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利用MDCTA研究正常人及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及距离的大小及其对十二指肠水平段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利用MDCTA,回顾性观察108例正常人和17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和十二指肠水平段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距,并进行对比。[结果]所有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MDCTA都展示了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对十二指肠水平段的"钳压",引起十二指肠梗阻。108例正常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46.3°±16.5°,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为14.3°±5.6°;正常人十二指肠水平段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距为14.7±4.4mm,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为4.5±0.8mm,两组数据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MDCTA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钳压"十二指肠水平段引起十二指肠梗阻,又可准确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及距离的减小,对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主动脉夹层,全部进行128层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阴影表面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处理(VR)等后处理。结果:15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夹层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Neer分型二部分、三部分及2例四部分共33例肱骨近端骨折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切开复位解剖型锁定钢板(LCP)内固定,早期关节康复锻炼,术后对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进行随访评估。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0周(15~32周),按neer评分评价疗效,优良率90.91%;结论: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LC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分析自制取栓导管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9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腹部增强CT明确诊断,入院后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急诊使用自制取栓导管腔内取栓治疗,术后通过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7例(89.5%)患者腹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13例(68.4%)治愈,4例(21.1%)有效,2例患者因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自动出院、随访1周内死亡。结论自制取栓导管取栓技术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具体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病程、栓塞部位、基础疾病等有关,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1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各组58例.治疗组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静脉输注,于治疗结束当天进行临床总体疗效、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颈部血管彩超提示椎动脉血流速度提高情况的比较.结果: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94.83%)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93%);临床主要症状缓解时间比较:治疗组[(2.35±1.16)天]见效时间较对照组[(3.79±1.52)天]明显缩短(P<0.01);外周血血液流变学,选取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三值分别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全血粘度值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常见症状、体征,提高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且见效迅速.  相似文献   

6.
张华  苗重昌  刘永保 《科技信息》2013,(15):473-474
目的: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探讨活体肝动脉解剖学分型及变异,为临床肝手术的顺利实施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通过16排螺旋CT对732例受试者行肝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以Michels分型标准进行解剖变异分型。结果:正常解剖型516例。肝动脉起源变异者217例,占29.6%。其中属于Michels分型中变异者有7种共132例,Ⅱ型53例,占7.2%,Ⅲ型39例,占5.3%,Ⅳ型8例,占1.1%,Ⅴ型14例,占1.9%,Ⅵ型4例,占0.5%,Ⅶ型1例,占0.1%,Ⅸ型14例,占1.9%;Michels分型以外者有95例,其中肝总动脉三分叉型40例,占5.5%,肝总动脉四分叉型2例,占0.3%,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型21例,占2.9%,副肝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型4例,占0.5%,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型12例,占1.6%,副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型1例,占0.1%,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共干型12例,占1.6%,肝总动脉起自腹主动脉型3例,占0.4%。多种变异共存11例,占1.5%。结论:肝动脉解剖变异复杂,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有必要列为介入治疗、外科手术尤其肝移植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性及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复习6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结果:60例中20例发生在胃,14例发生在小肠,12例发生在结肠,9例发生在肠系膜,5例发生在食管.光镜下有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两种形态.肿瘤分为四个亚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16例),神经源性分化型(9例),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12例),未分化型(23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34阳性40例,CD117阳性60例,部分病例Aetin、SMA和/或S-100、PGP9.5阳性.肿瘤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种分化.结论:GIST是发生在消化道的-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化特征为CD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66,7%。光镜下细胞形态相似,不易分型,需做免疫组化分型,并根据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免疫组化分型等综合分析确定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开窗术结合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方法: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经皮开窗术及内支架植入术,其中4例加行血管腔内修复术.