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云南省130个气象站1960~2007年0cm地温和气温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云南地气温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气温差值夏季最大,其次分别为秋季和春季,冬季最小,且有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滇西北和滇中上升趋势最明显.全省地气温差月际变化规律一致,1月出现最小值,5月和8月出现2个峰值.第1特征向量对应的时间系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长期线性变化趋势为显著增大趋势.地气温差突变点在1985年左右且存在准5a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2.
王海龙  李国胜 《自然科学进展》2006,16(12):1639-1644
基于利津站近50年来的水沙通量资料,利用功率谱、交叉谱和小波分析对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谱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呈现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径流量和输沙量在2.11, 2.53, 4.75和12.67a的时间尺度上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年代际变化尺度上输沙量滞后于径流量1.76a左右. 通过小波分析发现:20世纪70年代之前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强度大且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而其后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呈减弱趋势;水沙通量多尺度振荡的直接原因是黄河上中游流域降水量的周期性变化,而根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准两年)和年代际振荡,且流域降水量多尺度振荡的递减特征导致了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多尺度变化幅度的减弱趋势. 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多尺度变化的强弱与三角洲淤进速率的快慢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用平稳时间序列的ARMA(p,q)模型分析法,分析了汉江安康站1943年到1995年共53年最大径流量的水文资料,建立了陕南汉江安康站最大径流量的中短期动态预测数学模型。经对1996年和1997年的最大径流量进行预测,结果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利用小波变换、小波系数方差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沿水文站1955-1999年径流量周期性,同时利用显著周期振幅的不稳定性,通过计算径流量与气象要素小波系数的相关系数,判定了径流量的趋势性及显著周期性的气象成因,确定了3次断流的根本原因.计算结果表明源区径流量存在一个振动幅度最显著的强趋势项和3~4年、7~8年两个显著周期.强趋势项决定了源区径流量的总体变化规律.20世纪50年代以来,强趋势项呈现低值-高值-低值的变化特征,决定了径流量枯-丰-枯的总体变化规律,也是90年代以来源区径流量持续减少的根本原因.同时预测1999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源区仍为枯水期,2020年将进入丰水期.源区历史上3次断流的根本原因是径流量的强趋势项与两个显著周期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计算结果还表明径流量的强趋势项为气温的强趋势项所致,即气温的变化趋势决定了径流量的总体变化规律.而径流量的3~4年和7~8年周期为降水的同周期所致.  相似文献   

5.
研究一类具有时滞模型:ui(t)=-bi(t)ui(t)+∑j=a^nTij(t)fj(uj(t-τ)+Ii(t,ui)的周期振荡,利用重合度和V-泛函方法,得到该模型存在唯一稳定的周期振荡条件、推广和改进了文献「1」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利津站近50年来的水沙通量资料,利用功率谱、交叉谱和小波分析对黄河入海水沙通量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谱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呈现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径流量和输沙量在2.11,2.53,4.75和12.67a的时间尺度上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年代际变化尺度上输沙量滞后于径流量1.76a左右,通过小波分析发现:20世纪70年代之前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强度大且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而其后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呈减弱趋势;水沙通量多尺度振荡的直接原因是黄河上中游流域降水量的周期性变化,而根本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际(准两年)和年代际振荡,且流域降水量多尺度振荡的递减特征导致了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多尺度变化幅度的减弱趋势,黄河入海泥沙通量多尺度变化的强弱与三角洲淤进速率的快慢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对全球网格点大气臭氧总量的卫星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臭氧总量有明显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且准两年周期振荡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传播;大气臭氧的QBO存在一定的纬圈结构,局部地区的QBO有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传播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分析南流江年径流量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变化趋势,为优化调配南流江年际间的水资源提供参考依据。利用Morlet复小波变换法,对南流江59年的年径流量序列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南流江年径流量序列存在25年、15年和4年的主要周期。由这3个主要周期的变化规律推断出在未来6年内南流江年径流量的变化幅度并不稳定,年径流量以偏少为主,并逐渐由枯水年向丰水年转变。  相似文献   

9.
用平稳时间序列的ARMA( p ,q)模型分析法 ,分析了汉江安康站 1 943年到1 995年共 5 3年最大径流量的水文资料 ,建立了陕南汉江安康站最大径流量的中短期动态预测数学模型 .经对 1 996年和 1 997年的最大径流量进行预测 ,结果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平稳时间序列的ARMA(p,q)分析法,分析了汉江安康站1943年-1996年共54年的最小径流量的水文资料,建立了陕南江汉安康站最小径流量的中短期动态预测数学模型,经过1997年的最小径流量进行预测,结果与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闽江下游径流演变趋势,应用MK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闽江下游竹岐站1950—2019年长序列径流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江下游多年径流量呈微弱上升趋势,季节变化大,春夏径流量呈下降趋势,秋季呈上升趋势;前三季变化趋势均不显著,冬季径流量则呈显著上升。多年径流量突变发生于2015和2017年,春季突变年份出现在1955年,秋季为1996和2001年,冬季则是2001和2006年;多年径流量存在32a、12a,8a的主要周期,汛期径流量第一主周期为32a,第二主周期为12a,第三主周期为5a,非汛期第一主周期为25a,第二主周期为5a,第三主周期为52a。研究成果加深了闽江下游径流演变规律的理解,可为闽江下游水资源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河川径流的周期波动性,揭示河川的径流的丰枯交替以及干枯或洪峰的规律,进而计算出全局性的主要周期,从而达到反应河川径流整体特性的目的.方法:运用极大熵谱法,经基于Burg算法的AIC准则来选择模型参数,分析河川径流的主要周期.结果:将极大熵谱分析方法应用于后河径流演化规律分析中,结果显示:后河具有5年的显著周期.结论:极大熵谱分析法分辨率高,也可为未来总结、预测年径流变化的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梅江流域尖山、水口、横山水文站19582000年实测径流量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梅江流域径流量的年内变化特征,采用Mann-Kendall(M-K)法、R/S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分析其年际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19582000年,梅江流域径流主要集中于59月,最大月径流量在6月,最小月径流量在1月,且越往下游9月份的径流峰值越明显;(2)梅江径流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从上游到下游径流增长趋势越来越明显,除了秋季外,春夏冬三季增长率从上游往下游不断下降;(3)流域径流在19721978年之间发生突变;(4)梅江流域年径流有4、9、18 a准周期,且主要表现为大尺度上的周期性,根据径流的主周期18 a推测,梅江流域整个时间序列上的年径流呈现多-少-多-少-多-少的循环交替特征,推测20002018年将一直处于少径流期,R/S分析法检测结果也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径流可能会减少.  相似文献   

