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是文艺界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无论是论争的激烈程度还是论争双方人物的身份地位都很值得关注。然而关注之后,论争背后又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像文学理论的发展问题,文学本质定性问题,及挑战权威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对“审美意识形态”能否用来表述文学本质这一问题,学界争议很大。根据逻辑学上对本质的界定原则,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有三:文学是不是意识形态?文学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种差是不是审美?审美和意识形态能不能连缀在一起来述说文学的本质?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均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语境。经过分析论证,研究者提出,在今日中国,“审美意识形态”无论从逻辑层面上还是从历史层面上,都是一个站得住脚的命题,可以用来界定文学的本质属性并成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坚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可以在确立和维护文学自身独立地位的同时,又将文学活动和人类解放这一总目标联系起来,从而使文学研究获得更加坚实的根据和更加广阔的视界。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是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它不仅涉及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涉及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自从唯物史观学说传人中国以来,文学理论界多次重大的理论论争大都是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和展开的。时至今日,该不该用某种“意识形态”的全称来界定文学的本质,仍是有严重分歧和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在柯仲平诗歌中讨论的“群众”,并非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中的血肉之躯,而是一个被不断抽象的政治概念,这一概念与文学不断融合、衍变,乃至形成一种独特的表达形态。提出这一论题,旨在尝试一种解读实践,即通过阅读“群众”话语的历史形成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探寻现代革命诗人在求索现代性的过程中存在的历史囵态。  相似文献   

5.
张栓 《科技信息》2011,(5):210-211
语境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生成的,因而语境也在不同方面受到限制。虽然原则上语言使用的每个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与语境相关的要素出现,并加以考虑,但是并非在每一种场合这些要素都已相关因素的身份调动起来。由于与话语匹配的语境组合的多样性,孤立的的话语几乎都具有很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在交流中,我们不能容忍含糊性的存在,允许语境进入语言分析就成了精确性的先决条件。让语境融入语言意义的生成过程变便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而维氏顺应论中的语境观对语境在意义的生成过程中做了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其中的三个世界,对语篇连贯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殖民扩张和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新思潮的涌入,西洋歌剧开始大量进人中国,一种新型的音乐艺术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并且冲击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歌剧"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熟悉的新型音乐艺术和新名词走入中国人的视野,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依托对中国歌剧诞生的自我"身份"问题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散文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对散文的性质,艺术特征的趋同性认识,其核心是人们的散文审美观和人们对散文功能的理解。散文作品是一定散文观念的产物。散文观念的嬗变决定性地影响着我国各时期的散文创作。本文拟对中国现代当代散文(文学性散文)观念的形成与嬗变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简要归纳,力图人理论的角度把握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脉络,检讨中国当代散文观念和散文理论的得失,并进而阐述自己对散文的本质,审美功能和艺术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思想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基督教的批判上。《黑格尔哲学批判》一书开启了他的哲学批判之路。黑格尔思辨哲学批判的成果——“哲学上最高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观点,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转而采取了“神学之秘密是人本学”这种宗教批判的表达形式。在随后的《宗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对自然宗教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从而系统完成了他的宗教批判工作。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的延续和深化,不能脱离其哲学批判孤立地考察他的宗教批判。由于费尔巴哈在哲学上仍未彻底摆脱思辨唯心论影响,其人本学及宗教批判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有待于马克思对其加以超越。  相似文献   

9.
"不干涉原则"是东盟从创建初期一直坚持并给予重要地位的原则。新世纪初,在推进东盟一体化的要求下,"不干涉原则"虽然遭到质疑但仍在《东盟宪章》中得到重申,可见其对东盟的意义所在。"不干涉原则"从提出到遵循,从争议到修正,都推动了东盟一体化的进程。本论文试图将"不干涉原则"放置于东盟语境之下进行分析,即在国际背景中结合东盟成员国的特殊现实及东盟特色的决策方式来阐释东盟语境下的"不干涉原则"。  相似文献   

10.
赵小雨 《科技信息》2008,(29):189-190
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普及,广告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日趋重要。广告语言因独具一格的特色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广告,将广告看作是广告主与受众者交际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孤立、静态的产物。在交际活动中,作为广告的发出者,广告主传递信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潜在的消费者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应该对广告语言进行分析,从而越过广告的字面意义而获得蕴含的会话含义。本文从格莱斯的"会话原则"和语境理论的角度来谈论广告语。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与意识形态存在着复杂微妙的关系。当文学作为主体去审美掌握客体世界时,它在本质上是不欢迎意识形态的入侵,但由于文学主客体整体构成中的意识形态成分的渗入,文学在内容上又可能出现某些意识形态成分,有时意识形态因素还很充分;当文学以客体的姿态与世界的需要主体发生关系时,文学将以自身为中介转化为功能性存在,在尊重自身美学品格的前提下,对世界的需要给予一定的满足,从而表现出某种意识形态的功能;当外在主体的要求无视文学本性,将其视为实现某种实用观念的工具的时候,这时的文学就有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菏包是民间刺绣工艺品,它是实用的艺术,也是爱情的信物。荷包工艺的题材内容具有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它的抒情手法是以图象为媒体,但又和古代民歌中的比兴寓意修辞方法一脉相承。它与民间剪纸艺术是孪生姊妹,民间荷包工艺集中体现着民间美术的审美共性。  相似文献   

13.
公民服从和公民不服从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对矛盾。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公民服从问题的研究较少,大多数学者都将目光集中在对公民不服从理论的分析上,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运用唯物辩证法,对公民不服从含义的界定是理清公民服从内涵的前提。根据我国法治建设国情,将法律作为公民服从的对象,探讨公民服从的内涵、特征及现状;客观看待公民不服从现象,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为公民服从法律的发展保留一定意义上的不服从;最后,分析实现公民服从法律的具体路径,为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中性美是当今出现的一种新的审美潮流,这种审美潮流带来了新的审美转向。本文从中性美这种审美现象出发,结合传统的审美积淀,探讨中性美出现的原因,以及在消费社会中带来的新的审美转向。  相似文献   

15.
李华  文胜伟 《科技信息》2007,(34):222-222,232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神话传说"大禹治水"和西方神话"诺亚方舟"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在不同国度的神话传说所折射出的东西方在世界观、伦理道德、文化特征方面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看人类认识的本质与本质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入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概念,并利用认识的主客二重性构筑了一条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通道,再现了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思想,揭示了认识的本质与本质的认识;弱化了康德自在之物的不可知性;淡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7.
巴塘“谐”的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文化内涵丰富。巴塘“谐”舞蹈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巴塘“谐”健康、高尚的审美追求表现出成熟的美学思想。文章对巴塘“谐”的舞蹈语言,包括舞蹈动作、律动特点、动作特点、基本舞步、风格特色及美学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苏轼词中大量抒发"人生如梦"的感叹,一般人多认为这种思想是消极的,实际上这是苏轼在自身与外界矛盾中,主动调节自我以适应自己内心,以追求自我人格完善,以探求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感悟宇宙高级理智层次的入世态度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田野 《科技信息》2010,(30):287-287
本文以汪立三先生改编的《叙事曲(游击队歌)》为例,对其特殊的"语境"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笔者自身演奏体验,力求探索中国钢琴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正式提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重要命题。这一重要命题的出场包含着文本语境、时间语境和空间语境三个维度。从理论上分析,这一重要命题包括明确定位思政课性质的根本特征、科学阐释思政课教学的本质要求、有效解决思政课建设的时代难题等内涵意蕴。从实践角度而言,这一重要命题包含着“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等实现思政课讲道理的创新路径。为着力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从学理上梳理和分析这一重要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