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的“闲笔”,都有其很重要的作用。《药》文中的“闲笔”,短短两句话,既突出了主题,拧紧了结构,又表现了个性,何等精炼!《藤野先生》中的几处闲笔,看似可有可无,实则烘云托月,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人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谈鲁迅先生的小说时,特别注意从中体会他设计人物语言的匠心,必定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正> 在鲁迅卷帙浩繁的作品中,有数量很少的人物散文。它们既有对前辈师长的思念,如《藤野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也有对平侪名流的追忆,如《忆刘半农君》;既有对老友新朋的怀想,如《范爱农》,《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也有对平民仆妇的回顾,如《阿长与(山海经>》、《阿金》……这些作品,使人常读常新,爱不释手。这除其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而外,另一重要原因还在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美。这突出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对祖国的爱是鲁迅成为民族英雄和伟大革命者的思想基础,这一思想产生于留学日本时期的青年时代。从《自题小像》的誓词始至后来的弃医从文,在内忧外患之中,人们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不断探索、不惜牺牲的青年爱国者形象,感触到了一颗激烈跳动的至诚的中国心。  相似文献   

4.
李泽文 《奇闻怪事》2007,(1):127-128
对鲁迅先生散文名篇《藤野先生》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人教社初中语文的各个版本都有各自的表述,现摘抄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5.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九年制初中课本一至六册中所选鲁迅的作品达7篇之多,有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有杂文:《“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众所周知,鲁迅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而倍受人们的推崇。但也正因为如此,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能不对此引起重视,积极探索讲授鲁迅作品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学效率。一、导入灵活多样(一)联系旧知识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其有点基础的知识往往比接受陌生的知识更感兴趣,因此…  相似文献   

7.
从故事编年的层面对《水浒传》进行研究,何心先生是第一人。何心先生这种做法不仅"很别致",而且也很有意义:第一,有利于《水浒传》的传播;第二,可以为《水浒传》之成书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第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然而何心先生之《水浒传编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某些事情的发生时间明显存在错误;第二,事件遗漏现象比较严重;第三,对存在于《水浒传》中的时间错乱现象重视不够;第四,把七十一回以后之事置于《水浒传编年》之外,显得不完整。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红楼梦》作品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这部作品包含了很深刻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并且作品也是将这二者相结合。著名的词曲家王立平先生根据《红楼梦》的音乐特点,写出了很多经典的曲目,如《红豆曲》《葬花吟》《枉凝眉》,这些曲目到现在仍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对于本文《红楼梦》的音乐创作,笔者从它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不研究古代小说了,主要精力倒是放在中国古代美学和古代诗歌研究上。不过,我也经常读一些当代小说和考虑一些小说的艺术规律问题,用以满足那一种虽说目前较为疏远而在青年时代却接触较多、到现在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十分亲切的爱好。特别是前几天我翻阅了一篇《红楼梦》研究的旧作,陡然间,对古典小说的喜爱好象又重新唤起我的回忆。我忘记不了在万人如海的大城市中,青年时代的一段写作生活和难以言宣的感受。漫地的神州烽火,冒险家乐园的纸醉金迷,巧取豪夺而带上假面具的高级华人,雪花飘洒在狼籍于马路上的、用麻袋裹体的卧尸……严峻的生活真的把我原来的十分狭窄的视野扩大了。当时,我感到要写小说,我也写起小说来,如饥似渴地从中国和外国的小说优秀遗产中  相似文献   

10.
从故事编年的层面对《水浒传》进行研究,何心先生是第一人。何心先生这种做法不仅“很别致”,而且也很有意义:第一,有利于《水浒传》的传播;第二,可以为《水浒传》之成书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第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然而何心先生之《水浒传编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某些事情的发生时间明显存在错误;第二,事件遗漏现象比较严重;第三,对存在于《水浒传》中的时间错乱现象重视不够;第四,把七十一回以后之事置于《水浒传编年》之外,显得不完整。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是《西北大学学报》创刊100周年。百年之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西北大学学报》感应着时代进步的脉搏,与西北大学同呼吸共命运,在艰难曲折中自强不息,取得了突出的办刊成绩。我从1952年来西北大学工作,至今已经61年了。半个多世纪的相伴相随,使我和《西北大学学报》感情深厚。从青年时代的历史系教师,到中年走上系主任岗位,再到后来做西大副校长、校长,我一直关注《西北大学学报》的成长。可以说,在数十年岁月里,我和许多老师一起,感受和见证了学报不断  相似文献   

