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代篮球运动对空间和时间的拼争更趋凶悍激烈,更加注重提高防守质量.全场区域紧逼防守由于综合了人盯人和联防的优点,且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已被职业队广泛运用.由于全场区域紧逼防守对队员身体、技术、战术配合要求较高,而且全场防守范围大、体力消耗多、又易造成犯规,为了弥补战术的弱点、完善战术效果,在实践中派生出了全场区域紧逼防守的多种变形、换区阵型.2/3场1-2-2区域紧逼防守战术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战术继承了全场区域紧逼防守的核心内容———中场夹击、积极抢断,通过多年研究、实践证明,该战术适用于青少年业余比赛和训练,对促进技、战术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男篮及其对手在国际大赛中的防守战术统计数据和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防守战术中国队主要以区域联防为主,与对手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半场人盯人防守与对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运用比率低于对手;全场紧逼战术运用时间比率落后于对手;综合防守战术。运用的次数相对其他战术较少;快攻防守质量很低,在堵截第一传和对接应队员的防守效果差,以少防多的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3.
对15届男篮世锦赛全场紧逼防守的特点与效果进行研究与探讨,采用观看录象与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全场紧逼的特点与效果,揭示本届世锦赛中各个国家的球队对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的运用和我国球队在全场紧逼防守下所采用的对策与对这种战术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理统计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对法国四国篮球邀请赛中国队进攻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法国四国篮球邀请赛比赛中,中国队的各项进攻指标同其他队有差距,但差异不显著;中国队的整体进攻能力较差,组织有效进攻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投篮出手次数偏少、得分不高、失误多,面对攻击性很强的贴身紧逼式防守时,中国队队员个人进攻能力不强,个人投篮和进攻受限,被抢断和传接球失误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全场区域紧逼人盯人防守的配合方法及运用时机,综合了全场区域紧逼和全场人盯人防守的优点,克服了全场区域紧逼和全场人盯人防守的缺点,并提出了本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以及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参加第25界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的中国队和西亚强队攻防战术发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男篮年轻化的同时也暴露了经验不足,攻防战术临场应对能力欠佳,配合失误,命中率下降,自身的身高优势也受到对手严密攻防战术限制.从中国男篮的攻防技战术能力入手进行研究,同时分析比赛中对手球队所展现的技战术风格特点,期望找出影响中国男篮水平提高的真正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姜帅 《科技信息》2012,(18):310-311
依据中国篮协对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在第一节和第三节中必须采用全场紧逼防守的特殊规定,对参加2009年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聊城赛区)的7支队伍的临场技术统计进行分析来探讨中国男子篮球后备力量应对全场紧逼防守能力的状况,以此对当前各个篮球俱乐部二线队伍应对全场紧逼防守的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为我国后备篮球人才的培养及提高我国竞技篮球水平提出合理地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1年第11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获得前4名的球队与中国队的3场比赛进攻情况的分析,运用视频统计法、对比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等方法对各队在一攻中强攻、快攻、二次攻、后排攻的进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各队的进攻战术体系做相应的探讨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以快变战术和强攻为主,较为成功,攻手失误少;后排攻质和量发挥良好.建议:中国女排在保持进攻全面、快速、多变的特点下,灵活改变攻手在不同位置的跑动和方向,加强击球力量和后排进攻,提高个人扣球突破能力.  相似文献   

9.
张俊峰 《科技信息》2012,(4):302-302,304
本文研究主题为篮球半场区域联防特点,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2010年土耳其男篮世锦赛中国队6场比赛中运用半场区域联防战术效果分析的结果为例,发现优点与不足,找出中国与世界强队的差距并结合理论提出改进半场区域联防体系与合理选择半场区域联防战术时机的优化方案,为今后中国队在国际赛场中能实行有效的防守战术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唐渊 《科技信息》2012,(36):I0157-I0158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队在第20届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20强赛进攻防守特点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了中国队的进攻组织能力低、进攻战术略显单调以及队员心理素质薄弱。  相似文献   

