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药莪术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有关中药莪术的研究得出,莪术中主要含有莪术油、姜黄素及多糖类成分.莪术油常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姜黄素采用乙醇回流法、多糖类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莪术油含量测定方法有可见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法等,姜黄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扫描法等,微量元素可应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进行测定.莪术具有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抗菌、抗病毒、抗化疗、抗白血病、抗癫痫、抗前列腺增生,促进机体免疫力,改善胃动力等作用.莪术的临床应用为莪术油相关制剂,一般包括注射液、滴眼液、软膏剂、乳剂、栓剂、霜剂、β-环糊精包合物和微球等.莪术在抗肿瘤和抗血栓方面具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发展前景十分诱人.  相似文献   

2.
对温莪术油中新莪术二酮的分离分析及稳定性进行研究.采用柱色谱、制备薄层、溶剂重结晶法等分离提取,经1H NMR、13C 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并初步考察了新莪术二酮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新莪术二酮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在Lewis acid催化下可异构化为莪术醇.新莪术二酮为含氧倍半烯萜类化合物,属于热敏性物质.本研究为温莪术油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制藤甲酰苷纳米乳剂并对其性质和特殊安全性进行考察.方法: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设计优选藤甲酰苷纳米乳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并通过形态、粒径、Zeta电位、p H值、粘度等测定研究其性质.通过体外溶血试验、豚鼠全身过敏试验和家兔血管刺激试验考察其安全性.结果:藤甲酰苷纳米乳剂的最佳处方为注射用大豆油20 m L,大豆磷脂2 g,泊洛沙姆1.6 g,油酸钠0.1 g,维生素E 0.25 g.所研制的乳剂外观呈乳白色,平均粒径为151.0 nm,粘度为6.4 m Pa·s,Zeta电位为-18.1 m V,p H为7.6.藤甲酰苷纳米乳剂对家兔耳缘静脉无刺激作用,对豚鼠未见过敏反应,家兔无溶血现象.结论:本研究制备的藤甲酰苷纳米乳剂符合注射用制剂的要求,动物实验表明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姜黄挥发油自乳化制剂最佳处方组成和比例.用溶解性实验、正交筛选和伪三相图法进行姜黄挥发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制备研究,通过评价姜黄挥发油自乳化制剂处方的乳化效果和乳滴粒径大小,优选最佳的处方组成和比例.结果显示姜黄挥发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处方组成为中碳链甘三酯、聚氧乙烯蓖麻油时,能获得较好的自乳化效果,最佳处方比例为中碳链甘三酯与聚氧乙烯蓖麻油的质量比为7:3、姜黄挥发油质量分数为30%.  相似文献   

5.
莪术油中莪术烯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硅胶柱、TLC等色谱技术对莪术油中倍半烯萜类成分莪术烯进行了分离提纯,经IR、NMR、MS等谱学方法确证其结构.利用13C NMR、DEPT谱及COSY、HSQC等二维谱核磁技术对莪术烯的化学位移进行了准确归属,对文献中报道的数据归属进行了修正.莪术烯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确证的研究为莪术油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研究海南温莪术挥发油的抑菌活性及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海南温莪术挥发油对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四联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活性,并与浙江温莪术进行比较;以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为评价指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海南温莪术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海南温莪术挥发油的抑菌活性上优于浙江;海南温莪术挥发油抑菌活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6(g/m L),提取1次,提取时间40 min.为海南温莪术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翟溯航 《河南科学》2012,(3):337-340
