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外业实测和高新技术对浙江省理论深度基准面5米深度以上的滩涂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准确掌握滩涂资源总量及分布现状,建立了滩涂资源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有八大创新,为滩涂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沿海防台减灾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研究成果可为沿海省份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8,(22):58-58
针对我国肥料领域有机肥料使用偏低和造纸黑液严重污染环境的现状,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跨领域、多学科进行技术研发,对多项单元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建立了符合中国资源特色的农作物秸秆循环经济利用模式——肥料与纸浆联产的清洁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3.
项目客观地了解和确定了柴达木盆地北缘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分布现状,分析研究了其相互关系,掌握了其时空变化规律,预测了其发生、发展、演变趋势,进而寻求拟定了相应有效的生态环境防护治理对策和建议,为调查区盐矿、石油等矿产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区域性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科学依据。其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及终端成盐系统理论对区内寻找地下淡水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如尕斯库勒油田阿拉尔水源地淡水资源边界的确定就是基于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07,(14):54-54
“十五”国家863青年基金“利用海底泥火山和麻坑开展油气评价的技术研究”课题(2004AA016030),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全球海底泥火山和麻坑的文献资料,研究这两种微地貌类型的形态、规模、分布以及组合特征与海底油气资源的关系,建立利用泥火山和麻坑微圈闭油气勘探靶区的判别模式,编制相关评价软件。并且利用这一成果对我国东海、莺歌海和南海西北部典型海域进行资源评价和靶区圈定。  相似文献   

5.
资源和环境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是解决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全国尾矿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的开展和实施,获取了尾矿库和矿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对研究区尾矿库的资源潜力和矿区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尾矿资源与矿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县域科技资源的挖掘、整合、利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为推动县域科技资源的战略重组、全面开发和优化组合,河南省南乐县科技局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以此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为摸清家底,了解南乐县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现状,为加强平台建设提供基础性依据,通过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对辖区科技基础资源概况进行抽样调查,基本摸清了县内科技基础资源大致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7.
在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补充野外工程实例调查,采用抽水、回灌试验、现场热响应试验等手段,初步查明河北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能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条件,进行河北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能评价与开发利用规划,为合理开发、持续利用浅层地热能提供基础资料,减少开发风险,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8.
该项目对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对林业植物及其产品造成危害的病原微生物、有害昆虫、有害植物及鼠、兔、螨类等的寄主植物种类、分布范围、发生范围、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等进行了全面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估,掌握了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现状,摸清了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落实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通知》,2004年起,环境保护部(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相关部门和机构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第一阶段(2004~2009年)开展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编目和重点类型物种资源和重点地区的生物物种资源调查,评估了中国野生高等植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的受威胁现状,编制了《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等;第二阶段(2010~2011年)针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确定的5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开展了对部分地区的试点示范调查,即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目的是通过示范调查取得经验,以便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示范调查包括横断山南段优先区内的云南滇西北地区18个县、大明山地区优先区内的桂西南石灰岩地区4个县和南岭地区优先区内的贵州黔东南地区4个县,以及对澜沧江、松花江干流、嫩江干流以及北部湾(广西段和广东段)潮间带水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与评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生物多样性本底仍然不清,物种分布数据信息缺失严重,新物种、中国新记录或省级新分布物种大量存在;同时,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导致生物物种资源的丧失与流失的现象依然严重。建议进一步开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三个层次进行生物多样性综合性本底调查和编目,并建立以县域为单元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同时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估体系,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持续的和稳定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2,(13):74-74
