美学美育思想的继承和改造为例,从哲学与美学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美育理论核心和美育实施等几个层面对之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王国维在大量接受西方美学美育思想尤其是德国美学美育思想影响的同时,又从中国传统思维出发对其作了"中国式"的改造与重构.这对尚处在中国现代美学启蒙时期的近代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5.
龚自珍的心力说和王国维的天才观都张扬着个体的主观力量,都具有崇尚自由、超越自我的品格,在对社会人心的关注中,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色彩和人文精神。其不同之处在于,心力说本质上是一种伦理观念的自觉,具有浓厚的道德性。天才观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生命自由意识,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这两者都体现了近代知识分子人格觉醒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在优美和壮美之间又提出“媚美”这一美学范畴,这是他对美的形态分类的一大贡献。这一范畴的提出是与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紧密相连的。王国维的“眩惑”与叔本华的“媚美”在内涵上具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包容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蕴。文章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既说明了它们的贡献与意义,又指出了它们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产物的局限性。在理解和使用这对范畴时,我们不能将其合理的内核绝对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明末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门下高弟,王心敬通过对《大学》“亲民”概念的重新解释,突破了理学贱视形下之器及实际事务的限制,在许多事关人民生计的具体学问和实践技能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18.
王襞倡导内学,反对外铄。他讲内求,但并不排斥师友的作用;讲默识,但又反对死守教条,主张顺应自然的发展;讲易简又强调自我努力,不要枉负自己的一生。王襞的这些充满辩证法的学习思想,给泰州学派带来了新的理论气息。  相似文献   

19.
杨万里最初接受的是父亲的教育,14岁时,拜乡先生高守道为师,接下来的第二位老师就是王庭珪。自17岁进拜王庭珪为师以来,杨万里就和王庭珪之间建立了一种越来越密切的师生情谊。在为学、为人、为仕等方面,杨万里所受王庭珪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入仕以后,和王庭珪一直勤相往来,而且“晚复托昏(婚)”,将自己二女许嫁王庭珪两曾孙,两家结为姻亲。在王庭珪去世后三十年来,杨万里一直自称“门人”,师恩永铭于心。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教育哲学中的“双主体”思想,是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总结,最终对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出的深刻探究。王船山教育思想中的“双主体”思想,既涵盖了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的客体的基本思想,又涵盖了在教学过程中“双主体”相对主客互动与辩证统一的思想。王船山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双主体”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