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震致灾”甚至“小震大灾”是农村地震灾害的显著特点,这与农村民居选址不合理,建筑质量不高,抗震(灾)能力不强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国家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总结实际工程经验、归纳专家意见,归总吉林省村镇抗震民居地方建造特色.对东北三省(严寒地区)的村镇抗震民居建造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传统建造技术在长期经验积累下,具有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特征.通过对四川省丹巴县中路乡克格依村一栋传统碉房民居的具体建造方法和使用情况的研究,分析了其中传统技术建造手段的应用.从川藏地区丹巴民居出发,总结了民居传统技术建造的特点,分析了其中设计、建造与使用的生态性要素,并对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民居建造逐渐消亡的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滇南古民居建筑柱础形式多样,艺术形态各异,从民居建筑柱础的荚术形态、装饰特点以及吉祥寓意来分析研究张家花园柱础艺术的文化形态特点,梳理其文化艺术形态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分析调查中原文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渗透、影响、交流及其融合。从滇南地区现存清武民居建筑群中柱础样武的对比研究深入探析张家花园建筑流派、渊源传承、民风民俗等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新农村建设和抗震救灾、农房重建、加固改造等工作中缺乏反映农村民居现状基础数据的问题,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68个行政村,对354户村镇民居建筑开展抗震性能的调研。运用分类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调研数据,研究不同结构形式村镇民居建筑的建造习惯与施工工艺,讨论民居建筑在正常使用时和地震后的典型破坏特征,评析中国既有村镇民居建筑抗震性能现状,指出村镇民居在抗震设计、构造、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其原因;提出一些提高村镇建筑抗震性能的措施和建议,为村镇民居建筑的建设、加固改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借助青海东部地区危房改造建设的有利时机,推进农房绿色民居建设,提出该地区民居建造不但应借鉴、传承原有的符合地域气候等条件的材料及技术,同时有机结合现代绿色建造技术,改造、提升其在规划、建筑结构设计及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做法.  相似文献   

6.
康复疗养花园都是以自然风景或人工风案为重要条件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所有的疗养空间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疗养功能,就是”景观疗养”。良好的景观可以帮助患者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调节心理压力以及发挥自然因子对人体的保健和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作用,并有利于手术后及放疗化疗后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对张家茆矿14202综采工作面进行了观测,观测了综采支架活柱下缩量、顶底板移近量、顶板来压强度等参数.观测研究表明老顶来压强度不高,支架能平衡顶板压力,满足工作面正常开采时对支护阻力的要求.总结了浅埋煤层多煤层开采综采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针对其顶板的支护状况及灾变危险,提出了改善支护的措施,为实现综采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民居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装饰艺术更有特殊意义。云南建水团山的"张家花园"是融中原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为一体的滇南民居古建筑群代表,其建筑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体现着人们对理想与现实、实用与审美、娱乐与教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智能建造是当前水电、土木等基础设施工程领域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对工程技术与项目管理的未来引领带动至关重要。首先,提出智能建造的定义,是指集成融合传感技术、通信技术、数据技术、建造技术及项目管理等知识,对建造物及其建造活动的安全、质量、环保、进度、成本等内容进行感知、分析和控制的理论、方法、工艺和技术的统称,并论述了其主要特征。其次,结合近年来面向重大基础设施的智能建造实践,提出智能建造感知、分析、控制和持续优化闭环控制理论,使建造活动在定量描述和对已有的活动行为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建造活动,具有一定智能行为,保证建造过程可建可控;并论述了智能建造技术和管理融合方式及价值创造案例。研究结果对智能建造科学技术与管理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模块化建造技术在海洋平台建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海洋石油平台建造工期长,人力、建造资源投入量大,需要建设大量的临时施工设施,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存在大量的交叉作业,安全管理和项目管理难度较大等特点,将模块化设计、建造技术的建造思路应用于石油平台的建造过程中,在不同的地点并行建造模块,尽可能多地完成模块上工作,然后在滑道上进行总装和调试,进而完成整平台的建造。提出模块化建造流程、模块化在平台设计与建造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总结了模块化建造的优势,为海洋平台及类似结构物的建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建水县石漠化修复模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92—2017年LandsatTM数据、建水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及云南省石漠化监测数据,借助Mann-Kendall突变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探讨近25年云南省建水县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石漠化修复模式下的植被恢复情况。结果表明:1)25年间,建水县植被覆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065%/10a,以2008年为界,增速由之前的0.077%/10a增加到0.475%/10a;2)25年间,建水县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的区域、无显著变化区域及呈减少趋势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55.32%,34.44%和10.24%;3)对于不同修复模式,在10年的修复时间范围内,纯生态林模式与混交生态林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差别不大,而在25年的修复时间范围内,混交生态林模式下植被修复速率明显优于纯生态林修复模式,优势主要展现在修复后期。短期内,纯生态林模式中阔叶树和桤木的植被修复效果较好;从长期看,云南松和车桑子是较好的修复树种。混交生态林模式中,针叶混交林修复速率在10年和25年修复时间范围内均表现最优,是较好的混交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治理模式对植被恢复的效果,可为优化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2.
