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分析系统工作原理与雷电危害,提出了对户外的太阳电池阵列采用避雷针防直击雷以及对户内的控制器和逆变器采用避雷器与避雷带防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的避雷方法,采取了多级、综合雷电防护措施,使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达到有效和安全运行的目的。避雷装置在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学理  张彦 《科技信息》2006,(4):218-219
本文介绍了针对广播电视转播台新型复合防雷技术,它由限流避雷针和模块化配电过电压保护装置的构成,前者预防直击雷,后者防线路雷。通过实验验证表明它们能有效的限制直击雷电流和沿电源线、信号线的来波,消除了暂态过电压对转播台电子设备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CATV网络遭受的雷击主要有两种:“直击雷”和“感应雷”。“直击雷”占雷击的概率较小,危害范围一般也较小,可使用避雷针、避雷线和避雷网来防避。“感应雷”占雷击的概率很大,CATV系统的电子设备受雷击损坏主要是由感应雷造成的。网络通过每一个有源器件安装一个接地体,实现整个网络的良好接地,可以有效地避免CATV网络受到损坏。本文对CATV系统的防雷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现代城市建筑防雷问题,应用物理学的基础原理,对建筑防雷接地的概念进行批判。采用绝缘地基的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经济,而且历千年不遭雷击;近年来众多现代建筑采用接地方式防雷,不仅耗资巨大,而且使室内信息设备频频招致雷灾。分析认为:在闪电过程中,似稳电路的概念和定律全失效了,应采用M axw e ll电磁场理论,阐明闪电的规律,接地的概念违反科学基本准则。事实证明:F rank lin避雷思维不适用于现代建筑防雷。“等离子避雷技术”是一种有效而经济的建筑防雷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谢江涛 《广东科技》2008,(10):73-74
网络机房防雷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全方位防护。它包括直击雷防护、地接系统、屏蔽措施等,根据机房面积大小设置不同防雷等级。设计一套完善的防雷系统,才能确保机房设备及网络系统稳定可靠运行,以及保障机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这是建设机房时必须考虑的首要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易遭受雷击的问题,通过分析雷电作用对系统的危害,提出了对室外的光伏组件采用法拉第笼和避雷针组成的双重避雷措施来预防直击雷及其产生的雷击电磁脉冲,对室内的控制器和逆变器等设备采用等电位连接和避雷器的方法来防止直击雷电感应和雷电波入侵,综合多级雷电防护措施,使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规范、有效、安全的运行.  相似文献   

7.
接地是防雷技术最重要的环节,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或其它形式的雷,都将通过接地装置导入大地.因此,没有合理而良好的接地装置,就不能有效地防雷.从避雷的角度讲,把接闪器与大地做良好的电气连接的装置称为接地装置.接地装置的作用是把雷电对接闪器闪击的电荷尽快地泄放到大地,使其与大地的异种电荷中和.  相似文献   

8.
高山广播电视发射台要想做到安全优质播出,就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其安全防雷工作。该文主要叙述珠海广播电视台发射中心防雷系统的设计理念、防雷构造和防雷措施;着重阐释其先进可靠的防雷接地技术—复合接地和均压等电位接地技术,以及怎样利用高科技新材料:导电降阻模块和铜离子接地极来降低系统的接地电阻。为高山广播电视发射、信号传输的构建在安全防雷方面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少雷击对输电线路安全运行的影响,通常采取多种防雷措施。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主要有:架设避雷线、加装耦合地线、改善保护角、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提高线路绝缘水平(增加绝缘子数量)、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等等。但在防止绕击雷、反击雷对输电线路造成影响以及在高土壤电阻率的线路杆塔防雷问题上,仍不能找到特别有效的解决方法。为此,迫切需要采取一些新的技术措施来提高线路的耐雷水平,以降低雷击跳闸率、减少雷击故障,确保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郑云玲 《科技资讯》2010,(7):142-142
雷电灾害是目前我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对电子设备危害很大,对建在高山上的广播电视、通信台站危害更大。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及机器设备不被破坏,应当十分注重避雷问题。本文在分析高山广播电视台防雷及其途径的同时,对我台防雷应关注的重点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校园网络防雷电及过电压的保护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校园网络系统耐雷电和电磁脉冲(LEMP)过电压的能力极差,一旦遭雷击就会造成网络部分功能丧失甚至全部瘫痪,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雷电危害校园网络系统主要通过电源线路和各种网络线路以及地电位反击,防止雷电危害应采取综合防护措施.本文给出了校园网具体的防雷电及过压的保护措施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2.
孙林毕 《科技信息》2013,(25):122-122,171
隔离净化变压器具有抑制雷击、谐波和浪涌的作用,我台运用了隔离净化变压器后,有效地抑制了雷击及浪涌,使广播电视设备尽量能避免遭受雷击的损害,同时抑制了各种干扰和净化了电源,确保了安全优质播出。  相似文献   

