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内隐社会认知视角探讨摔跤运动员对摔跤竞赛中红色队服效应的认知态度.36名摔跤运动员与38名普通大学生参与该研究,采用传统内隐认知测量方法 IAT测验,概念维度材料为图片材料(两名摔跤运动员比赛情景),属性维度为文字材料(攻击性词汇与非攻击性词汇).结果表明,普通大学生与摔跤运动员对着红色队服图片+攻击性词汇的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着红色队服运动员+非攻击性词汇;在相容任务联结上,普通大学生平均反应时显著低于摔跤运动员;在不相容任务联结上,普通大学生与摔跤运动员不存在差异.无论是普通大学生,还是专业运动员均存在认为红色更具攻击性的内隐认知态度.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提升内隐自尊是否可以减少社会排斥诱发的攻击性,为攻击性干预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拒绝范式进行社会排斥操作并设置社会排斥组与控制组,使用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作为内隐自尊干预方式并设置干预组与控制组,测量被试的搭档评价作为攻击性指标.结果表明:阈下评价性条件反射可有效提升内隐自尊;在内隐自尊提升条件下,社会排斥组与控制组攻击性无显著差异;在内隐自尊控制条件下,社会排斥组攻击性显著高于控制组.说明内隐自尊的提升显著的降低社会排斥诱发的攻击性.  相似文献   

3.
常莉  于珊珊  李宏 《科技信息》2012,(35):I0193-I0194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网络或是其他媒体中各种暴力信息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出现在媒体中的暴力信息会提高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增多其攻击行为。因此,有效地对媒体中的暴力信息进行过滤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从杨治良等通过实验发现内隐攻击性以来,内隐攻击性便被纳入到了内隐社会认知的范畴,国内学者便采用国内学者主要采用了偏好判断法、内隐联想测验等方法深入广泛研究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被试差异、社会情境、人格特征、启动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内隐攻击性为人类面对攻击性行为时可能出现的但又不为人类意识控制的反应性倾向。近些年来学者们已证实了人类攻击性行为受内隐性因素的影响。回顾和论述国内外对内隐攻击性概念、内隐攻击性的研究方法及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被试差异和特定群体的差异等相关研究,指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对于深化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学前儿童在职业、日常活动、攻击行为和亲社会行为4个领域中的性别观念,采用内隐和外显两种研究方法测量104名学前儿童的性别观念,并探究其性别和年龄差异.结果发现,学前儿童对职业、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对日常行为没有显著的性别刻板印象;女孩在一些行为上表现得更为刻板,且年龄越大越刻板化.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对行为领域中的性别观念已刻板化.  相似文献   

7.
暴力攻击性危机事件是社会人际关系发生矛盾,社会机制运行出现故障,个人内心调节失败,社会调节失败后,矛盾的极端爆发形式。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大变革时期,矛盾冲突此起彼伏,导致暴力攻击性危机事件爆发频繁,对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公安机关作为暴力攻击性事件处置的主导部门,必须准确把握暴力攻击性危机事件处置行动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对暴力攻击行为及时化解,形成一定的威慑力,维系稳定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8.
攻击性行为从心理学定义上有两大类,一类是故意攻击,另一类是工具性,但两者都属于伤害行为。近年来,随着"校园暴力"持续升级,少数大学生的攻击性行为给校内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这也备受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此,通过对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心理进行详细分析,分别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有效防范或减少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电子游戏中的暴力成分一直广受诟病,许多研究都认为它增加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然而却往往忽略了玩家自身的感受.电子游戏的参与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媒介暴力的不同,许多玩家表示玩游戏的过程使他们感到放松,有宣泄负面情绪的作用.以费什巴赫的“宣泄”假说和心理学上的“替代性满足”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游戏玩家的调查访问,采用自传研究法,论证游戏暴力的宣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的验证及其对就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大学生对职业的评价是否也存在偏见.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对某些职业评价高,对某些职业评价低;结合社会实践,大学生的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具体反映在就业观陈旧、就业地区选择欠科学等现象,并提出了加强择业价值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评价自己等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