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两首中外悼亡诗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探讨了二者在深层意蕴、社会文化内容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同质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西方文化迥异,但经常也存在有趣的相似。“上帝”一词多让人联想到《圣经》,但其实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上帝”早已多次出现。本文就《圣经》中的上帝、中国上古文献中古人对上帝的崇拜进行阐释,并对中西文化中的“上帝”概念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白鲸》是一部气势恢弘的捕鲸史诗。结合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麦尔维尔的宗教思想,通过运用与圣经中对应的人名来深化其小说主题,认为麦尔维尔是很具有《圣经》宗教意识的小说家。 相似文献
4.
章亚琼 《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04-106
通过比较、分析苏轼与弥尔顿两首悼亡诗的异同,认为人类相同的情感经历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有了相通性,而也正是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造成了这些作品的差异。了解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5.
1611年的詹姆世国王《钦定圣经》以其丰富的语言特色成为《圣经》英译史上的顶点。它保留了原本大众化的语言特点,风格简洁清新、深刻有力,语言庄重经典,生动热情,节奏鲜明,旋律如诗歌般优美且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极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6.
齐军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91-93
由于《失乐园》中撒旦的艺术形象的复杂性,人们一直以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传统观点大多把撒旦视为反抗专制和暴政的革命英雄,而这违背了弥尔顿的创作本意。本文通过审视撒旦的堕落过程,指出其作为罪恶化身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金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2,(1)
《圣经》与西方文学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关系,但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种种原因,我国在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忽略《圣经》视野,致使在西方文学理解上出现了诸多误读。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可从《圣经》知识、《圣经》象征、《圣经》观念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穆旦的诗歌从圣经中借用一套话语符号、叙述模式和文学意象,呈现出显见的基督教色彩。"上帝"、"神"、"主"之类术语频繁出现,为其诗歌文本增添了特殊的深广程度。遍观其《蛇的诱惑》、《神魔之争》、《出发》及《隐现》,圣经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资源进入诗歌世界,构成诗人反思人生意义、批判社会现实的支点。《隐现》尤其展示出一种弥漫着基督教观念的精神境界:抒情主人公秉持绝望的心灵求主救赎,欲从一个混乱世界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清净与安宁,而他的焦虑却终未消除。穆旦诗歌中的圣经意象承载了诗人特定的宗教意识,那种意识反映出个体生命在战争年代的生存困境,也折射出W·B·叶芝、T·S·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诗人对中国新诗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汉译《圣经》作为语料具有"社会文化生活覆盖面广"、"语体成分口语性强"、"内容、年代可靠,并数量充足"等特点。汉译《圣经》重要语料近三十种,方言和单行本有六百多种。早期的汉译《圣经》语料被混收在《大藏经》中,这部分语料的剥离工作意义重大,有可能发现更早的"上古汉语"《圣经》语料。以汉译《圣经》为语料的汉语研究可对基于其他语料的汉语研究进行补充或修正。 相似文献
10.
尽管安徒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上帝信徒,尽管他的童话中的上帝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由于他“通过含带现实本质的虚幻图景,表达了富有哲理的人生理想”,“通过含带现实本质的虚幻图景,表达了丰富的情感情操”;同时诗人洞悉人生世相,把上帝作为超越前审美幻象,从中衍生灵魂不朽的思想,使他的童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非但未损影响力,而且还使它独具魅力,赢得孩子的同时,也赢得了广大的成人。本文紧扣安徒生的童话作品、走过的“光荣的荆棘路”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状态,从其信仰角度,分三部分对他的上帝观作了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神向来被人们看做是公平、公正、仁慈、宽容的化身,他能给人带来光明,驱走黑暗;带来和平,驱走战争;带来希望,驱走绝望;带来幸福,驱走痛苦。神的形象极其光辉灿烂,但这种认识却实在失之于片面,在这背后,神性形象还有其不大为人所知的另一面,比如不公、残忍、贪婪、虚荣等。 相似文献
12.
神向来被人们看做是公平、公正、仁慈、宽容的化身,他能给人带来光明,驱走黑暗;带来和平,驱走战争;带来希望,驱走绝望;带来幸福,驱走痛苦。神的形象极其光辉灿烂,但这种认识却实在失之于片面,在这背后,神性形象还有其不大为人所知的另一面,比如不公、残忍、贪婪、虚荣等。 相似文献
13.
焦海燕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45-49
司命神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主管人的生死、寿命和命运的神祗,它是官方与民间共同信奉的神灵。由于星占学的影响,司命神在汉代被进一步人格化,同时司命神被赋予更多的神性职能。司命神执行诸多职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劝勉人们诛恶行善,而民众信仰司命神多是为了求得延年益寿或消灾免祸。 相似文献
14.
张慧荣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11(1):57-61
人神关系的探讨不仅是基督教的文化概念,也是西方文学中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上帝对于人的关系绝非静止不动,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结合《红字》中A字象征含义的变化,揭示人神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谐以及这种变化对于理解作品主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In the novel Frankenstein, Mary Shelly created a scientist Frankenstein who can create creatures like God. This thesis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God and Frankenstein, especially it analyzes their differences so that the readers could understand the novel much better. 相似文献
16.
远藤周作在作品《沉默》中所呈现的是邪恶的灾难和被苦难和死亡扭曲的、绝境中的人性。本文分析远藤周作通过作品探索普遍人性和人类的存在境遇。远藤周作从基督教传统中接受了博爱观念,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理性主义的色彩。这种对爱与善的追求,更符合人类的普遍愿望。 相似文献
17.
王明富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1):13-15,18
壮族先民把对自然崇拜的神灵附于古树林木,并继世举行祭祀仪式,自然生态获得保护,今大部份壮族聚居区仍保留其俗。文章对马关县阿峨新寨祭布洛陀神树作调查,发现壮族祭树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