13.
直击雷保护是变电站防雷保护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变电站直击雷保护一般采用独立避雷针或构架避雷针 ,常规构架避雷针多安装于构架上。该文通过理论分析与计算阐述了 35 k V线路终端安装构架避雷针的可行性。 35 k V变电站采用线路终端塔顶安装构架避雷针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防雷保护装置的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4.
通过综合分析空间数据库4种管理模型,选择了一种合理的模型对雷电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基于MapX地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对属性、空间数据的一体化查询处理,完成雷电数据在电子地图上的加载、区域统计和查询分析功能等。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雷电的形成机理、雷电的种类和雷电入侵的途径,介绍了在实验室建设和日常管理中如何预防雷电.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对雷电现象观测和研究的方法、手段,分析了观测和研究的结果,指出了对雷电研究的重要性及光辉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卫星云分类产品资料和云南省地闪资料,对云南省4次强雷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对于闪电产生时,积雨云生成0~1h,开始有闪电活动;对于强闪电时段,积雨云也是发展阶段,积雨云面积不断增加,形状为椭圆形或带状,而且闪电均发生在积雨云移动发展方向的边缘区域;对于闪电减弱阶段,积雨云也逐渐减弱,面积不断减小,在闪电结束时,积雨云的面积发生剧减或者积雨云面积剧减且积雨云发生断裂.同时强闪电活动与积雨云的发展移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主要是闪电的移动、发展与积雨云的移动发展基本保持一致,这样可以用云分类资料来判别闪电的发展减弱,进行闪电监测及预警.通过强雷暴个例分析,把云分类产品也加入到闪电分析资料中,拓宽闪电预警的资料使用,同时也是云分类产品资料在低纬高原的适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志江 《中国西部科技》2009,8(17):39-40,54
本文根据某汽车加油加气站所处的环境特点,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雷电及静电防护的要求,从加油棚、油罐及附属建筑的直击雷防护和接地,加油站电源、信号系统的雷电防护,以及加油加气站防静电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谈电力系统的防雷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雷电对电力系统的危害、避雷器的应用及避雷针与避雷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e detection of impulsive low-frequency (10 to 80 kHz) radio signals, and separate very-low-frequency (approximately 100 Hz) radio 'whistler' signals provided the first evidence for lightning in the atmosphere of Venus. Later, a small number of impulsive high-frequency (100 kHz to 5.6 MHz) radio signals, possibly due to lightning, were also detected. The existence of lightning at Venus has, however, remained controversial. Here we report the results of a search for high-frequency (0.125 to 16 MHz) radio signals during two close fly-bys of Venus by the Cassini spacecraft. Such signals are characteristic of terrestrial lightning, and are commonly heard on AM (amplitude-modulated) radios during thunderstorms. Although the instrument easily detected signals from terrestrial lightning during a later fly-by of Earth (at a global flash rate estimated to be 70 s(-1),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ate expected for terrestrial lightning), no similar signals were detected from Venus. If lightning exists in the venusian atmosphere, it is either extremely rare, or very different from terrestrial light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