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隋开皇三年至唐开元初年,是封建王朝放开盐禁的无税时期,其后即走向"征税".唐朝中期,为资军用,国家盐政得到有效的治理,刘晏推行的就场专卖制,客观上有效地刺激了三峡地区盐业生产的大发展和长江三峡盐业运销的繁荣.至唐代末期,三峡井盐业成为军阀"拥兵自重"的主要经济支撑.唐代盐政与三峡盐业像一面镜子,映现出唐王朝由盛而衰乃至彻底崩溃的整个历程.五代时期,三峡地区前后归属虽多有变化,但对盐业生产与管理仍然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收继婚是一种比较奇异的婚俗,因其与封建礼教相违背,被视为乱伦而遭历代王朝所禁,但在隋唐民族融合文化开放的大背景下,收继婚现象也普遍存在于汉文化繁荣的中原地区。简述了对收继婚的研究现状,并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隋唐时期边疆地区以及中原地区的收继婚状况,从少数民族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确保宗种财产延续以及隋唐时期文化回流三方面浅析了收继婚在隋唐时期继续延续进而发展到中原地区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次高峰。管理思想随着经济的崛起和政治的成熟化而得到空前发展,并不断制度化。主要管理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桑弘羊、曹操、诸葛亮、贾思勰、隋文帝、唐太宗和武则天等。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西部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关中土壤膏腴,巴蜀沃野千里,陇右水草丰茂,构成了中国的基本经济区,为中国的形成与维系提供了物质基础。东汉末期以后,受长期战乱的影响,关中与陇右经济受到摧残,西部经济丧失了作为国家基本经济区的地位。但隋唐时期,西部经济仍然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定与维持的重要支柱,是一个范围更大、面积更广的基本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考证和调研,对《西北大学学报》的历史沿革与地位、学术贡献与深远影响,以及管理与成就作了全面研究,并将其历史划分为晚清民初的酝酿和初创期(1903—1929)、抗日战争前后的艰难维持期(1930—1949)、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恢复和稳定发展期(1950—1999)、21世纪以来纸-网互补的跨越式发展期(2000至今)等4个阶段。结论认为,《西北大学学报》:构筑了旧中国西北地区罕见的最高学术论坛,物化了学术立校的理念,成为传承周秦汉唐文明和创建西北新文化的渊薮;是西北大学的百年史册,反映了西北大学文化的深厚积淀,也是西北地区高等教育历史档案中最宝贵的珍藏;是西北大学学科生成的孵化器,也是学术人才成长的摇篮。今后,《西北大学学报》编辑部将进一步以信息化建设带动编辑部的科学化管理,强化期刊特色,提高编辑队伍素质,不懈地提高学报学术质量,不断扩大在国际范围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对《西北学报》这一西北大学早期创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的办刊宗旨、刊载的主要文章和编辑出版模式进行探讨。方法采用文献分析和考证法。结果《西北学报》刊登了一些有关研究开发西北的文章,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国防等。结论《西北学报》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大学创办的一份学术刊物,以开发西北为其主要办刊宗旨,提出开发西北的重要性,并探讨了西北独特的自然地理及文化特质,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性建议。这些对于研究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的自然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拓展了研究西北人文地理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洛阳隋唐遗址植物园主题形象投射与感知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网络照片的内容分析为手段,从供给侧的管理方形象投射与需求侧的游览者形象感知两方面来探讨洛阳隋唐遗址植物园主题形象建设.以互联网端的门户网站投放照片和社交媒体上游览者发布照片为采集渠道,运用内容分析法将2类照片样本分为10种属性,并构建"聚合"形象地图分析其内在关联性.借助使用SPSS19.0与ArcGIS软件,从照片的内容要素、时间要素和地理区位要素三方面分析景区管理方投射形象与游览者感知形象的异同.结果表明,在内容要素方面,景区管理方宣传与游览者感知照片各有偏好,但在核心旅游资源认知上较为趋同;在时间要素方面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地理区位分布上,管理方形象投射照片布区域相对游览者更加均匀.  相似文献   

9.
在唐宋文学中,一种新出现却又迅速普遍化的现象特别引人瞩目,即"仙女化妓"和"妓女化仙",正是在时代文学愈演愈烈的仙妓合流发展趋势中,作为道教重要女仙的月精嫦娥也开始了妓化的展演轨迹。无论是诗词中的吟咏,亦或是小说中的描写,嫦娥形象逐渐褪去了沉静淡雅、超逸出尘的女仙品性,而呈现出凡心大动、凡情炽盛的妓化特征。探究女仙妓化现象的深层文化动因,即为道教神仙观念世俗化的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0.
"临江三孔"是北宋著名文人,但人们介绍其生卒年时或避而不谈,或注为"生卒年不详",或注一问号.通过研究大量的古文原著,综合起来考察,应该能够考证其确切的生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