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菏泽牡丹国土壤动物群落组成、数量分布、结构、相似性等方面进行了首次生态定量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蜱螨(螨类)亚纲和弹尾(跳虫)目是菏泽牡丹园土壤动物的主要优势类群。群落结构中多样性指数较低,平均不足最大多样性指数的1/2。两种相似系数(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百分比相似性系数)的聚类结果差异明显,优势类群的数量对聚类结果影响很大,影响群落数量分布的因素均可影响聚类结果。  相似文献   

2.
汾河两岸两种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临汾地区,对汾河两岸人工杨树林和柳树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群落的垂直分布,群落多样性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在该区两类林型中共获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13类,756只,分属3门7纲.弹尾类和螨类是两林地共有的优势类群,但它们在两类林地中构成的数量比例不同,而常见和稀有类群组成较为复杂且林地间的差异更为突出.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在土体中的垂直分布表现为A层最多,B层和C层较少的一般规律,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为杨树林大于柳树林,而密度-类群指数(DG)和复杂性指数(Cj)表现为柳树林大于杨树林,DG和Cj比H′更好地反映了群落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6月、8月、11月对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定量调查,研究土壤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相似性等生态学特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螨类和弹尾类是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A/C值为2.2,平均密度为15740头/m^2,多样性指数为1.6772,各样点间群落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2015年6月对梵净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不同海拔树干附生苔藓植物螨类进行了调查,捕获螨类3 295只,隶属3亚目71科120属,分析了螨类类群组成、个体数量、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相似性、甲螨群落MGP和捕食性螨类MI指数等群落特征.结果显示,Achipteria为优势类群,Gamasiphis、Ololaelaps等为常见类群.螨类个体数、类群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度指数最大值出现在1 700、1 500和1 300m.1 500与1 700m的相似性最大.无翅坚背和有翅孔背甲螨是甲螨群落主体.MI分布由大到小为1 700、1 900、1 300、1 500 m.研究表明梵净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树栖螨类与树生苔藓适应良好,随海拔高度增加群落差异性越大;研究区生态条件较好,螨类在该植被类型上采取了均衡发展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2009年5月,应用陷阱法对西湖山区5种典型森林群落类型中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土壤节肢动物6 891个,隶属于24个类群.不同林型间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存在显著差异.落叶阔叶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α多样性指数最高,毛竹林最低.不同林型间土壤节肢动物群落Srensen相似性系数变化不大,Morisita-Horn相似性系数变化较大.腐食性类群占个体总数的35.15%.研究结果表明:鞘翅目、膜翅目、弹尾目和啮虫目是西湖山区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类群;落叶阔叶林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最复杂,毛竹林中的最简单;Srensen和Morisita-Horn相似性分析说明不同林型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影响不大,但对类群的相对数量影响较大;腐食性类群为研究区的主要功能类群.  相似文献   

6.
对漳州师范学院校园内芒果树(乔木)、铁树(小乔木),红桑(灌木)和草地四种不同植被下的土壤动物的组成、数量及多样性进行研究,共获得土壤动物631只,隶属于3门22类.其中以弹尾目和寄螨目为优势类群,占所捕获土壤动物数量的74.96%;真螨目、毛马陆目、双尾目、双翅目、同翅目和膜翅目为常见类群,其余类群均为稀有类群.另外,本研究还对各样地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样地中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大小顺序为:芒果>草地>红桑>铁树,优势度指数C的大小顺序为:铁树>红桑>草地>芒果.  相似文献   

7.
菏泽牡丹园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和垂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菏泽牡丹园土壤动物群落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垂直分布等方面进行了首次生态定量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蜱螨(螨类)亚纲和弹尾(跳虫)目是菏泽牡丹园土壤动物的主要优势类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土壤动物的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土壤动物具有表聚性,但是在不同季节,由于受气候条件、土壤环境、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分布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探讨了在农田、废弃地和绿地三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动物的分布特点.调查期间共获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2006个,共25个类群.在农田中,弹尾类、螨类是优势类群;在废弃地中,双翅类幼虫、螨类、弹尾类和线虫类属于优势类群;绿地中,线蚓类、弹尾类为优势类群.线蚓类、螨类和弹尾类在农田、废弃地和绿地中同时出现的概率要大于其他类群,表现为弹尾类>螨类>线蚓类.在群落结构方面,废弃地中的优势度指数在几个月份中一直低于其他两种类型;绿地优势度指数比较高,均匀性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不高;而农田10,11月的优势度指数高于绿地.  相似文献   