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贵州省现代中药材研究所)是主要从事农作物和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保存、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研究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以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评价、保护与利用、地道中药材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注重数据信息化建设,以服务产业发展,实现社会共享为目标,广泛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和中药材科学研究。现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7人,助理研究员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1人,博士2人,硕士5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改变传统的能源利用和能源生产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清洁能源是一项必然的选择.作为人类传统燃料的农作物秸秆,是来源于太阳能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含碳量低的特点,加之在其生长过程中吸收大气中的CO2而成为碳元素的汇(Sink)而被称为清洁能源[1].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高品位的商品能源的比例增加,秸秆所占的比重正逐步下降.燃烧秸秆成为被替代的对象,田间地头或田间焚烧的秸秆量逐年增加,这种污染在收获季节集中排放,使得短时间内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掌握我国铁矿资源的经济资源储量,针对铁矿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建立了铁矿资源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利用技术经济评价软件系统对我国铁矿资源进行了经济分析,表明我国1051个未利用铜矿区中有622个矿区的资源储量是经济的。品位一吨位曲线反映出我国品位在30%~55%的铁矿占50%左右,铁矿品位超过50%的基础储量和资源储量均趋近于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4,(4):59-60
我国近海地质灾害类型复杂多样,分布广泛,已严重影响和制约海洋开发活动。并且,随着气候变暖、海洋开发利用强度的大幅增加,海洋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认识海洋地质灾害和灾害地质环境及其发育规律关系着我国沿岸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经济发展。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主的5家单位近百名科技工作者,对我国海岸带和近海进行了近千次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开展了评价和预警技术研究,开拓了海洋地质灾害研究领域,对促进海洋科技进步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获得的海量调查监测数据和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调查工作区范围内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分析、论证、试验等手段,初步查明河北省浅层地热能资源储量、质量以及分布规律,进行开发利用区划;通过代表性地区的抽水试验、回灌试验和原位热传导试验,获取不同地区的相关技术参数,为浅层地热能开发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但是目前仅有50%的秸秆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其中,约有28.2%的秸秆用于还田,剩余近50%的秸秆在农田直接焚烧或者废弃。为了达到秸秆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作物高产稳产、耕地质量提升和农田环境改善的目标,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在安徽省科技项目“秸秆资源养分循环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和国家农业“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的支持下,组织联合有关单位开展了“水旱轮作制下秸秆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模式研究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的秸秆资源相当丰富,主要的农作物种类有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料作物、棉花和甘蔗。根据我国地理分布和气候条件,南方地区水域多、气温高,适合水稻、甘蔗、油料等农作物生产,北方地区四季温差大,适合玉米、豆类和兽类作物生长,故播种面积火于其他地区。小麦在我国各地区都普遍种植,播种面积以华中、华东地区最多;棉花产地主要是华东和华中地区,其次是华北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而雨洪水资源化技术通过改变以往的治水策略,利用工程设施和调度方式,增大现有雨洪量的有效蓄存,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论文以天津市北三河系为例,进行雨洪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通过分析雨洪水发生的季节特性和分布规律,摸清洪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和可利用潜力,提出洪水资源安全利用的原则、前提条件、利用模式以及工程技术选择,并提供合理的调度方案,并以大黄堡蓄滞洪区为典型,重点研究雨洪水资源利用中比较敏感的损失、效益、风险等特征进行评估,丰富了雨洪水资源化利用和洪水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13,(20):26-27
通过多单位5年协同攻关,研究获得了不同保护方式下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效果,建立了种质活力分子评价技术和3种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基因库超低温保存技术;此外还研究提出了控制玉米、小麦、大豆、菜豆等作物种传病原菌对种质保存与更新潜在危害的技术策略。建立了作物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数据库,研发了作物种质资源指纹图谱识别系统。这些结果和技术的获得,为确保库存种质的安全保存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课题研究重要成果和重要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3,(13):84-84,86
发展可持续的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安全绿色有机农产品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的方向,农作物秸秆和牲畜粪便是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基础。我国每年大约产生7亿吨秸秆和45亿吨的畜禽粪便,秸秆只有60%~70%被利用,剩余30%~40%尚未被利用,火多就地焚烧获被丢弃,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畜禽粪便利用率为67%左右,有近30%的畜禽粪便被直接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20.
经调查,金佛山有药用鱼类83种。本文对物种组成、个体分布及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相邻山体的药用鱼类资源进行了比较,对该山的药用鱼类资源作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