11.
第15届世锦赛中国男篮与参赛对手技术统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男篮在第15届世锦赛与参赛对手比赛的技术统计,对中国队在投篮、篮板球、抢断、失误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中国队进一步确立了高空优势,但进攻战术简单,过分依靠内线,明显存在“内强外弱”的格局,防守和身体对抗能力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用观察和统计法,对CBA和NBA球队主客场赛防守技战术运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CBA球队客场全场紧逼战术和第1阶段主场防守效果好于NBA球队;第3阶段主场防守篮板球的效果与NBA球队存在差距,两者在防守技战术运用效果的稳定性上也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的方法,对参加第30届奥运会男子篮球赛的12支参赛球队的综合攻防能力进行量化评价,对中国队的全部5场比赛进行分析,并与竞争对手和四强队攻防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属于攻弱守强,攻守很不平衡的球队;中国队进攻能力与竞争对手和四强具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得分、进攻篮板球和助攻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中国队得分点单一,进攻点少,中近距离对抗中的进攻能力欠缺,内线得分弱而杀伤力不够,快速行进间得分能力低下,内外线衔接不好,整体进攻节奏比较慢,在强对抗的攻击性防守下进攻组织进攻单一而乏力;中国队防守能力整体弱于竞赛对手和四强队,中国队攻转守快速退防速度慢,快攻和内线失分较多,防守的能力欠缺、攻击性不够,防守体系整体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中国队强对抗能力较弱,表现为缺乏对抗意识,技术的对抗性不强;中国队破对手紧逼防守的能力不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男篮技术水平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参加第十四届男子篮球锦标赛的中国队以及与之比赛的另外6支球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国队的技术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队失利的原因在于激烈的对抗条件下,队员在限制区附近投篮能力低、三分球命中率低,未能有效控制前场篮板球,配合助攻能力欠缺;防守缺乏攻击性,过分依赖内线高度防守等,在激烈的身体对抗条件下进行篮下强攻、快速的攻防转换,防守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和战术的协作性是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势,针对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用观察和统计法,对CBA主客场赛防守技战术运用效果与主场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半场人盯人战术运用效果主客场间没有差异,全场紧逼战术客场比主场效果更好;防守第1阶段主场防守效果胜过客场,有主场效应,主场犯规次数少是主要原因;防守第2阶段主客场防守投篮的效果相差无几;防守第3阶段客场防守篮板球的效果明显好于主场.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中国男篮进攻中高失误的问题,采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和统计法,从进攻失误的形式、区域、失误人员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男篮前锋球员是中国队进攻失误最多的主体,后卫球员次之,内区运球突破失误、外区传接球失误、外区向内区传球失误和进攻犯规等现象是进攻失误问题的重点.提出加强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郝伟 《科技咨询导报》2012,(16):248-248
"1—2—2"区域紧逼是一种比较保险的紧逼方式,在基层的篮球比赛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常见。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比赛录像分析法等方法对1—2—2区域紧逼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使更多的基层篮球教练员和运动员了解和分析1—2—2区域紧逼战术。  相似文献   

18.
马洋  殷学锋 《科技信息》2009,(33):184-185
采用文献资料发、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29届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中国队与前八名的比较研究。结果是:我国男篮在进攻技术能力上有了一定得进步,但同国外世界男子强队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虽然中国队的罚球命中率最高,但在贴身挤靠授篮、助攻、前场篮板球和失误上与对手有较大的差距;并且在总投篮命中率、限制区内得分、快攻得分、对方失误得分、助攻等9项指标上与世界强队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男篮在第14届亚运会和第22届亚锦赛中同韩国男篮的两场决赛成败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在进攻和防守能力方面有明显增强,但在技、战术和心理素质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张联泉  陈超 《科技信息》2007,(33):244-245
随着篮球运动的快速发展,各队在训练中越来越重视对防守的训练,比赛中通过具有攻击性的防守及防守阵型的突然变化,扰乱攻方进攻节奏,给攻方造成精神压力,利用这种战术反败为胜的例子屡见不鲜。本文结合训练、比赛实际,分析了篮球运动中破全场紧逼人盯人防守的影响因素、原则,并提出了具体实施及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