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2.
一、穷六朝法帖中,“穷”有“哀愁”、“悲痛”义。王羲之《杂帖》云:“念足下穷思兼至,不可居处”,又云:“汝尚小,愁思兼至,不可居处!”“穷”、“愁”互文。羲之《杂帖》:“念足下穷思深至,不可居忍”,梁王筠《寒凝帖》云,“哀慕深至,不可任!”“穷思”与“哀慕”互文。  相似文献   

3.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男怨诗塑造了“怨男”之形,中国自《诗经》以降的闺怨诗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怨女”之象。一支“怨”曲唱中西,怨男怨女有着相同的命运遭遇:被弃、孤独、痴怨,但两者并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他们中有的冲破层层藩篱,起而反抗,自珍自爱。通过剖析英国男怨诗和中国闺怨诗,可以看到中西怨诗塑造的怨男怨女形象是有其共通性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X而X之”结构体的探究主要从“承接关系”、“并列关系”等七个方面论述“X而X之”结构体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的复句内部的分句关系,阐明了“X而X之”经常充当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或独立的句子等语法功能并对疑似现象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5.
昭君怨·牡丹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若比广陵花,太亏他。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君莫说中州,怕花愁。这是南宋著名辛派词人刘克庄的一首咏物词。咏物词为咏物而咏物的很少,多是有所寄托,或因物以兴情,或托物以寓意,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都可蕴于其中。咏花词多寓伤春,伤别之意,或叹韶华易逝,或悲青春不复。克庄这首咏花词却别有寄托,他是借咏牡丹而寄寓“怆故国,百年陵阙谁回首”之悲慨。思绪是相当深沉的。  相似文献   

6.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其中“亦哀之矣”的“哀”,诸家选本或者不注,或者注为“哀怜”、“哀痛”、“悲哀”等。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末注;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末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古代散文选》,末注;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也末注。有的选本考虑到这是阅读或教学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于是便作了译或注。如:  相似文献   

7.
(续上期)31.大义千古,大忠千古;晚汉一人,晚宋一人。32.王业偏安,叹息北往将士;精忠报国,伤心南渡君王。33.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双何怨;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34.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35.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相似文献   

8.
杜甫流寓夔州时曾作《草阁》一诗。其尾联“泛舟惭小妇,飘泊损红颜”于古人多有歧见。辨析各家观点,“小妇”应为夔州撑船渡人的劳动妇女,“红颜”既指诗人自身容颜也指小妇容颜,“飘泊损红颜”是叹小妇也是自叹。“惭”的主体是诗人,对象是小妇或为小妇所代表的劳动人民。鉴于杜诗一贯的情怀,“惭”应来自济世之志和老而无为的现实间的矛盾。辨明此义,可窥见杜甫情感世界的一个侧面,即他对弱势人民的同情。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智”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德目,这一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具体体现。从《论语》一书中可以看出,“智”包涵“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两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追求两种理想人格:“知者”与“仁者”,因此“智德”与“仁德”并列成为先秦儒家最重要的两种德行,两者相关但是不等同。仁智兼备就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在道德修养上追求仁智双修的路线。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对元代戏曲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以“自然”来概括。他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王氏评元代杂剧、南戏之自然特色,是避开剧本的思想内容而专指其曲词、宾白而言的。元代戏曲的“自然”何诠?王氏“亦一言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王氏举例以证:“添酒力,晚风凉,助杀气,秋云暮,尚兀自脚趔趄,醉眼模糊。他化的我一方之地都食素,单则俺杀生的无缘度。”(马致远《任凤子》第二折《正宫端正好》)他评之为:“语语明白如画,而言外有无穷之意。”  相似文献   

11.
丹东晓程 《科技智囊》2011,(5):I0019-I0021
“莫谈国车”引发的话题,让中国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产生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感。话题的悲壮色彩,表现了中国公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毋庸讳言,中国自主品牌目前处于弱势地位。在日、美、德、韩、法等汽车强国的四面围攻的夹缝中苦苦求索、奋力挣扎,艰难行进,悲而又壮。而世界各大车系也确有其立足世界之林的资本,产品优势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在人们列举的偏义复词中,有一种比较持殊的“VN_1N_2”结构,即一个动词带了两个宾语,其中的一个宾语没有表意作用.如:今有一人,人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子·梁惠王下》信乃建大将军旗鼓,鼓行出井泾口.《史记·淮阴侯列传》  相似文献   