9.
辛硫磷农药对土壤螨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辛硫磷农药对未污染土壤长达半年的染毒模拟实验,发现螨类是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对农药较敏感,随着农药浓度的增加,螨类数量逐渐减少.随着季节变化,其数量有波动.甲螨的变化规律与蜱螨类似.巴西甲螨、三皱甲螨可作为辛硫磷农药污染的指示生物,因为随着浓度的增加,巴西甲螨指数升高,而三皱甲螨指数则降低.这种变化趋势为农药污染的监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拉萨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拉萨河流域下游6个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节跳虫科、辐螨亚目、革螨亚目和甲螨亚目在6个群落中均为优势类群或常见类群,这些类群不仅数量大,分布也较为均匀,是该地区的广布类群;稀有类群在各群落中分布各异,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具明显的表聚性,个体数表聚性更为突出,2个草场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主要聚集在表层,4个农田垂直分布递减的较为缓慢,这与生境中的食物来源有关.割草场和青稞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较高;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程度亦不同,其中小麦田与青稞田、割草场与放牧场生境最为相似.  相似文献   

11.
长白松是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长白松种群数量愈来愈少.通过对长白山长白松天然种群分布状况、伴生植被、土壤特性的调查,分析长白松种群现状;从长白松种群的群落结构、演替特征、天然更新和管理缺陷等方面探讨长白松的濒危机理,提出长白松的保护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细根比根长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中亚热带的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的细根生物量及长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细根比根长的垂直分布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1)在0~10 cm和10~25 cm土层,活细根比根长都是高山草甸>矮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p<0.01);(2)常绿阔叶林、针叶林0~10 cm土层内活细根比根长高于10~25 cm土层内活细根比根长,矮林、高山草甸却是在10~25 cm土层内活细根比根长较高。各林分活细根比根长和死细根比根长在两土层间都无显著差异;(3)4种林分两土层内活细根比根长和死细根比根长都表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动态,但是季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典型城郊防护林土壤饱和导水率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三峡库区土壤剖面饱和导水率的变化特征,了解土壤水分在不同土壤深度的运动规律,为改善防护林造林模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位于三峡库区尾端的针叶纯林、针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典型人工林及荒地,采用恒定水头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Ks),探讨库区典型人工林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特征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土壤饱和导水率随土层加深呈现出负指数形式的递减规律,各林分土壤饱和导水率由高到低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针叶纯林>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平均饱和导水率逐渐增加,但增加速率逐渐降低,当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最大值(18.596 g/kg)以后其增加速率趋于平缓。土壤密度和孔隙度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最主要因素,机械组成为次要因素,其他物理因子的相关性较小。【结论】各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作用不同,土壤饱和导水率越大,对延缓地表径流的作用越强。在防护林建设过程中适合营造针阔复合型防护林,有利于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黄岩长潭水库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结构、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域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灌草丛和经济林,均为人工植被和次生植被,以暖性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体.植被种类组成和空间结构简单,枯枝落叶层较薄,对水土保持的作用较小.常绿阔叶林是长潭水库流域植被恢复的目标.建议用生态恢复的办法,用林分改造进行植被的恢复,引种地带性植被中的优势种、关键种,提高演替速率.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共获得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蛾类标本7 000余号.已鉴定的种类为15科144属186种,夜蛾科的种数最多,其次是螟蛾科、尺蛾科和卷蛾科.区系分析结果表明,贺兰山自然保护区蛾类以古北种为主,表明其具有很强的古北区特征,广布种次之,东洋种最少.根据中国地理区划,贺兰山蛾类除了自身的蒙新区特点外,与东北区、华北区联系最为密切.4个生境的多样性指数H′由大到小依次为山麓荒漠化草原、山前草原化荒漠、针叶林层、山地草原;均匀度指数J′由大到小依次为山麓荒漠化草原、山地草原、山前草原化荒漠、针叶林层;优势集中性指数C由大到小依次为山地草原、山麓荒漠化草原、针叶林层、山前草原化荒漠.  相似文献   