采用自配复合乳化剂成功制备高效氯氰菊酯质量分数为5.0%的微乳剂,测定其稳定性能均能达到国家标准;采用新型研究方法从微观领域考察高效氯氰菊酯的微乳剂和乳油这两种不同剂型,发现稀释后,二者在水溶液中的分散状态、风干后的聚集状态以及在植物叶片表面的浸润情况都存在差异.这些微观检测结果说明高效氯氰菊酯质量分数为5.0%的微乳剂相较于传统乳油有更好的分散效果和浸润性,并显示了与乳油截然不同的结晶状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提高难溶性抗氧化药物姜黄素和葛藤总黄酮的稳定性和水溶性,将姜黄素和葛藤总黄酮共组装成稳定的新型W/O/W型复乳,并研究其制备工艺.采用手工法和机械法制备乳剂,以形态、粒径及稳定性参数为标准,对研磨时间、乳化剂的种类、维生素C的加入量等因素进行考察,筛选最优处方.结果表明,研磨时间为60 min,乳化剂为吐温80,维生素C加入量为药量8倍且采用机械法制备时,成功制备姜黄素和葛藤总黄酮共递送的W/O/W型乳剂,乳剂形态完整且粒径较均一,平均粒径21±3μm.这种复乳形式成功的提高了姜黄素和葛藤总黄酮的稳定性和水溶性,为不同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有效共递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探讨并优化了门冬氨酸洛美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制备工艺,提高了其稳定性.通过考察注射液的影响因素,筛选的最佳处方工艺是乙二胺四乙酸二钠0.02%,pH值的调节范围为4.0-5.0,活性炭用量为0.1%,115 ℃湿热灭菌30 min.该处方工艺制剂的稳定性较好,可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反相乳液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自固化磷酸钙微球,其粒径范围为100~1000μm,中位径在388~605μm之间,内部有43.4%~66.7%的凝胶孔和微孔.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稳定制备微球的优化工艺参数:搅拌速度150r/min,明胶质量浓度8.0g/mL,油水相体积比10∶1,液固比2.0∶1.文中还研究了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自固化磷酸钙微球的流动性、力学性能、抗崩解性及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所制备微球的流动性良好,自然堆积安息角为28.4°~31.6°;微球有良好的韧性,不易破碎,经过充分水化后,微球的抗压性能显著提高;微球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具有良好的抗崩解性和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稳定性分析仪、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界面张力仪及流变仪研究驱油两亲聚合物及其分离组分的乳化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驱油两亲聚合物及其分离组分的分子结构相似,但疏水基团含量不同;大分子组分相比小分子组分界面活性较弱,形成乳化液的粒径较大,但其体系黏弹性更高,致使乳化液液滴迁移速率降低,稳定性增强;驱油两亲聚合物在不同组分的协同作用下,界面活性较高,形成乳化液的粒径最小,体系黏弹性适中且稳定,因此乳化液液滴的迁移速率最低,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12.
 乳化作用对化学驱提高采收率影响很大,但因实验手段限制,对乳状液类型、粒径大小等组构特征如何影响采收率的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利用激光共聚焦逐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乳状液组构,在对乳状液无损的条件下,分析化学驱矿场试验采出液中所产生的乳状液类型、粒径大小和黏度等特性,定性分析乳状液界面膜物质组成。依据采出乳状液的跟踪检测结果,以乳状液中原油物性和油水比为条件,以平均粒径和黏度为指标,使用反演法在实验室内模拟矿场试验采出乳状液。激光共聚焦扫描分析表明,与现场采出乳状液微观组构特征类似的乳状液能够通过反演法由室内实验准确制备;W/O乳状液的液膜主要由饱和烃和沥青质构成,非烃和芳烃以不连续的形式填充于乳状液液滴中。  相似文献   

13.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ESEM),不必事先准备标本,就可对自然的液态对象成像观察分析.给出了一种研究液态体系结构的有力的可行工具.其分辨力要比传统的光学显微镜高一个数量级.使用该技术可对乳液中水滴的分布形态进行观察和图像分析,微观图像可显示出在不同条件下水滴的各种分布形态和尺寸.观察结果表明在乳液中水相的分布和尺寸,严格地取决于该乳液的稳态和液流学特性.