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38例胃癌患者血清标本,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胃癌患者在不同分期、不同组织学分型及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胃部疾病从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胃癌的逐渐进展,以及胃癌TNM分期的增加,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表达逐渐降低,CD8+,CD25+T淋巴细胞表达逐渐升高.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比较、分析X线摄影(DR)、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良、恶性骨肿瘤的诊断价值。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50例患者均进行DR、CT和MRI检查,并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查的诊断结果。经病理活检证实,50例患者中,原发性良性骨肿瘤有29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有21例。原发性恶性骨肿瘤方面,DR的检出率为66.67%,CT检出率为80.95%,MRI检出率为85.7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良性骨肿瘤方面,DR的检出率为34.48%,CT检出率为72.41%,MRI检出率为82.76%,CT与MRI明显高于DR(P0.05),而CT与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CT和MRI在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诊断中具有着良好的效果,但CT和MRI诊断原发性良性骨肿瘤的效果优于DR。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肉瘤的MRI特征,提高对骨肉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的MRI影像资料.结果 胫骨上端11例,股骨下端10例,肱骨2例,跟骨1例,所有患者在常规MRI检查序列中均显示为T1及T2低信号且在T2低信号中出现不规则高信号,边缘及软组织显示较清晰,在短时反转恢复序列中,所有病变均表现为不规则高信号改变,显示的病变范围及周边侵蚀更明显.结论 骨肉瘤在MRI/STIR检查中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有助于骨肉瘤的诊断,尤其对于早期骨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断特点和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2010年收住我院的39例脾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更佳的治疗策略.结果:21例患者无症状,脾占位性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病理检查.39例脾占位性病变中良性35例,其中手术切除脾脏23例,非手术治疗16例,包括恶性4例.随访5月~5年,手术与否,良性疾病均获得长期生存,而恶性者诊断后4月内死亡率100%.结论:脾占位性病变以良性为主,恶性少见,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脾占位性病变的主要手段.根治性切除是治疗恶性占位性病变的唯一手段,而脾切除对成年人可能是最佳的治疗方案,但脾部分切除更适宜儿童患者.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HER—2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38例骨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骨肉瘤组织38例中HER—2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骨肉瘤细胞系中HER—2表达。结果55.3%的骨肉瘤组织HER—2表达阳性,骨肉瘤细胞系中HER—2表达为42.9%,高表达的骨肉瘤患者预后较差。说明在骨肉瘤组织中HER—2表达异常,提示可能对骨肉瘤的发展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也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生物靶点。  相似文献   

6.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将2015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于甘肃省高台仁济医院进行检查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35例作为本次研究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超声弹性检查以及临床病理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检验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良性预测值、恶性预测值、敏感度以及特异性。135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良性结节114例,恶性结节21例,超声检查显示良性105例,恶性30例,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结果显示良性111例,恶性24例。两种检查方法良性预测值、恶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性等各项结果比较,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均明显优于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进行鉴别诊断,效果显著,准确性高,敏感度及特异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骨内腱鞘囊肿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上诊断常常需要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诊断三结合,而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有症状者目前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例距骨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相关文献,将骨内腱鞘囊肿的发病机制、分型、影像学表现、诊断以及治疗方式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提高对骨内腱鞘囊肿的诊治水平,避免漏诊及误诊,积极早期正确诊断及治疗,尽可能减少并发症,恢复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依据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的抗原表达规律,建立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方法.方法 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对白血病细胞特征性抗原进行检测,所用荧光抗体涵盖了抗原跨系表达、抗原跨阶段表达,并注意抗原过度、过低或缺失表达以及光散射异常等情况,计算白血病细胞占全部检测细胞百分率,即MRD检测量.结果 23例患者抗原不同步表达CD33\CD13\CD15\CD34\CD45的抗体组合应用最多,占56.52%(13/23);CD33\CD13\CD15\CD117\CD45的抗体组合占21.74%(5/23).抗原跨系表达的抗体中CD33\CD13\CD19\CD34\CD45和CD33\CD13\CD7\CD34\CD45比例相对较少,分别为17.39%(4/23)和4.35%(1/23).生存期大于2 a的患者MRD数值明显低于生存期小于2 a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是临床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乳房外湿疹样癌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乳房外湿疹样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20例乳房外湿疹样癌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患者早期皮损均为湿疹样非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对老年男性发生于外生殖器部位的湿疹样皮损,在经局部外用药物治疗6~8周后无明显疗效者,应取活检以排除本病.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了本病特有的Paget细胞,组织病理学改变并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是诊断的关键.结论 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癌细胞发生转移,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肉瘤的MRI特征,提高对骨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的MRI影像资料。结果胫骨上端11例,股骨下端10例,肱骨2例,跟骨1例,所有患者在常规MRI检查序列中均显示为T1及T2低信号且在T2低信号中出现不规则高信号,边缘及软组织显示较清晰,在短时反转恢复序列中,所有病变均表现为不规则高信号改变,显示的病变范围及周边侵蚀更明显。