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五四”及其稍后时期的翻译,既继承了自洋务运动以来的传播新思想的传统,又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等新特点。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诗歌流派的译介,对中国现代新诗在内容、题材、风格、形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新诗呈现出形式新颖、流派纷呈、写法多样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白话诗语言欠精练。是与生俱来之病。本文就诗歌语育精练的内涵作了一些探讨,对白话诗语言欠精练的问题作了一些分析。认为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并就作者方面提出了改进的几点措施:认真写作;努力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古典诗歌;热爱母语,深入民间采风。  相似文献   

3.
李琴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6):177-177
目前,翻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文化翻译研究还不太成熟,因此如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促进,使中国文化翻译的发展与全球化时代合拍就成为当前译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刘爽 《科技资讯》2006,(2):148-149
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进行思想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条件里的独特创造。可以说翻译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翻译促进个民族互相交流和理解。因此,翻译应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原著当中的异国情调,译者应把“文化传真”作为文化翻译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5.
论译文的回译性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评论界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本文中,作者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文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在从原文到译文的翻译过程中考虑译文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文“忠实”原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文化交流。据此认为,“译文回译性”应成为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钱伟红 《科技信息》2006,(11):374-375
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本文从中西方的地理、宗教、历史、生活习俗各方面着手,论述其文化差异,同时指出这些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而充分发挥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工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韩伟 《科技信息》2008,(3):120-121
翻译标准中首要的一条即是"忠实",但是纵观中外翻译史,许多被奉为经典的译作并不符合该标准,而是参杂了译者的思想及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思想即意识形态对翻译的隐形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从意识形态对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及由此造成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三方面探讨了这种虽隐形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基础,分析和研究了西方翻译理论向跨文化交际层面的转变,同时对我国传统翻译理论进行了重新审视。指出文化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因此,翻译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文语言与信息的转换上,而应该对原文语言与信息之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翻译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
王伟 《当代地方科技》2011,(15):165-166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结晶,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心理因素、社会习俗等的不同,形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对诗歌翻译形成了文化上的屏障,在诗歌翻译中,要求译者对源语文化,力求保持原味,作出恰如其分的翻译,尽量使读者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气息,体会到不同的异域风情,从而正确引导读者去理解、欣赏、接受异域文化。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跨学科的社会活动,它不可避免地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复杂的关联.针对传统翻译理论对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社会政治因素认识的不足,本文着重探讨了翻译中的政治因素,并认为政治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是深刻的.在翻译活动中,政治因素不仅影响翻译策略、翻译题材的选择,而且还影响译者的选词和评判译文的标准,同时翻译反过来又服务于政治.因此,翻译研究中应该考虑政治这一语言外因素,否则翻译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文化缺省现象对诗歌翻译所造成的影响,旨在寻求如何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诗歌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得以补偿,从而使翻译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诗歌即意象,任何翻译都不能以牺牲原作的意象为代价。意象的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本章首先对意象及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的内涵作了简单的探讨,进而在一些译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以更好地运用意象对等。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古诗词,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其英译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不同。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围绕翻译界历来存在的直译和意译纷争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的基础理论,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构成了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文中探讨的是纽马克这个核心理论在古诗英译中的适应性及其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4.
浅谈古诗词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诗是中国古诗词中一束绚丽的花朵,其重要特点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诗人思想、刻画现实生活。这些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形态各异,翻译人物诗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再现其中的人物形象,将这些别具风味的形象介绍给译文读者,促进古代诗词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诗歌翻译,犹如“带着脚镣跳舞”,要在既定形式下跳出最美的舞蹈。由此,以《声声慢》为例来分析,认为“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基本单位,进行诗歌翻译时,应注意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16.
从翻译审美移情论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意象再现的困难,初步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审美移情论指导下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7.
宋雪莹 《科技信息》2013,(25):248-249
以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框架,通过具体实例,本文分析了汉语和英语在衔接手段上的不同之处,并对衔接理论在中国古代诗词英译中的作用做了探究。分析表明,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其衔接有着明显的特征。不同的译者对古诗词中衔接的不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意义与意境。。  相似文献   

18.
该文拟就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和含蓄表达的翻译进行初步探讨。意象和含蓄表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性和婉转性都具有很高的价值,该文将从读者对象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翻译,并以此说明异化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在意象选择、修辞及词的运用、节奏、声律与情感的表现,以及写作方式、主题表现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女性诗人擅“白描”、重“兴象”,通过运用比兴手法,在自然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情与景浑、意在言外。女子诗词中“物”、“景”、“情”占据了大量位置,并成为构象的三个要素,女子诗词往往通过这三者的“叠加”、“留白”,烘托气氛,以立体思维方式构建清晰的水墨画方式来映射欲表达的意义,并以此给读者想象空间;女子含蓄而温婉,内敛而情涌的内心世界通过兴象和用词而使其思想与语言浑然一体,从而构建男子占主导地位社会中女子的精神世界。因而女性诗人诗词翻译,必须要在文字转换过程中重视象的构造,重视词意及文化构建,才能得其要领和真谛。在女性诗词翻译中若能将东西方在构象功能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相辅相成,那么在译文中构建一个真实立体且周全的象,力争语言文化变了,文化内涵和象不变,则未必会是件难事。最后试图从“构象”及“词意与文化构建”两个方面尝试性探索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0.
由于语言的、文化的、文学传统的原因。中国古典诗词在人称指示、形象意境、主题情调几个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朦胧美”。英译中国古典诗词重在传达原诗之“意”。诗词的朦胧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其隐含或潜在的意思。诗词的“达诂”。译者要利用语篇、背景和常识性的知识以及借助“想象”去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