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雅鲁藏布江逆冲带活动的裂变径迹定年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拉萨至浪卡子南北向约70km长的剖面中选择9个磷灰石样和4个锆石样进行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其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约37-14Ma,与主要构造-热事件有关,即沿雅藏布江带发生陆-陆磁撞的时代。裂变径迹年龄-样品高程关系图表明该区存在两个构造演化期,约37-20Ma的构造-热事件没有造成差异抬升;约20-14Ma期间出现快速差异抬升的逆冲活动,伴随有快速冷却,其垂直位移量约1020m,总计约2.9km的垂直厚度被剥蚀。约14Ma以来的冷却速率和剥蚀速率分别约为7℃/Ma和约207m/Ma。锆石的裂变径迹分析证实约90Ma以来的构造-热事件温度没有超过310℃。  相似文献   

2.
用裂变径迹法研究沉积盆地的地质热历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铁笙 《科学通报》1990,35(1):60-60
沉积盆地中石油生成与盆地的地质热历史即古地温史密切相关,裂变径迹分析为研究古地温变化规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磷灰石是沉积盆地中常见的重矿物,对于1—100Ma的地质时间,磷灰石中在地质年代里积累的~(238)U自发裂变径迹(可称为古径迹)的退火带是60—140℃,这与石油生成的时间-温度条件即所谓油窗十分吻合,几年前Gleadow等人已把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用于沉积盆地的地质热历史研究并获得令人鼓舞的结果,在本文中,我们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和不完整径迹投影长度随井深的变化给出我国临清坳陷地区丘3石油探井的退火带位置,分析了地质热历史。  相似文献   

3.
云开地块中新生代隆升剥露作用的裂变径迹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云开地块地处华南南缘, 紧邻印支地块, 是约束华南陆块南缘中生代构造热事件时空格架的理想地区. 通过云开地块内主要岩石类型的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揭示出: 不论岩石类型如何, 区内锆石裂变径迹年龄主体变化于97.4~133.0 Ma间, 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化于43.2~68.4 Ma间, 峰值径迹长度约为13 μm, 呈单峰正态分布. 由此推断云开地块晚中生代以来隆升幅度达5 km以上, 区域上裂变径迹年龄反映晚中生代以来云开地块内部不同地区有着差异的隆升幅度, 特别是25~30 Ma以来具更快的隆升剥露速率. 上述热年代学为深入理解华南中新生代构造地貌格局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4.
某些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翟鹏济 《科学通报》1989,34(13):999-999
沉积盆地中个别碎屑锆石颗粒通常能提供有价值的沉积物来源的信息。因此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广泛开展用以研究沉积盆地中矿物来源及其热历史。 目前已有几种较好的显示锆石中自裂变径迹的方法出现。本文报道了取自不同地区的锆石样品用不同的蚀刻程序得到的结果。根据我们的经验,我们认为蚀刻程序的选择对分析实验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同来源的锆石的蚀刻行为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王世成 《科学通报》1992,37(22):2069-2069
在裂变径迹定年技术基础上发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是研究温度范围在100℃附近热事件的强有力的手段,已成功地应用到沉积盆地热史及构造史研究中,并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裂变径迹分析利用年龄和长度两个参数作为温度指标。裂变径迹自磷灰石晶体形成后就以恒定速度不断地产生,它们经历了热史的不同阶段,因而长度分布包含比年龄更丰富的信  相似文献   

6.
改进的裂变径迹定年锆石蚀刻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翟鹏济 《科学通报》1990,35(21):1660-1660
尽管用化学方法揭示锆石中裂变径迹比其他一些矿物困难得多,但锆石用于裂变径迹定年有许多优点,因此人们一直在努力发展和改进锆石的蚀刻方法。自1964年以来先后有H_3PO_4,375—500℃,100 mol/L NaOH,220℃,H_2SO_4+HF,150—180℃和NaOH  相似文献   

7.
闽西南里田推覆构造带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屹华 《科学通报》1994,39(8):723-723
闽西南若干鲜明的地质证据表明,里田地区存在较深层次的韧性推覆构造并产生了剪切重熔的花岗岩.推覆造山作用结束以后,必然伴随岩石圈的热松弛(thermal relaxation),造成推覆带的冷却与抬升.由于不同矿物的裂变径迹具有不同的封闭温度,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封  相似文献   