结论骨肉瘤在MRI/SnR检查中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有助于骨肉瘤的诊断,尤其对于早期骨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临床及影像学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 年07月至2015 年7月间的 102例孤立性肺结节(SPN)病例,搜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在102例病例中,70例确诊为肺癌,32例为良性病变,男 46例,女56例,平均年龄(58.0±11.5)岁,结节标准化摄取值(3.70±3.54)(SUVmax值),均经病理学诊断或者随访3年以上;18F-FDG PET/CT检查的灵敏性、特异性、精确度分别为88.1%、85.7%、87.4%,SPN为肺癌结节中,年龄≥55较年龄<55 的明显多,血清肿瘤标记物在良恶性结节中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N有无分叶、毛刺、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在良恶性结节诊断中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DG糖代谢比值(T/NT)良恶性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102例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及影像学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研究分析,表明18F-FDG PET/CT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对良恶性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18F-FDG PET/CT可为无法获得病理结果患者提供理想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平滑肌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通过2例膀胱平滑肌瘤的诊治并在复习相关文献基础上对该病发病情况、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讨论。结果:报告病例经开放及腔镜手术治疗均获痊愈,其中1例随访1年未见复发,另1例随访中。结论:膀胱平滑肌瘤为非上皮来源的一种少见良性肿瘤,临床症状和治疗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和位置,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证实,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颅底肿瘤的CT和MRI表现,总结CT和MRI对颅底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一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底肿瘤105例,全部病例行CT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本组105例中,颅底区肿瘤36例,其中脊索瘤10例,转移瘤11例,三叉神经瘤5例,骨软骨瘤5例,骨软骨肉瘤2例,淋巴瘤2例,骨巨细胞瘤1例;颅底上区肿瘤46例,其中脑膜瘤23例,垂体瘤18例,胆脂瘤5例;颅底下区肿瘤23例,其中鼻咽癌16例,蝶窦癌4例,筛窦癌2例,颈静脉孔区神经瘤1例.CT和MRI表现各异,可清楚显示颅底肿瘤的大小、部位、范围、内部结构及向周围的浸润程度,对颅底肿瘤能作出正确诊断.结论:CT和MRI对颅底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分型认识以及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经病理证实的2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x线平片、CT和MR资料进行观察分析。根据病变的范围和临床表现进行分型,探讨其各自影像学表现。结果2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中,单骨局灶型病变4例,均发生于股骨上段,表现为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且伴有硬化边的囊状病变,病灶内密度高于肌肉,可见斑片状、条絮状钙质样高密度影;单骨广泛型和多骨广泛型病变分别为6例和14例,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毛玻璃样密度,累及范围广泛,边界不清,无硬化边,在MRI上T1WI以等信号为主,脂肪抑制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增强扫描后不均匀较明显强化;多骨广泛型病变合并皮肤色素沉着、性早熟等临床表现即Albright综合症3例。结论不同类型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但均以病灶内出现条絮状骨化呈毛玻璃样密度为影像学诊断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性及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复习6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研究.结果:60例中20例发生在胃,14例发生在小肠,12例发生在结肠,9例发生在肠系膜,5例发生在食管.光镜下有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两种形态.肿瘤分为四个亚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16例),神经源性分化型(9例),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12例),未分化型(23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34阳性40例,CD117阳性60例,部分病例Aetin、SMA和/或S-100、PGP9.5阳性.肿瘤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三种分化.结论:GIST是发生在消化道的-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化特征为CD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66,7%。光镜下细胞形态相似,不易分型,需做免疫组化分型,并根据肿瘤大小、细胞分化程度、免疫组化分型等综合分析确定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瘤定位、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1例小肠间质瘤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十二指肠6例,空肠8例,回肠7例;良性2例,低度恶性5例,恶性14例;CT表现为肠壁单发偏心性肿块,腔外16例、腔内5例,大小3~15cm;2例良性和3例低度恶性呈类圆形、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小于4cm;19例恶性GIST中,不均匀16例,有多灶性坏死、碘水进入显示液平2例,合并腹腔脓肿1例,边缘边界不清15例,分叶13例,15例大于4cm,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肝转移1例;增强后良性均匀较明显强化、恶性肿瘤实体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对小肠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其定位、定性的准确率高,对临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异体骨移植治疗膝关节部位良性骨肿瘤术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异体骨来源于外伤急死者.死后12 h内在无菌条件下取骨,经酒精、高温煮沸处理备用.对10例膝关节部位良性骨肿瘤进行病灶清除,将大块异体骨修整至适合骨缺损处形状后植入,空隙处再填充骨碎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感染,无明显排斥反应.植骨处骨性愈合,与正常骨结构无任何差异,肢体功能恢复优良,能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结论采用异体骨移植修复膝关节部位骨肿瘤术后较大骨缺损,临床效果良好,关节功能获得最大限度保护,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病人体液中端粒酶的活性,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端粒酶PCR-ELISA 法对27例恶性肿瘤及51 例良性疾病病人的支气管灌洗液、胸水、腹水、尿液的端粒酶活性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恶性肿瘤组织其端粒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将可能作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裸鼠胫骨原位骨肉瘤模型,并比较分析MG-63细胞悬液局部注射以及肿瘤组织块移植两种方法的成瘤特性,在注射组体内连续传代筛选MG-63细胞系获得高成瘤率的细胞,将MG-63细胞悬液(25μL,约1×105个)注射于裸鼠胫骨上段髓腔内;组织块移植组将MG-63细胞皮下成瘤瘤组织块接种于裸鼠胫骨上段髓腔内。随后观察两种方法建立的胫骨骨肉瘤原位模型不同的成瘤特性,并采用影像学等手段比较两种方法的成瘤率和成瘤特点。结果表明,术后3周左右可见局部肿瘤形成,4周后通过小动物X线技术可见胫骨中上段溶骨与肿瘤样骨形成,同时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骨肉瘤病理特征。细胞悬液法成瘤率85%,组织块法成瘤率95%,两种方法成瘤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种方法均可形成裸鼠胫骨原位骨肉瘤模型,采用组织块移植法成瘤率较高,瘤体生长速度较快,而且对骨皮质及周围软组织的破坏力较强,转移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