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地震中95%的人员伤亡都是由建筑物的倒塌和破坏造成的.在当前地震预报不过关的情况下,把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最有效的途径.笔者从华宁县防震减灾局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工作实际出发,对县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进行了论述,对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工作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要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中国地震局先后为长江三峡等水利枢纽,大亚湾等核电站,大庆等大型油田,以及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2008年奧运会场馆等近千项重大工程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为这些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确定  相似文献   

3.
迟天峰 《科技资讯》2012,(27):227-227
在重要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中,地震安全性评价是一项基础工作。本文针对地震安全性评价中的相关地质问题、安全性评价在实际中的应用、地震安全评价成果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地震安全性评价效益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以期在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相关方面献其绵薄。  相似文献   

4.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是工程建设科学抗震设防的依据,在保障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成果由于一系列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进一步的推广应用。通过GIS和大数据可视化技术探讨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服务,构建了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全要素“一张图”,实现了对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全息可视化管理,提升了安全性评价成果管理与应用的便捷性,进而发挥应有的减灾效用。  相似文献   

5.
程浩 《科技资讯》2011,(9):212-213
近年来我国强地震频发,不但对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形成严重的威胁。如何更好地防震减灾已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长期坚持抓防震减灾工作,在平时做好建筑的质量监督,建筑采用抗震技术,时常进行地震演练,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汶川地震灾害以及建国60年来发生的地震灾害教训,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的预防为主的方针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实践,评价了预防为主方针在我国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从建国60年以来的地震灾害特别是汶川地震灾害的实际后果看,预防为主方针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并讨论了众多的防震减灾重大科学问题,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区划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的评价和防御,地震预报研究和应用等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如何贯彻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预防为主方针;强调要彻底解决减轻和预防地震灾害的问题,必须依靠土木工程的方法并辅之以其他灾前和灾后的防震减灾措施;指出防震减灾工作的最重要的教训是没有将预防放在防震减灾工作之首,没有将土木工程防灾放在预防工作之首;对于列为防震减灾工作的三大体系之一的地震预报主要工作应该加强研究工作,还远没到实际应用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汶川地震灾害的教训,针对我国长期以来执行的"预防为主"的方针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实践,评价"预防为主"方针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讨论在众多问题,如: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地震区划、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地震预报等现行防震减灾技术一时还难以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如何贯彻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预防为主"方针.着重指出,不论在眼前或者在将来,要彻底解决"减轻和预防地震灾害"的问题,必须依靠土木工程的方法并辅之以其他灾前和灾后的防震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非工程性防御科普宣传,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是防震减灾法赋予政府的法定职责,其目的在于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主要措施包括:借助多种机会和媒体开展科普教育,推进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进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建设等。科普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多地震的国情、地震基本常识、地震自救互救常识、如何正确对待、识别地震谣言的常识等。  相似文献   

9.
《甘肃科技》2007,23(7):F0002-F0002
兰州地震工程研究院是甘肃省地震局下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民所有制科技开发企业,是地震工程、岩土工程和环境地质领域从事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的经济实体。兰州地震工程研究院具有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甲级资质,工程勘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与设计、桩基检测、工程测绘乙级资质。  相似文献   

10.
孙旭丽 《科技信息》2012,(7):138-139
依靠地震科技创新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必由之路。因此,加快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防震减灾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是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的迫切需求。本文试从国家对指导地震科技创新、推动地震科技进步的有关纲领性文件精神入手,进一步论述了地震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落实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过建洪 《科技资讯》2014,12(25):214-215
云南省新平县地震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属地震设防高烈度区,多年来一直被国家和省列为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地震重点危险区,做好新平县防震减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新时期、新形势下新平县开展防震减灾工作所做的一些尝试以及在防震减灾职能的发挥、基础设施建设、震害防御、地震应急等诸多方面取得的进步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促进新平县防震减灾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引言2018年是汶川地震10周年,也是我国正式开展防震减灾工作52周年。利用纪念汶川地震10周年活动的契机,厦门市地震局组织开展了有关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的社会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公众对待防震减灾事业的态度,他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的渠道和程度,进而了解其防震减灾科普意识,为我们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同时为其他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调查资料的收集工作是采用厦门市地震局官  相似文献   

13.
朱建民 《科技馆》2006,(4):11-13
准确预报地震是世界性的难题,地震科普宣传也是一个难题。如何进行适度的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广泛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各级政府和地震科技工作极为关心的。近年来,全球地震已经进入活跃期,世界各地连续发生破坏性地震及次生灾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地震科普知识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河北科技馆防震减灾展区是国内第一个在科技馆内设立的防震减灾主题展区,展览面积1000平米,投资1000万人民币。新建成的防震减灾展区运用具有科技馆特色的展示理念,展示防震减灾方面的科学内容。展览注重从科学角度阐释地震发生的基本原理,介绍防御地震等相关自然灾害的知识与技术,展现国家和河北省在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有关政策和举措。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中国地震活动概况,中国地震区划图使用的内涵和抗震设防准则,提出了大型水工建筑、跨海大桥、长输油气管线、核电厂、石化厂等可能导致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地震实例简要讨论了地震崩塌、滑坡、砂土液化、地震断层等地震地质灾害及抗震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发生大陆地震最多国家,仅20世纪来,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为110万,我国就占60万.特别是全球城市地震灾害趋烈,已占到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65%.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已为世界重视,已成为我国政府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 1988年我国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以来,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工作一起抓”.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后,对汉中市受损严重的部分村镇房屋的结构形式、受损比例、破坏形式及损害程度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震害原因,就普遍破坏现象提出抗震和加固建议,以期为村镇房屋防震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柴子雲 《甘肃科技》2013,29(15):79-81,150
文化建设与知识宣传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建设为知识宣传提供坚实的基础条件,而知识宣传能够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兰州市地震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地震专业博物馆,多年来一直秉承"用‘小’场馆,做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这篇大文章"的理念,以科普教育基地为平台,不断强化防震减灾文化建设,采用多种方式扩大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效果,成为兰州市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的阵地。  相似文献   

19.
新丰江水库大坝地震反应专用台阵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水库诱发地震的监测、预测和大型水利枢纽或大型水电站如何防震减灾是我国政府、水利水电项目的投资者和建设者、地震科技人员一直密切关注的问题。新丰江水库大坝地震反应专用台阵的布设,为大坝抗震设防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数据资料,在国内水库大坝监测与防震减灾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发生大陆地震最多国家,仅20世纪来,全球因地震死亡人数为110万,我国就占60万。特别是全球城市地震灾害趋烈,已占到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65%。城市防震减灾工作已为世界重视,已成为我国政府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1988年我国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以来,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工作一起抓”。杭州市区域不属多震区。但据历史地震研究,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是本省陆域少数几个历史上曾有过破坏性地震的城市。近二十年来邻近地区及台湾强烈地震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