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研究了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羟胺(TMHPHA)和2,2,6,6-四甲基-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TMHPO)对偶氮二异丁腈(AIBN)60℃引发的苯乙烯(M1)-甲基丙烯酸甲酯(M2)共聚合的行为.结果表明,两种阻聚剂对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合均呈现良好的阻聚效应,其中TMHPHA略优于TMHPO;同时观察到St-MMA共聚表观活化能和竞聚率表现出的差异.当阻聚剂为200μg时,共聚物组成发生改变,它们的恒比共聚点由对照实验的0.529分别变化为0.543(TMHPHA)和0.567(TMHPO).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三维MANDELBROT过程的SHEET-渗流问题,证明了当P>PS时,三维MANDELBROT过程的SHEET-渗流条数是几乎处处有限的,并且给出了其上界估计.参5.  相似文献   

3.
应用IR光谱差减技术,研究了水在 CC14; HCC13, TBP和 1, 4-二氧六环中的聚合形态。在 H2O-CC14, H2O-HCC13体系中,通过差减,观察到聚合水的4个吸收峰,指定为开式二聚水的 IR吸收。在 H2O-TBP和 H2O-二氧六环体系中,通过聚合水的吸收峰面积与单聚水的吸收峰面积的关联,认为存在二聚和更高聚合形式的水。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2,2,6,6-四甲基-4-羟基哌啶羟胺(TMHPHA)和2,2,2,6-四甲基-羟基哌啶-1-氧自由基(TMHPO)对偶氮二异丁腈(AIBN)60℃引发的苯乙烯(M1)-甲基丙烯酸甲酯(M2)共聚合的行为,结果表明,两种阻聚剂对苯乙烯(St)-甲人烯酸甲酯(MMA)共聚合均呈现良好的阻聚效应,其中TMHPA略优于TMHPO;同时观察到St-MMA共聚表现活化能和竞聚率表现出的差异,当阻聚剂  相似文献   

5.
运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水/NaDEHP/正同乳体系中水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体系中加水量的增大,水分子O-H伸缩振动红外吸收峰的频率由3385cm^-1向高频在移动至3417cm^-1(与AOT形成的乳体系的变化趋势相反)。进一步地3050cm^-1至3750cm^-1范围内的水O-H伸缩振动吸收峰进行曲线拟合,得到4个子峰,说明微乳体系中的水分子存在有4种不同的配位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傅里叶交换红外光谱(FTIR)为手段,分析了部分皂化的二(1-甲基庚基)磷酸(DMHPA)-正庚烷(C7H16)—NaOH—H2O微乳状液萃取稀土钇离子Y3+所形成的凝胶的结构及性质,讨论了随Y3+在萃取有机相中含量的增加,凝胶红外光谱的变化;并与含稀土钕离子Nd3+凝胶的FTIR光谱图进行对比,找出了它们与DMHPA配位形式的异同.本文还探讨了DMHPA—Y与DMHPA—Nd凝胶的稳定性及透明度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对链状分子体系用微扰理论模型计算了磷酸三丁酯(TBP)、稀释剂和水体系的活度系数。共有7种稀释剂:n-C6H14、n-C7H16、n-C8H18、C6H6、c-C6H12、CCl4和CHCl3。所有组分共含有9种链节:H2O、CH3、CH2、CH(苯环)、CH2(脂环)、CCl4、CHCl3、CH2O和PO。从部分TBP—稀释剂二元体系的活度系数回归部分链节的参数。用以上的链节参数预测TBP、稀释剂和水形成的二元、三元和四元体系的活度系数。预测的平均相对偏差一般不超过10%。  相似文献   

8.
过氧化氢法制备环氧丙烷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以甲醇作为溶剂时,钛硅分子筛(TS-1)催化丙烯H2O2环氧化反应的过程,分析了丙烯压力、温度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发现TS-1催化剂不但对环丙烷的开环醚化有催化作用,而且对H2O2分解有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主、副反应动力学参数,为该工艺的工业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热晶化法,以M2O(M为Li、Na、K)-水-CTAB-TEOS为原料合成了MCM-48介孔分子筛,比较了不同碱源对合成MCM-48分子筛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是最佳碱源。利用XRD、TG—DTA、N2吸附等对合成样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1-苯基-3-甲基-4-(α-呋喃甲酰基)-5-吡唑酮(HA)单独萃取Y(Ⅲ)及其与二苯亚砜(DPSO),磷酸三丁酯(TBP)或三辛基氧膦(TOPO)协同萃取Y(Ⅲ)的行为。确定了萃合物的组成分别为YA_3,YA_3·DPSO,YA_3·TBP和YA_2(NO_3)·2TOPO.算得萃取平衡常数分别为:logK_(A(HA))=-6.86,1ogK_(AB(HA+DPSO))=-3.89,logK_(AB(HA+TBP))=-2.53和logK_(AB(HA+TOPO))=5.13.  相似文献   