16.
闽北3种人工林土壤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其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种人工林土壤游离氨基酸总含量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表层(0~20 cm)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深层(20~40 cm)土壤的含量(P<0.05);而阔叶林表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深层土壤的含量,但差异不显著.土壤游离氨基酸各组分均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分布特征,阔叶林表层土壤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深层土壤对应组分的含量,但苏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亮氨酸显著低于深层土壤对应组分的含量;针阔叶混交林表层土 壤中酪氨酸、组氨酸和脯氨酸低于深层土壤的含量,而其余组分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的含量;而针叶林中除甲硫氨酸和赖氨酸外,其余15种氨基酸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中对应组分的含量.3种人工林中无论是表层土壤还是深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均以中性氨基酸含量为最高,碱性和酸性氨基酸含量次之,含硫氨基酸含量最低.表层土壤中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草氨酸、甲硫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依次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而赖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则以针叶林为最高,针阔叶混交林次之,阔叶林最低;阔叶林表层土壤中络氨酸和胱氨酸含量最高.深层土壤中各组分氨基酸除赖氨酸之外均以针叶林中含量最低,针阔叶混交林次之,而阔叶林中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我们研究了龙胜县里骆林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森林类型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及生化活性以低海拔土壤较高。2.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及生化活性常绿阔叶林高于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高于针叶林。3.不同土层深度土壤微生物分布以0~20cm土层最多,20~40cm次之,40~80cm最少。各剖层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季节变更有明显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地形因子对亚热带针阔混交林树种多样性的影响,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奠定技术基础。【方法】基于浙江省2009年国家森林资源清查(NFI)数据,选择树种组成多样性指数(ISCD)、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Alatalo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为树种多样性指标,通过分析各多样性指数在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4个地形因子不同梯度间的变化,并对其进行差异性检验,解译地形因子对树种多样性的影响情况。【结果】ISCD、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海拔梯度间存在显著差异,ISCD、Simpson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在坡度梯度间存在显著差异,树种多样性指数值在不同坡向间没有显著差异性,Margalef指数与Alatalo均匀度指数在不同坡位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多样性水平较高。海拔和坡度对树种多样性有明显的综合影响效应,对树种数量和分布均匀性影响不大;坡向对针阔混交林的树种数量、分布均匀性及其综合效应均没有明显的影响;坡位影响树种分布的数量、分布均匀度,但对树种多样性的综合效应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及化学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及化学能的测量,揭示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能量的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中以针阔混交林生物量最高,人工落叶松林的生产量最高,并得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的化学能模型,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明中山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形成机理、分异规律及维持机制。【方法】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12块20m×20m的调查样地,研究中山针阔混交林的植物群落组成、植物多样性及分异规律。【结果】银杉混交林共有植物56科76属94种,长苞铁杉混交林共有植物51科78属103种,广东五针松混交林有30科43属66种,小叶罗汉松混交林有29科38属49种。银杉混交林的针阔叶树优势种分别是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重要值IV为34.86)、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47.70)、五列木(Pentaphylax euryoides,27.69)、信宜杜鹃(Rhododendron faithiae,18.07);长苞铁杉混交林相应为长苞铁杉(63.44)、五列木(51.03)、马蹄荷(Exbucklandia populnea,13.24);广东五针松混交林为广东五针松(Pinus kwangtungensis,43.19)、五列木(59.09)、大头茶(Polyspora axillaris,44.49)、马蹄荷(26.10);小叶罗汉松混交林为小叶罗汉松(Podocarpus wangii,58.22)、福建柏(Fokienia hodginsii,32.89),南华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66.31)。中山区4种混交林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长苞铁杉混交林中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广东五针松混交林(P0.05);其它类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中山区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是针阔混交林形成的主要原因,而作为优势种的针阔叶树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是维持中山区针阔混交林物种多样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