13.
一、提出问题 在上海学前教育网“06论坛”上,一位幼儿教师说:“……不想通过阿谀奉承的方式讨好园长,不想在这里混日子,让孩子们度过枯燥无味的、毫无价值的童年,就只有离开。累不要紧,只要有价值、有所回报,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辛苦的结果。”从张玉敏对论坛中跟贴幼儿教师的话语归纳中,我们更能比较全面地体验当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状态,“痛、苦、烦、怨、哀、惨、恨、郁闷、怕、麻木、想逃、想哭”等。  相似文献   

14.
“物哀”是日本文学、美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川端的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具体体现为:强调自然风物;侧重抒写恋情,哀的底蕴、美的追求;“知物哀”的圆融化境。  相似文献   

15.
《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赞》引贾谊《过秦》云:“常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军,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遁巡而不敢进”.颜师古注:“遁巡,谓疑惧而却退也.遁音千旬反.流俗书本巡字误作逃,读者因之而为遁巡之义.潘岳《西征赋》云:‘逃遁以奔窜’,斯亦误矣”.其中“遁巡”二字,不论其正文还是释义,早在晋代就多有不同.但自《集韵》把“遁巡”列为“逡巡”的一种词形后,人们遂以此解为常.①黄季刚先生笺识,黄焯先生编次的《尔雅音训》即谓“逡巡”“字又作逡遁、遵遁、巡遁、这循、蹲循、遁巡”.②符定一《联绵字典》亦把“遁巡”列为“逡巡”的词形之一.③《辞源》于“遁巡”条下释曰:“迟疑徘徊、欲行又止”与“逡  相似文献   

16.
清代今文经学的兴起,与《春秋》“义”“事”之争有莫大关系.在乾嘉实“事”求“是”的学术氛围下,庄存与提出“《春秋》非记事之史”,认为《春秋》之所书,皆“约文以示义”,是“不书”重于“书”;孔广森提出“《春秋》重义不重事”,认为孔子之《春秋》,虽然是因鲁史而作,然每每赋予了新义.虽然庄、孔两人严格上讲,都未必可视同于嘉、道之后的今文学者,然这样一种重“义”不重“事”的问题意识,事实上已为清代今文学之滥觞.  相似文献   

17.
高中第二册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基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课本注:[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死生,指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和死.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的and是一个常见的连词,用来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列的(即语法功能相同的)单词、短语或从句,常常可以译成汉语的“和”、“与”、“跟”、“同”、“及”等。有时也可以不译出,以连接部分的相互关系自然体现and的并列连接作用,如:ring out the old(year)and ring in the new(辞旧迎新)。 我们已经非常熟悉连词and的并列连接功能和用法,本文在这里不再赘述,只指出and的这些用法中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巩固和加深对并列连词and的认识理解。现举例一一说明如下: 一、and作为“并列连词”使用时需注意的几种情况 1.and用于三项以上的列举 and在这种用法里一般只出现在列举事物的最后两上词之间,其他列举词之词之前用逗号连接,如:John,Tom,Bill and Ted.(并  相似文献   

19.
举世瞩目的日本筑波国际博览会展现了当代最尖端、即将广泛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科学技术成果。它给人以科学技术腾飞的强烈信息感,使观众耳目为之一新,被称为是“二十一世纪的窗口”。筑波国际博览会以它规模之大,展出成果之丰富使1889年以展现“工业革命”成果为主题的“巴黎万国博览会”大为逊色。巴黎博览盛会后,作为举办城市的“东道主”,留下  相似文献   

20.
纵观古今诗歌,几名诗、好诗,有如下特点:首先,好诗常合怨忿。孔子说:“诗可以怨”。其实诗不只“可以”怨,但凡对人生体验有深度的作品,都或浓或淡地含有某种对人生的怨艾与慨叹.屈原的《离骚》,是理想不得实现的怨愤之作。曹操的古诗,是感叹人生沧桑的悲怨之作。乐府民歌,除了歌颂生活的美好,也饱含对人生的诸多哀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腔怨愤,难与世人陈说,表达一种旷世孤独之感。李白的《蜀道难入白居易的《琵琶行》、《卖炭翁》等等,都是对于人生的怨忿之作。怨,往往使诗歌负载了巨大的人生重量,具有较强的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