8.
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的热史反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世成 《科学通报》1994,39(9):816-816
磷灰石裂变径迹在地质时期对20—150℃范围内温度变化的特殊敏感性,使其成为研究各种影响上地壳热结构过程的理想地质温度计.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FTA)和长度分布(FTLD)的热史反演可以获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信息,从而提高了热史分析的定量化程度.近年来热史反演方法的研究进展迅速,但在方法及应用方面都需作深入研究.本文介绍作者在热史反演方法研究以及在鄂尔多斯盆地钻井样品应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雅鲁藏布大峡谷处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是全球气候和构造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 也 是地貌演化最为迅速的区域, 因此成为了研究气候构造两者相互作用的良好野外实验室. 在这一地区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方法, 对多雄拉-背崩剖面上海拔高程分布在4210~710 m 之间11 个基岩样品进行测试. 该剖面是一个综合的气候、构造因素的多元梯度带, 具有降雨量、地形高程、变质程度、热史年龄等方面的梯度变化, 为进行气候-构造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途径. 测试的结果显示, 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4.6±0.6)~(1.7±0.3) Ma 之间,裂变径迹长度分布在11.0~12.4 μm(标准偏差为2.0~2.7 μm). 在这一剖面上,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高程大致呈正相关, 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 样品冷却速率呈增加的趋势, 这与同一剖面上用黑云母40Ar/39Ar 年代学方法获得的冷却速率随高程的变化趋势不同. 东喜马拉雅构造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分布, 与区域降水量的分布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耦合, 指示剖面内岩体的剥蚀冷却速率与降水量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热史模拟结果一致显示了多雄拉-背崩剖面开始加速剥蚀冷却的转折时间为1.0~0.5 Ma, 与前人获得的大峡谷水汽通道开始发挥作用的时间相一致. 这些证据都显示了以降水为主的气候因素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新的快速地壳剥蚀冷却过程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峰 《科学通报》1990,35(20):1579-1579
用固体核径迹技术研究由随州陨石中分选的辉石单矿物的古径迹密度和反应堆中子诱发裂变径迹密度,测定辉石的平均古径迹密度为(7.6±1.1)×10~3/cm~2,与吉林陨石中心辉石样品的古径迹密度(8.4×10~3/cm~2)相当,这表明随州陨石古径迹绝大部分由自裂变元素自发  相似文献   

11.
用裂变径迹法测定北京猿人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士伦 《科学通报》1980,25(8):384-384
利用矿物中裂变径迹的退火特性,我们用裂变径迹法对北京猿人年代进行了测定。使用的样品是北京猿人用火遗留的灰烬,从灰烬中分选出榍石(粒度0.05—0.3毫米),用榍石中的~(238)U自发裂变径迹测定年代。首先,选取曾被北京猿人充分退火的榍石,测量榍石内表面(抛光面)~(238)U自发裂变径迹数,然后,用白云母片覆盖在榍石抛光面上,放入原子核反应堆活性区用热中子进行照射,用榍石(自探测器法)或  相似文献   

12.
裂变径迹研究三峡仙女山断裂带断裂时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峰  ()林文祝  ()周继颐 《科学通报》1998,43(23):2554-2556
仙女山断裂带位于三峡工程——三斗坪大坝西南20km处,实验样品采自仙女山断裂带北端的荒口断裂,从断裂带中的断层泥、断裂壁岩和断裂围岩内各选出磷灰石,用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及径迹长度变化规律.研究证实:仙女山断裂带发生断裂时期为距今(0.7±0.04)Ma,与其围岩测定的形成时代(25.31±2.8)Ma截然不同,从讨论的各种绝对年龄结果,无论由断裂与第四系切割来看,均未见到全新世以来有明显的活动迹象,以此确认仙女山断裂活动性对三峡工程并不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事件研究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近年来,裂变径迹分析被广泛用于解决古地温演化历史重塑的难题,同时,热释光也被用于构造热演化研究. 本文采用裂变径迹结合热释光的综合实验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事件与油气生成.1 裂变径迹分析表1是29个有关样品的铀含量、自发裂变径迹的数量N_s与面密度ρ_s,诱发裂变径迹数量N_i与面密度ρ_i;,表观年龄AFTA数据表.  相似文献   

14.
华山新生代构造抬升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尹功明  卢演俦  赵华  李万伦  李莉  郭仕伦 《科学通报》2001,46(13):1121-1123
从秦岭主脊华山不同高度上采集了6个古生代花岗岩新鲜样品,进行了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并用高差法和矿物对法来分析华山的抬升速率或剥露速率.初步结果表明,华山山体至少从中生代末约距今68.2 Ma就开始抬升,不同时段的抬升速率变化于0.02~0.19 mm/a(高差法)或0.12~0.16 mm/a(矿物对法)之间,平均抬升速率为 0.12 mm/a(高差法)或 0.14 mm/a(矿物对法).从距今约(17.8±2.0)Ma以来,华山处于相对快速抬升阶段,其平均抬升速率约为0.19 mm/a.  相似文献   

