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怀中 《世界知识》2008,(21):43-45
进入21世纪后,日本从政治军事大国战略出发,以“零和心理”看待中国的快速崛起,一面讲要推动对华军事交流一面却不舍弃防范策略,对中国的战略意图和军事实力进行了不当猜疑和渲染。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文学史》对中国百年文学史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考察,作者眼光敏锐,在文学史观、文学史分期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见,在筛选及评价作家作品时,坚持历史的、人性的、审美的价值标准,并对新世纪文学入史做了初次的尝试。与同时期的文学史著相比,本书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3.
《世界知识》2011,(18):8-8
国务院新闻办9月6日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重申盅将坚持不移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走下去。这份白皮书共1.3万多字,  相似文献   

4.
钱玄同以小学大家介入新诗批评,并与当时的新诗人形成了某种对话关系。他以"用今语"与自由表达相结合,而新诗实验作为基于语言革命的文体实践,其目的正在于为崭新的时代激情寻找一种确切的表现形式。他主张新诗应脱尽文言窠臼,却并不反对胡适特别是一些青年诗人亲历亲尝,借铸词炼句保留鲜活的感受来诉诸读者。他强调新诗应铲除阶级制度里的野蛮款式,取消种种文妖以能文相炫耀的特权,而用白话写作确是关乎新诗人价值立场的传达,尤其是在对新旧两种镣铐枷锁均保持警惕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5.
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是建国初期较为重要的以现代文学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史著作,与王瑶、丁易和刘绶松的文学史著作共同奠定了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基础。在新诗叙述上,《新文学史纲》呈现出独特的书写形态。张毕来在认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前提下论述新诗发展的格局和新诗阵营的分化,以政治的标准评判诗人诗作,将资产阶级诗人作为批判的靶子列入文学史的叙述之中,同时把郭沫若的文学史形象提高到新的高度,肯定了他的浪漫主义本质,有破有立地塑造了评价不一的文学史诗人形象,表现出诗从论出的新诗叙述形态。  相似文献   

6.
孟晓旭 《世界知识》2011,(17):28-29
2011年8月2日,日本政府批准了2011年度《防卫白皮书》。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指出:“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对中国国防建设说三道四,发表了不负责任的评论,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日本对防卫计划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保安厅时期。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是中国政府首次全面、系统地向全世界公开介绍中国航天的发展战略和有关政策,白皮书的发布是中国航天史的一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里程碑事件。文章介绍了白皮书中一些重要的新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大航天”的内涵、不同领域在航天活动中的作用和定位等,并简要阐述了由此引出的航天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民用航天近期发展思路和规划等。  相似文献   

8.
9.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一次颇具匠心的文学史写作实践,编著者从文学的本体出发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行了全新的整合。该著对入史作品审美特征的独到发掘以及"文体史"的编写体例等无一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该书作为文学史写作的开拓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切尔卡斯基是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汉学家,从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仅中国新诗选集,他就翻译出版了十余种,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全部,对俄罗斯的中国新诗歌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支撑.他的《徐志摩:在梦幻与现实中飞行》可谓是其翻译与研究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11.
从“五四”以降的70年间,中国新诗生命意识的强弱消长,表现为两条并行的正弦曲线。既是外展和内敛的轮唱,即震聋发聩的涛声和随风飘逝的蛩鸣之间的交替,又是二者强强弱弱的重唱。外展者的生命意识往往具有比较浓重的政治色彩,每有黄钟大吕之声,常常是时代的“主流话语”;而内敛者的生命意识则往往具有比较浓重的个人色彩,每有值得琢磨和把玩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2.
做为一部以资料为基础结合分析说明的史料书,《江南土布史》的特点在于:史料来源丰富,涉及面广,个别史料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在体例编排上,采用了按语与史料相结合的方式,错落有致,脉络清晰,具有很强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3.
毛姆在小说《面纱》中采取了仰视和俯视中国的描写视角,实际上是对当时中国形象的误读。这种误读是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只有放下优越的殖民者的心态和虚荣的仰慕之情,才是正确看待中国应有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学术界推崇又被各高校普遍采用的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中肯评析,指出其学术思想虽深刻而教学体系欠完善,提出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这本“教程”的基础上,还应完善教学体系,淡化文体意识,强化文史意识,努力做到抓住一个关键——文学和人的关系,划分两个阶段以1997年为界的前后两个时期,把握三个要素——时代背景、作家心态、文学创作,围绕四大题材——农村题材、战争题材、现实题材、历史题材来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15.
于慧 《泰山学院学报》2004,26(4):115-116
清初诗人吴梅村的《圆圆曲》是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名篇,它主要批判了明末吴三桂为一己之私情引来异族入侵者而招致民族灾难的罪恶。对历史灾难的反思使其得到“诗史”的美称,然而不朽的诗篇都是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我们不难看到,它的成就不仅在于主题的沉痛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它所选题材内容的独特性以及不同寻常的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6.
王钟陵教授的两部创作集,得到了学界与评论界的高度赞扬。作为学者作家,他的多文体创作具有三个特点:学术与艺术的融合,大气,表现手法别致新颖。王钟陵教授的创作,在报告文学、新诗、散文领域,都积累了新鲜的经验,取得了新的突破;而他的学术著作,则又具有文学化的特征。创作与学术的高度融合,其中内蕴着一种新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各种神话记载,但中国人对神话的研究却是始于西方社会科学的传人。在此之前,中国人以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神话,其态度要么“子不语”或“搜神”、“括异”,要么投入到现实的功利主义的利用之中。按西方人的理解,神话是宗教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但它是一种与历史文献、宗教典籍、神学作品不同的叙事。  相似文献   

18.
姜涛的《“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突破了文学史研究原有的“范式”,绕开了从观念到观念、从文本到文本的叙述模式,不仅显示出文学史写作观念上的变化,也体现了文学史叙述策略上的探索,从而体现了“开放问题”的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9.
从1916年胡适和郭沫若分别在美国和日本开始新诗创作至今,中国新诗已有90年历史。90年来新诗英才辈出,群星璀璨,成果丰硕,成就斐然。新诗的形式风格、语言艺术、诗体建设都为21世纪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新诗作为东方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地向国外学习的同时,努力“吸收孔子的智慧”,以自己独特的创造性,参与到“东学西渐”和“东化”的文化交流中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词学蔚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2006年8月,齐鲁书社出版了崔海正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词研究史稿》(分五册),这是一套汇集词学史料和批评史料,并对词学研究进行历时性概括和述评的丛书。此书编纂体例新颖,史料翔实,述论结合,以当下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对于千余年的词学研究进行精到的述论,是词学学术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