该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昆明台褶束南缘,区域构造以北东向及东西向断裂和褶皱构造为主,矿区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线特征大体相近,呈近东西向或北东东向。矿区内主要为一单斜构造,地层倾向南南东。矿床产于上泥盆统在结山组(D3zj)的断层破碎带中,该地层倾向南南东,倾角20-30°,岩性单一,主要由浅灰、灰白色薄层状含泥质条带粉-细晶白云岩与中-厚层状、块状粉-细晶白云岩组成。矿体呈脉状产出,走向近北东东。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其次为少量方铅矿,未见其他金属矿物,脉石矿物只有方解石。该矿床是受北东东向的断裂构造和泥盆系下统在结山组(D3zj)白云岩系控制的,含矿热液沿断裂构造运移,在碳酸质围岩性质活泼的构造破碎带中发生交代、蚀变、充填作用,于有利的成矿空间内沉淀富集并成矿,属中低温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对云南建水太平村竹纸及相关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普古鲊哈尼族竹纸制作工艺进行比较分析,调查发现太平竹纸采用极其传统的手工造纸工艺,是二次蒸煮的熟料法造纸的典型代表.由于二次蒸煮所需大量木材,以及造纸所需劳力多,又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造纸户逐渐放弃这一祖传营生.调查组认为相关部门应尽快系统、深入挖掘并记录建水竹纸的技艺和相关历史、文化,同时可以考虑将建水竹纸的制作技术在异地进行生产性保护.  相似文献   

14.
云南文山地区从史前以来,作为最早土著居民的壮族的形成发展以及彝、苗、瑶、傣、白、哈尼、回等民族先后迁入,构成今天云南多民族格局的历史过程,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15.
城市发展离不开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构建城市文化圈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滇中城市群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历史文化深厚的区域,通过挖掘并整合滇中城市群的历史传统之共性,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来找准文化定位,进而提出滇中城市群在城市文化建设上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云南和越南就有着密切的往来,至少从汉代起滇越两地就有了较为完善的交通通道,经历唐、宋、元、明、清及近代的发展,形成了以“交州道”(又称“进桑道”)、“步头道”、“邕州道”及近代滇越铁路等为主要的陆上交通线,对两地经济文化的交往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对历史上(古代-近代)的滇越交通发展及基本概况作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宗族伦理与古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创造了长期悠久的光辉历史文化,是和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和谐、稳定、凝聚、统一的条件分不开的。宗法制度和宗族伦理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文章论述传统宗族的孝友礼义、亲亲尊尊等伦理在构建古代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特点和影响,并探讨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代《云南志》史料价值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志》《蛮书》的史料价值一直是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中一个聚讼纷纭的课题,由于该书的作者樊绰生平事迹多不详尽,无更多的史料可资考证,加上《云南志》一书所借用资料的出处及其可靠程度也有很多争议,所以很多研究西南民族史的学者对此书的史料价值持有异议,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分析全书的内容,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考证,说明《云南志》是迄今研究南诏前期社会情况最重要的地方风土志史料。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家族的概念及其特征、穆斯林家族社会组织的特点、穆斯林家族社会的信仰、穆斯林的习俗对家族的制度和维护,并就中国家族文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