15.
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   总被引:482,自引:8,他引:482  
吴元保  郑永飞 《科学通报》2004,49(16):1589-1604
锆石U-Pb定年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如何对所得到的年龄值给予合理的地质解释是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的重点. 本文对近年来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方面有关的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 不同地质环境中形成的锆石具有不同的结构类型: 岩浆锆石具有典型的振荡环带和/或扇形分带结构; 变质锆石有其特征的内部结构, 主要有无分带、弱分带、云雾状分带、扇形分带、面状分带和斑杂状分带等, 不同成因变质锆石具有其特征的内部结构特点. 岩浆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与其岩石类型有关, 从超基性岩到酸性岩中的锆石的微量元素含量逐渐升高; 不同成因变质锆石具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特征, 变质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可以反映变质锆石的形成环境. 通过锆石与石榴石之间微量元素的配分, 可以很好地确定含石榴石的高级变质岩中变质锆石形成的具体P-T条件. 锆石中原生包裹体矿物组成同样可以为锆石的形成环境提供明确的限定. 因此, 在进行锆石U-Pb定年的同时, 对锆石进行显微结构、微量元素特征和矿物包裹体成分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限定锆石的形成环境, 能够为锆石U-Pb年龄的合理解释提供有效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杨进辉  周新华 《科学通报》2000,45(14):1547-1553
采用亚样品(sub-sample)取样及载金矿物-黄铁矿直接定年技术,研究胶东地区典型矿床玲珑金矿主成矿期载金矿物(黄铁矿)的形成时代.黄铁矿亚样品Rb-Sr同位素年龄为(121.6± 8.1) Ma,矿石(黄铁矿石英脉)及矿石-矿物的Rb-Sr同位素年龄却集中在120.0~122.5 Ma和110.0~111.7 Ma两个年龄段之间.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石矿物学特征认为,矿石和矿石-矿物的同位素年龄是混合线,121.6 Ma应当为玲珑金矿主成矿期——含金黄铁石英脉阶段的成矿时代. 研究表明,利用亚样品取样技术直接测定载金矿物黄铁矿的Rb-Sr同位素年龄用于确定热液成因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时代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李秋立  李曙光  侯振辉  洪吉安  杨蔚 《科学通报》2004,49(22):2329-2334
对青龙山一榴辉岩的锆石成因及年龄进行了综合研究, 阴极发光(CL)显微图像显示该锆石无继承锆石核, 其矿物包裹体成分及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它是高压变质新生锆石, 并获得该锆石的高精度离子探针(SHRIMP)平均U-Pb年龄为227.4±3.5 Ma. 该年龄给出了青龙山榴辉岩峰期变质时代的最佳估计.  相似文献   

18.
裂变径迹法测定北京猿人的年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士伦 《科学通报》1980,25(24):1137-1137
各种岩石或矿物中都含有微量铀杂质,~(238)U原子核以一定速率产生自发裂变,每一自发裂变放出的两个碎片在绝缘质岩石或矿物中产生一条连续的辐射损伤径迹,这种径迹可用化学蚀刻法显影和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在常温下,矿物中的辐射损伤径迹可长期保留,在高温  相似文献   

19.
沁水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战利  肖晖  刘丽  张盛  秦勇  韦重韬 《科学通报》2005,50(Z1):87-87
根据沁水盆地锆石裂变径迹、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结合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及其它古地温温标等分析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沁水盆地在古生代-中生代中期,沁水盆地地温梯度较低.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在盆地中部可达5.56℃/100 m,在盆地南北两端地温梯度可达8.00℃/100 m以上,表明沁水盆地存在异常地温场,发生过一期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构造热事件发生在110~140 Ma之间,主峰值在120~140Ma之间.构造热事件发生受岩石圈深部热活动性增强及岩浆侵入的控制.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热演化程度主要受中生代晚期异常地温场控制.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记录了26.2~11.5 Ma前的一次快速抬升冷却事件,盆地抬升冷却具有南、北部抬升冷却早,中部抬升冷却晚的特点.石炭-二叠纪地层在50 Ma以前处于完全退火带,古地温大于125℃,50 Ma以来尤其是渐新世—中新世以来才大规模快速抬升冷却,石炭-二叠纪地层抬升退出了退火带(70~125℃),处于低温环境.中生代晚期构造热事件控制了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的生烃高峰期,生烃高峰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以来发生大规模抬升冷却,地层温度降低,石炭-二叠系煤层生烃过程停止.  相似文献   

20.
翟鹏济 《科学通报》1992,37(1):16-16
在开发裂变径迹定年的矿物蚀刻技术中发现,同一矿物不同的晶面的体蚀刻速度不同,因而径迹形态不同。后来又发现,甚至同一晶面也存在着各向异性的现象,即垂直于C晶轴的径迹易蚀刻,而平行于C轴的径迹较难蚀刻。这就有可能造成丢失径迹,而使径迹密度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