该技术为乳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聚合乳清蛋白包埋鱼油和月见草油后凝胶功能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鱼油凝胶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明显优于月见草油凝胶(P<0.01),随着凝胶天数的增加,鱼油和月见草油凝胶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均有所降低;鱼油凝胶乳化性第4天出现明显下降(P<0.05),月见草油凝胶乳化性下降不明显(P>0.05);鱼油凝胶黏度明显低于月见草油凝胶黏度,平均比月见草油凝胶低16.57%,随着凝胶形成天数的增加,黏度均近似成线性模型增长;两种凝胶在实验所设定的剪切速率范围内均表现为剪切变稀,呈假塑性;鱼油凝胶硬度略高于月见草油凝胶,但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凝胶形成天数的增加,凝胶硬度都略有增加,但增加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以Span80(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和Tween80(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作为复配乳化剂,利用高速剪切法制备了含油率(v/v)为5%~50%的煤油/水乳状液.以油水分层效率和乳状液液滴的粒度分布及其平均粒径(D4,3)作为乳状液的稳定性评价指标,考察了HLB值、沉降时间、含油率、乳化剂含量、搅拌时间、搅拌转速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pan80-Tween80-煤油-水体系中,制备水包煤油乳状液的最佳复配HLB值为12.0:提高乳化剂的含量和油水比、延长搅拌时间、提高搅拌转速均可以降低乳状液的平均粒径(D4,3),减少油水分层效率,从而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其中乳化剂含量对乳状液的稳定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分别使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以及它和2种无机碱(NaOH、Na2CO3)、2种有机碱(三乙胺、乙醇胺)组成的复配体系与原油制备乳状液,采用脱水率作为主要指标分析乳状液的稳定性。SDBS和碱均存在一个最佳使用浓度,在此浓度下,SDBS和碱复配可发挥显著的协同效应,乳状液稳定性好,脱水率均低于15%。采用微观形态分析方法对相同浓度下不同含碱体系制备的乳状液进行对比分析,在碱存在的情况下,乳化油滴的粒径小、数量多且不易聚并;与SDBS-无机碱体系相比,SDBS-有机碱体系对原油的乳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稠油降粘冷采是一种重要的稠油开采方式。本工作设计并合成了一种两亲性嵌段聚合物降粘剂HPAM/AOS。该降粘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且其亲水嵌段中含有大量极性基团,使其同时具有较强的乳化能力及稠油亲和性,从而有效提高了降粘效果。利用旋滴界面张力仪、电稳定性测定仪及激光粒度分析仪等测定了降粘剂对稠油的乳化能力,通过Zeta电位仪测定降粘剂对稠油的亲和性。结果发现,与HPAM相比,HPAM/AOS油水界面张力降低了98.2%,达0.007 mN.m-1;破乳电压提高了104.9%,达420 V。与AOS相比,HPAM/AOS稠油乳液Zeta电势绝对值降低了75.3%,为-17.8 mV,具有更强的稠油亲和性。总体上,与HPAM及AOS相比,HPAM/AOS稠油降粘率分别提升了74.2%及48.7%,降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一段串联加氢裂化工艺,进行了新型化工原料型加氢裂化催化剂的研发工作.200 mL固定床加氢评价结果表明:以大庆VGO为原料,在控制原料(177℃)馏分油转化率为63%的转化率条件下,加氢裂化轻石脑油(65℃)收率为15.1%,可作为乙烯裂解原料或清洁汽油调和组分;重石脑油(65~177℃)收率为48.3%,芳潜为49%,是优质的催化重整原料;柴油(177~320℃)硫含量低于15μg/g,芳烃含量低于5%,可作为清洁柴油调和组分;尾油(320℃)收率为11.1%,BMCI值为5,是优质乙烯裂解原料.2 000 h的活性稳定性试验表明,研制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能够满足工业装置长周期运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重油乳化及其催化裂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重油乳化成W/O乳液,作为催化裂化原料油,在二次雾化和分子解聚作用下,可显著改善原料油雾化状况,降低结焦,提高轻油收率;研究了乳化剂的单剂筛选和复配;对乳化油、普通重油的催化裂化反应行为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Span(S-1)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乳化剂的复配能增加乳化原料油的稳定性;与普通重油相比,乳化重油催化裂化反应温度可低10℃,轻油收率提高了1.2~5.6个百分点,而焦炭产率则较低.  相似文献   

20.
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法以二甲基硅油及二氧化硅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有机硅消泡剂.研究了原料配比、稳定剂、HLB值对消泡剂稳定性及消泡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二甲基硅油为16.0%,二氧化硅为2.0%,乳化剂为6.0%,聚乙烯醇用量为0.21%,HLB值为9.55~9.65时,制备的有机硅消泡剂的稳定性及消泡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