12.
《新闻战线》第10期登载朽木先生文章《有感于张国立要办(谣言报)》。其文大概有两层意思:其一,张国立先生说的是气话,根据我们国家有关出版规则,也不可能办这样一个报纸的;其二,媒体上假新闻现象相当严重,甚至很猖獗,应该下大力气进行“新闻打假”。这也是该文的核心内容。我认为,朽木先生说得很有道理,也很深刻透彻。  相似文献   

13.
书海拾贝     
《科技潮》2001,(4)
《世纪老人的话·贾兰坡卷》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第1版中学毕业,没有上过大学,也没有出洋留学,凭借对科学事业的执著和在古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这是贾兰坡先生创造的一个世界记录。1936年11月15日到26日,在周口店的11天里,贾先生接连发现了3个古猿人头盖骨、1个下颌骨和3枚牙齿。这消息很快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贾先生回忆说:“一时间,我仿佛成了英雄,无论是地质调查所的领导、同事们,还是新闻界的人士,都在为我欢呼、呐喊,……”贾先生发现的“北京人”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不幸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学督导,在检查学生作业情况时,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藤野严九郎。想起了身为教师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和品格,将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镀金与蜕变     
作者尹晓煌1984年赴美留学,在1993年的回国旅行中,他发现中国以及中国人已经和他离开时完全不一样了。人们为了财富,丢掉了许多他们曾经认为很重要的东西。他为此行撰写的游记发表在1994年4月的《大西洋月刊》上。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评价,上海现在的建筑规模和市容与国外最有名的都市相比,应该说是可以比的。1999年北京UIA大会期间,我有幸采访了新加坡著名的专家刘太格先生,他是中国10个大城市的规划顾问,他的答案很坦率,那就是——高楼林立并不等于现代化,上海目前还不是一个适宜人生活的城市。 普通百姓也许难以很专业地讲出以人为本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但是他们会有直观的感受,整个城市生活方便,环境优美,人的视野开阔,感觉舒适,行为也很自然,心情不紧张,感觉就是人可以在此很愉快地生活的空间。 这里其实包括了实用性、舒适性和市美性三个层次。三个层次都提到人文关怀的高度。目前我们的城市可能在一定程  相似文献   

17.
安娜  薛朗 《世界博览》2013,(5):68-70
在国外"打黑工"、刷盘子多数是事到临头、迫于无奈。聪明的留学打工族自有丰富的选择。学生在校外打工从来都不新鲜,但漂泊他乡的留学生们打工的种种艰辛,是在国内读书的学生假期体验生活时见识不到的。上世纪90年代轰动一时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对这段生活有详尽写实的刻画。有人甚至戏谑道:此剧一出,中国出国率立马下降。简而言之,出国"打工"太辛苦,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都有大批的出国学子在抱怨打工生涯的艰辛。  相似文献   

18.
求职日本     
日本是离中国最近的发达国家,日本古代文化全面承袭中国文化,在近代受西方的文化和经济影响较多。因此去日本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一直是我们出国留学的很重要的渠道。去日本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周恩来总理和鲁迅先生都曾在日本求学过。现在日本学习和工作的中国人大概有40万之多。  相似文献   

19.
 我出生在安徽省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山村,2002 年我考上了本省的一所煤炭地质矿产类大学,同年获得了孙大光先生及其夫人共同设立的"孙大光、张刚奖助学金"(由孙大光、张刚夫妇个人出资设立的用于资助家乡贫寒学子求学的奖助学金,编者注)的资助。孙大光先生是安徽六安人,是新中国交通、地质、矿产工作优秀的领导者,曾任原地质矿产部党组书记、部长等职。由于获得该助学金,我开始留意先生的信息,关心先生的一生,了解先生当年是如何度过青年时代的,感受先生青年时期如何认识世界和他的精神生活。今年是先生逝世十周年,之前因多种机缘巧合,和先生建立起了某些联系,所以现在我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想,由衷写下这篇缅怀先生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在《通往威冈码头之路》中他写到,究竟人是什么呢,首先便是饭桶。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以政治讽喻小说《动物农场》和《1984》两部作品称誉世界文坛,不过奥威尔对食物也很有想法,奥威尔对食物的描述无与伦比之处在于他捕捉食物恶心之处的能力,在《通往威冈码头之路》(1937)中他说,“牛肚豌豆”店的店主布鲁克先生给人一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