所有患者术前均并发内脏和(或)下肢缺血症状,术后采用CT血管造影(CTA)定期随访.结果:5例患者血管均成功重建,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随访3~25个月,平均14.5个月,5例患者仍存活,缺血症状消失,生活自理.结论:经皮开窗术结合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显著的方法,加行腔内修复术更能提高其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研究孤立型胸椎黄韧带骨化(OLF)并椎管狭窄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特点。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的孤立型胸椎OLF病例进行总结分析。手术方法采用椎板间开窗减压术与椎管后壁切除减压术。按改良胸椎JOA评分,术前评分7—8分,平均7.7分。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4.3个月,参照Epstein所定标准:优6例,良2例,改善1例。术后胸椎JOA评分8—11分,平均10.2分。孤立型OLF临床表现复杂,仔细查体结合CT、MRI检查是诊断OLF的重要手段。通过三维CT确定骨化部位,椎板间开窗减压术是治疗孤立型OLF并椎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引导心腔内封堵器经心导管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运用TTE选择出适于封堵术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18例,并配合X线指导封堵过程,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并观察随访疗效。结果:TTE引导封堵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封堵完全闭合率94.4%(17/18),3个月以上为100%。TTE所测房缺的最大直径明显小于球囊伸展径(P〈0.01),但二者高度相关(r=0.93),为封堵器型号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本组18例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封堵器结构断裂、移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TTE引导心腔内封堵器经心导管封堵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近中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建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动物模型,评估自主研发的取栓器取栓治疗效果。 方法 体外制作动物自体血凝块,采用介入方法将自体血凝块注入肠系膜上动脉,造成动脉栓塞,使用取栓器进行取栓。 结果 实验猪均成功建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致肠缺血模型,与传统方法相比更贴近临床实际情况。 结论 采用本实验方法可成功建立可用于后续取栓治疗研究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动物模型,更好的模拟临床上发病患者的栓塞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64排螺旋CT冠脉序列扩大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研究在诊断大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1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患者,全部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冠脉序列扩大增强扫描加后续重建,观察主动脉夹层包括范围、破口位置、内膜病变,主动脉瘤及有无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等,总结和归纳病灶的影像学表象及特征。结果:大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夹层及并发的相关疾病、主动脉瘤及先天性疾病等)的影像表现在图像上显示清楚,能够确切显示微小病变结构,克服了搏动伪影等多种干扰因素。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冠脉序列扩大增强扫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大血管的搏动伪影,清晰显示血管壁、管腔以及病变波及的范围等,从而作出精准的诊断,对临床抢救及治疗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判断CT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64例拟诊断为因颈动脉处狭窄导致的脑供血不足的患者,行CTA和DSA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4例患者中有150例患者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共341处。颈动脉轻度狭窄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1,P〈0.05),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检查颈动脉狭窄基本可以替代DSA,作为常规怀疑颈动脉狭窄诊断的首选筛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用于评价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和Stent在放疗后所致动脉疾病的治疗,及靶血管内Stent的长期支撑开放作用。资料和方法:14例患者,因为放疗所致18处动脉性病变,而给予血管成形术治疗。13个Stent放置于8个患者,分别治疗血管闭塞3例,内膜撕裂1例,动脉瘤1例,残存狭窄2例,多发狭窄1例,球囊成形术后再发狭窄1例。所有病例均用CT扫描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Stent及其靶血管内和Stent内的血流情况。结果:血管成形术成功治疗14例病人,8例患者在动脉病变处放置Stent。11例动脉病基本消失,追踪2年(8月~5年),临床症状完全解除,3例临床症改善。11例患者接受了1或2次血管成形术。1例患者重复承受了4次血管成形术,并放置3个Stent,2个Stent放在两髂总动脉和腹主动脉,1个Stent放在腹腔动脉。另1位重复4次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在肠系膜上动脉放了2个Stent。最后1例,因为血管成形术后内膜撕裂和血管闭塞,而放置了1个Stent,经5年随防,其动脉病变为临床治愈。结论:单一的血管成形术或者多技术综合运用,可有效治疗放疗所致的动脉性病变,应考虑其为动脉损伤性病变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6例患者(17瘤)A1段动脉瘤介入治疗结果、临床结局及技术要点.方法应用微弹簧圈行血管内介入治疗A1段动脉瘤.结果 16例患者成功介入栓塞,有3例患者出现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其中,包括1例栓塞过程中弹簧圈致使动脉瘤穿孔,但未现出血,2例患者出现血栓.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及颅内出血.结论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A1段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刚  杨立 《前沿科学》2013,(1):23-28
【目的】研究静脉滴注法CT胆系造影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怀疑胆道梗阻的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法CT胆系造影。螺旋CT扫描从膈顶至胰腺钩突区,以MIP、VR、MPR和CPR合成三维胆管树影像。【结果】18例静脉滴注法CT胆系造影均显示了胆管梗阻的部位、原因、程度及范围,胆管解剖和异常在MPR、CPR和MIP图像比轴位图像显示清楚。【结论】静脉滴注法CT胆系造影,对梗阻的判断准确可靠,可提供高质量的围手术期胆系三维影像。  相似文献   

17.
红树白骨壤果实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红树白骨壤果实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对白骨壤果实中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方法,鉴定化学结构。【结果】白骨壤果实中分离鉴定了5个生物碱类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1H)-Pyrazinone-3,4-dihydro-1,3,5-trimethyl(1)、尿苷(2)、尿嘧啶(3)、indole-3-aldehyde(4)、Miazole(5)。【结论】化合物1,4-5均是首次从该种海洋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白背清风藤Sabia discolor Dunn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它们为白桦脂醇(1),齐墩果酸(2),imberic acid(3),槲皮素(4),芦丁(5),5-氧阿朴菲碱(6),-谷甾醇(7),-胡萝卜苷(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