14.
近60年玛纳斯河径流变化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纳斯河是该流域绿洲生存的命脉,流域上游山区形成的径流是供给中下游平原及绿洲区的重要水源。本文根据玛纳斯河流域上游肯斯瓦特水文站1955-2010年系列径流资料,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和小波分析方法对近60年玛河径流年内、年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玛纳斯河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6-8月,在季节分配上,夏季径流量最丰,其次是秋季,冬季径流最小;径流年际变化大,径流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及阶段性,丰枯时期显著,并存在32年、10年左右的主周期;近60年玛纳斯河径流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而且在1995年发生突变,即从1995年玛纳斯河开始趋于丰水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东江源水资源安全影响着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和香港繁荣稳定,径流是水资源安全评价的重要水文要素.该文收集东江源区干流寻乌水1980-2016年逐日水文气象数据、6期土地利用及土地耕作属性等数据,采用IHACRES水文模型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寻乌水径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模型基准期(1980-1992)和变化期(2009-2016)中,径流年际变化模拟效果评价指标R2、NS和PBIAS的值分别为0.99、0.99、0.37和0.8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老哈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分布在流域内的53个雨量站、10个径流站和4个气象站数据研究老哈河10个子流域近50年来关键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MK检验及Pettitt突变点检验,分析降水与径流的变化趋势和显著性水平,并计算其突变点。采用半分布式可变下渗能力(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VIC)模型对10个子流域基准期的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基于率定后的模型参数,对变化期自然径流进行重建,从而定量分割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该流域径流急剧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老哈河流域90%的径流下降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而仅有10%归因于气候变化;就人类活动而言,特别是中下游地区大面积的农业灌溉用水是整个老哈河流域地表径流急剧下降的根本原因。此外,研究还发现人类活动对径流下降的贡献率随流域干湿变化而不同,在枯水年人类活动影响所占比重较大,而在丰水年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不同屋面雨水径流中PAHs污染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京市典型沥青屋面、瓦屋面径流中PAHs含量进行了9场降雨事件的现场取样监测,对比分析了2种不同屋面径流中PAHs的EMC值及其各组分的浓度,并对其初期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沥青屋面径流PAHs污染较严重,其平均浓度为4 261.7 ng/L,而瓦屋面径流PAHs平均浓度仅为351.2 ng/L.沥青屋面、瓦屋面径流中PAHs均以4环组分为主,沥青屋面径流中3环组分占较大含量,而瓦屋面径流中5环和6环PAHs浓度仅次于4环PAHs.大多数降雨事件中总PAHs及各组分均存在较显著的初期效应;前期晴天数对PAHs在屋面的累积影响最大,瓦屋面径流PAHs含量受降雨强度影响较大,而沥青屋面径流PAHs含量受降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的径流资料, 对其进行特性分析和预测研究。用小波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径流数据小波系数的实部、模平方和方差等参数的计算分析, 得知通天河年径流时间序列存在27年和16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它们主导着通天河年径流长期变化特性。之后, 对太阳黑子活动与该流域径流特性进行小波互相关分析, 得知太阳活动和径流在8~15年的尺度上存在强相关, 在40年的尺度上存在弱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低影响开发系统(LID)对西南红层丘陵地区的雨洪调控效果,以中国遂宁市河东新区湿地公园示范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根据遂宁市河东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结合研究区下垫面特征,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2、5、10、20年一遇)降水情景下低影响开发(LID)措施的地表径流过程和下渗过程,以评估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减涝效果。结果表明:在低降雨重现期(2年一遇和5年一遇)情况下,LID措施对地表径流的控制率分别达到78%和45%,洪峰的推迟现象不明显,在高重现期(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情况下,地表径流控制率仅为2%和1%,洪峰的推迟时间分别为2、2.5 h,表明LID措施对城市雨洪控制有一定的效果,且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加,LID措施对城市雨洪的控制效果逐渐减弱。研究结果为中国西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及后期运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海绵措施在流域尺度的雨水径流减控效果,提出适用于海绵城市系统建设的最优组合模式。基于Infoworks ICM模型构建马草河综合流域洪涝模型,结合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定量评估调蓄池、下凹式绿地及透水铺装海绵组合模式的蓄滞效果。研究结果表明:(a)海绵组合措施对10年一遇以下低重现期降雨径流量、洪峰流量和峰现时间的削减延迟效果较好;当降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及以上时,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削减比例不同程度地降低,洪峰流量削减和峰现时间延迟效果明显降低。(b)实施海绵措施后流域年径流量平均削减39%,各管控地块全部满足控制标准,现行雨水设计规范标准有助于支撑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