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云南壮剧的表演艺术也得到了不断革新并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1961年编成的大型壮剧《螺蛳姑娘》获得了极大成功,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主要成就;而1984年到1989年先后编成上演的四部大戏《和睦皈朝》、《三七姑娘》、《彩虹》和《白云村姑》,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云南壮剧艺术革新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万历年间,戏曲家陈与郊创作的杂剧《袁氏义犬》,其题材虽来源于历史故事,却带有浓重的自传色彩。该杂剧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将王衡的杂剧《没奈何》插入第一出,采用了“戏中戏”的艺术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戏剧效果;另一个是陈与郊有心将该剧写成一部“寓言剧”,并通过一个寓言故事的演述来寄寓和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98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同名电视剧。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李逵这一形象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塑造,并通过人物嗜杀色彩的有意淡化、喜剧色彩的特意强化及女性形象的独特烘托等不同方面来使该形象更显丰满、立体,较好地体现了改编创作中忠实性与创新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戏剧与电影的比较谈起,以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分析了莎剧电影改编史上著名的布拉纳版《哈姆雷特》的改编特色和艺术魅力,指出莎剧电影改编对戏剧文学和电影艺术的意义以及电影改编中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牡丹亭》的声腔问题至今仍然争讼不已,一般来说无外乎力主弋阳腔、宜黄腔、昆腔和海盐腔四种。事实上,依据相关资料及汤显祖创作的实际情况,此四种观点之于汤本原著《牡丹亭》而言,都有偏颇之处。结论认为:《牡丹亭》初创时期并不主何声腔,完全是一部传奇体制式的丈人剧作,只不过后来各种唱腔结合自身情况,各取所需,加以改编。也正因如此,一方面该剧在唱腔问题上难以趋于一致;另一方面,该剧能常演不衰。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国时期曾有多位艺术家和剧作家以京剧改编和演出《桃花扇》。汪笑侬改编的剧作《桃花扇》曾在舞台上搬演过,但脚本未能流传下来。《申报》登载的该剧的广告是对该剧的剧情记载最详细的文献史料。贾璧云(1890-1941)曾以京剧编演《桃花扇》,剧名改作《侠妓桃花血》,分前、后两部(或称头、二本),多次演出于上海丹桂第一台。朱双云(1889-1943)编创的京剧《桃花扇》的剧本曾经出版过,但已佚失。1935年10月,该剧曾在武汉天声舞台由来自上海的毛家班和武汉本地的标准平剧团共同演出过。  相似文献   

8.
文化播报     
演出时间:6月3~5日演出地点:广州·中山纪念堂融合了杂技、芭蕾以及土风舞、贵州民歌等民俗元素的大型奇幻杂技舞蹈精品剧《飞越梦幻国》堪称当前中国杂技界的顶级旗舰剧。去年在香港演出时曾引起巨大轰动,连连加演、场场爆棚,各国邀约不断。目前,该剧已签下欧洲巡演六百场的长约,这意味着在国内两年将看不到他们的表演。此次广州的演出是该剧访欧前的最后一站。作为首部也是目前惟一一部入选中国精品工程十大剧目的杂技剧,《飞越梦幻国》在中国精品工程十大剧目复赛评选中力压张艺谋执导的芭蕾舞剧杂技剧《飞越梦幻国》《大红灯笼高高挂》…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来,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作品呈现雨后春笋之势,在收视率上创下电视剧作品历史新高。以《花千骨》、《琅琊榜》、《老九门》、《锦绣未央》、《大唐荣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民的名义》为代表,一批又一批IP剧进入观众视野。那么,IP剧到底是什么?IP剧为什么拥有如此大的受众群体?IP剧的发展现状如何……这些问题潜藏在IP剧创造出的巨大价值背后,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0.
老无所依     
2008年,奥斯卡把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编剧大奖都颁给了《老无所依》(《No County For Old Men》)。  相似文献   

11.
传统乞巧节是作为甘肃西和民众生活此在而被传承或展演的,是以织女神为崇拜对象的女性节日,乞巧节的本真性要素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和保护。本真性要素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而成功申遗后的乞巧节,其本真性要素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乞巧节期间以有悖自然传承和民众意愿的“精致化”、“碎片化”的官方操控方式进行展演;其存在本身亦渐趋碎片化。  相似文献   

12.
从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双重视角,以西北大学“黑美人”艺术节为个案,探析在普通高校校园戏剧实践活动的成果经验与现实困惑,认为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的实践类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校园戏剧实践活动不但不应削弱,反而应该加强。校园戏剧作为校园文化的审美实践活动,应与通识教育的路径结合,实现部分地课程化,真正创新和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运用城市营销理论,探讨了鼓浪屿诗歌节对于打造厦门文化品牌、丰富鼓浪屿品牌内容,推进厦门和谐发展的作用;并在反思诗歌节问题的基础上,建议诗歌节的运作应由官方行为逐步走向民间、走向大众。  相似文献   

14.
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石村银姓、东门镇横岸村吴姓、四把镇新村谢姓、龙岸镇马寨村罗姓民间依饭节及大规模的政府承办的2009中国罗城仫佬族依饭文化节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仫佬族传统体育在仫佬族依饭节中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仫佬族依饭节举办频率、组织机构、经费来源、活动的规模、活动内容、活动禁忌等都有变迁。研究发现:依饭节的变迁凸显了仫佬族传统体育在依饭节中的重要地位,拓展了仫佬族传统体育依饭节中的发展空间,进而促进了仫佬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端午节在战国时代初步形成,源于古人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是当时节俗传承的足够动力。魏晋时期原始信仰比以前淡化了,端午节传承的原初动力也消弱了,这时人们加入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端午习俗,为端午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但是由于端午节习俗不重视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在契合儒家文化方面不很显著,因而在魏晋以后的儒教时代出现了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到现代社会,端午习俗面临传承危机。但经研究可见到,端午习俗包含着适合现代文化的丰富要素,可以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调适、更新。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背景下,它更有了复兴的契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16.
从浙江道教与戏剧的历史及现状入手,以田野调查所获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客观地论述道教仪式与戏剧的密切关系:戏剧不仅在起源方面离不开道教,是道教仪式戏剧化、舞台化、民俗化的结果,而且以道教仪式为载体、与内坛法事互补互动、有机统一,赖道教仪式以生存,并从道教仪式中获得大量观众和市场,以求得自身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牛郎织女故事与董永七仙女故事,这两个故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盘根错节地扭结在一起,相互共融.其实两者的起源与主旨并不相同,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于古人对星象的观察,而董永七仙女故事产生于汉代,因汉代推崇孝道教化,在牛郎织女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广为流传,但魏晋至隋唐朝时期又被牛郎织女故事影响而受到抑制,直到宋明以后,这两个神话故事才明显区分开来,独立发展成两个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18.
张池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4(3):104-109,117
麻阳苗族自治县具有深厚的盘瓠文化底蕴,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学界对其罕有研究,尤其是漫水村的花灯戏,与麻阳的盘瓠文化有着强烈的相关性,是漫水村的一系列相关的盘瓠信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尝试从盘瓠信仰和花灯戏的关系人手,介绍漫水花灯戏的起源、展演以及笔者对漫水花灯戏的思考,从而深入分析漫水花灯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