11.
次氯酸钠/过氧化氢法处理含铜绿微囊藻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铜绿微囊藻实验室单培养液及其10倍稀释液为原水,pH分别为7.3、7.6,用NaOCl和H2O2作氧化剂,以663nm吸光度变化百分率为指标,分别研究了单独氧化及先应用NaOCl后续H2O2氧化处理、再对已处理过的水样分别投加PAC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水中NaOCl、H2O2浓度分别为2.0、1.5mg/L条件下,NaOCl、H2O2、联合氧化处理原水和稀释水的去除率分别为82.2%、50%,83.3%、57.1%,92.2%、78.5%;再分别投加PAC,浓度为40mg/L,混凝沉淀后,单独投加氧化剂的水样的去除率均不超过90%,联合氧化后的水样的去除率达到100%.NaOCl或H2O2刺激藻细胞分泌保护性粘性物质,这些粘性物质包裹藻细胞形成沉降性能良好的聚集体,但对PAC混凝有不利影响,联合氧化改善了这些物质的特性而促进了混凝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验室已经筛选出的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考察发酵培养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进行絮凝性能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5为Acinetobacter baumannii strain,发酵培养36 h时,其絮凝率可达到65.7%。采用絮凝菌与PAC复配的方法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并且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处理过程进行了优化。设定响应值为COD去除率,根据响应值的分布情况确定最佳絮凝条件为:絮凝菌H5的投加量10 mg/L;PAC浓度30 mg/L;慢速搅拌速度73 r/min;沉降时间40 min。最佳絮凝条件下,联合处理对压裂返排液中COD去除率为85.1%,浊度去除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天然改性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粉、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采用F3^2 -H2O2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制备了一系列接枝共聚物。同时进行了絮凝效果的考察,研究了接枝共聚物结构、单体质量比与絮凝性能的关系,探讨了絮凝作用的机理,并与DMDAAC和AM的均聚物进行了比较,初步确定了具有较佳絮凝性能的淀粉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和组成。  相似文献   

14.
针对洗毛生产废水水质特征及治理难度大的特点,提出了有经济效益、运行管理方便、处理费用低的治理方法:利用生物絮凝代替化学絮凝处理高浓度洗毛废水。常温,水力停留时间为1d,原水COD为22000mg/L,用生物絮凝法使COD去除率达到74%:用化学萃取法从生物絮凝物中提取经机械提脂废水中65%的羊毛脂,使羊毛脂总收率达50%左右。  相似文献   

15.
从茶多酚残液中提取天然茶氨酸需通过凝絮、活性炭吸附等预处理,再经由阳离子交换树脂(732型)动态吸附、洗脱、浓缩、结晶而得.研究得出茶氨酸提取最佳工艺为:上样液质量浓度2.5g.L-1,上样液pH=3.5,洗脱液浓度0.20mol.L-1,洗脱流速为2.4BV.h-1(BV为层析柱体积).最后用高效液相色谱谱图、红外光谱表征目标物.所制得茶氨酸粗品提取率为3.07%,纯度在99.5%以上.  相似文献   

16.
文章用试验研究了东莞樟村水质净化厂一级强化混凝处理工艺处理东莞运河污水所产生的化学混凝污泥脱水问题。结果表明:五种阳离子型和一种两性型PAM效果最好,阴离子、非离子型PAM药剂调理化学混凝污泥的效果均不理想;各种药剂都有其最佳作用范围,投加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脱水性能的降低。最佳调理药剂应该能全面改善化学混凝污泥的脱水速率和脱水程度,而不仅只是改善某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高浓度味精废水预处理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絮凝法对味精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了絮凝烧杯试验,讨论了絮凝剂的选择、投加量、pH值以及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配合使用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自制的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硅硫酸铁(PFSS),用于万县高浓度味精废水处理表现出优良的絮凝性能,PFSS的最佳投药量为20 mg/L,最适pH值为7.5~8.0,在此条件下复合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FSS对味精废水的CODcr去除率远远高于PFS和PAC,可达68%以上;浊度去除率为89.7%.此外,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加入对PFSS的絮凝处理效果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建伟  孙力平 《科技信息》2011,(13):383-384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是利用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强化一级处理的深度集成工艺。由于化学絮凝、沉淀和生物絮凝、吸附、降解的共同作用,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优于单独的化学絮凝效果。但一些研究表明,投加量小时,二者的协同性能比投加量大时较佳,表明二者的协同作用不是简单的数学叠加,在高投加量时,二者还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对化学生物絮凝工艺中的化学和生物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高硫煤的赋存特点,提出采用微细介质重介旋流器及细泥选择性絮凝组合工艺实现细粒煤的深度脱硫,无机硫脱除率可大幅度提高,分选下限明显降低,是实现煤炭深度脱硫降灰产业化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3株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较好絮凝作用的絮凝剂产生菌,通过对培养基初始pH和培养时间的优化及对采油废水絮凝处理效果的研究以了解其絮凝性能.结果表明:在培养基初始pH接近中性(pH6.0~7.0),培养时间为12~24h条件下,3种菌株对高岭土悬浊液的絮凝效果最佳,最大絮凝率达91.5%;3种菌株对采油废水具有一定的处理效果,其絮凝率为30%~40%,CODCr去除率可达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