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继良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
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及其变化与学科发展的动态性和参评规则紧密相关,需在理性评判的基础上读懂学科评估的本质。学科评估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在性质与目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也可以通过目标引领、管理互补和制度构建实现一定程度的结合与统一。学科评估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现实路径与根本出路还在于学科国际评估与认证制度。我国大学需要积极参与学科国际评估与认证,逐步形成和内化学科评估国际化理念,建立常态化学科国际评估机制,加强同区域内国际评估与认证机构的联系,推进国内学科国际评估体系建设,并注重学科国际评估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高慧芳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18,(2):91-95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下简称双一流),是继985211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也吹响了中国大学冲刺世界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我国高校科技期刊作为高校对外的学术窗口和科学研究平台,在这场改革和发展潮流中理应发挥培育和促进优势学科发展及培养高新尖科研人才的桥梁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文简要分析了学科的含义、学科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现代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呈现持续动态和交叉融合的特点.利用ESI文献评价分析工具和学科分析评价方法,详细分析了论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等评价指标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情报服务如何利用这些评价指标,在制定具有可竞争性... 相似文献
4.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1)
实施双一流计划不仅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水平的重大举措,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双一流计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对双一流的期盼热度空前高涨。为防止高烧不退,保证双一流计划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出于对这一战略的关心和关注,在为双一流计划欢呼雀跃、打气鼓劲的同时,有必要也给双一流计划泼泼冷水。既要警惕双一流建设的奥运思维、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浮躁情绪、双一流建设的马太效应和虹吸效应,同时又要防止加剧人才恶性竞争、高校内部发展结构失衡以及高校发展功利化、路径标准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流学科发展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相辅相成,“双一流”建设战略的提出,为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本研究以长沙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系统梳理了长沙师范学院图书馆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面向一流学科建设的信息资源保障措施,并对以后的努力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7.
2007年,江苏沛县财政总收入实现17.02亿元,比上年增收4.99亿元,增长41.5%,财政收入总量和增幅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稳居苏北五强和徐州市三强行列。其中重化工业和加工业,煤电、煤化工、铝、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税收实现13.89亿元,比重达81.6%,比上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五朵金花”扛起县财政收入大梁。 相似文献
8.
伴随国家对“双一流”战略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科服务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主动同一流学科建设相衔接的关键平台。该文以学科服务概念为背景,多维度、深层次挖掘影响我国高校图书馆内部学科服务革新发展的障碍,结合国内外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经验,剖析问题找出原因。通过对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将“双一流”建设战略融入其中,提出加强顶层设计、革新服务模式等一系列发展机制,立足学校发展现状,推动图书馆学科服务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10.
针对“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馆藏的转型优化建设,采用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东华大学图书馆为例,基于历年馆藏数据,从资源结构、核心资源保障和绩效评估的角度,对电子资源馆藏进行剖析,制定优化和调整策略,并提出一流学科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构建框架。实践结果表明,电子资源建设质量和学科文献保障率均得到提升,图书馆从文献资源层面为“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1.
在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转型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师范专业建设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坚持“学生中心”的办学理念,以师范类专业认证为抓手,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建设,以适应新时代对数学师范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双一流方案"提出已近5年,在"方案"的机遇与挑战之下,高校图书馆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通过对国内4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特色资源、特色服务等方面的调查与总结,提出国内高校图书馆应聚焦本校的优势学科,切实发展学科馆员,结合自身优势,打造特色资源,重视自建数据库等。 相似文献
13.
有一部电影叫《五朵金花》,而在月朗国际长城系统中,也有着“阿鹏哥”和“五朵金花”,那就是月朗国际长城系统共赢天下团队的领航者刘一伟先生和五位阿姐:文月华、郭艾丽、普燕、何瑞、孙翠芳。在月朗国际的西南市场上,“阿鹏哥”和“五朵金花”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快速崛起的奇迹。 相似文献
14.
张立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4):52-55
国家"双一流"战略的启动,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无限的发展空间。伴随公安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深刻剖析公安学学科建设内涵,利用大数据定位公安学学科建设的优势与短板,已成为公安学学科建设刻不容缓的任务。利用CSSCI数据库以及文献管理工具,多维度开展公安学学科建设横向纵向比较,可管窥公安学科研究成果分布,为公安学一级学科单独设立类目提供基础支撑数据。未来公安学科研究要充分考虑其学科交叉性,多渠道拓展各类基金项目,跟踪公安学科前沿,在注重论文数量的同时,提高公安学科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本文基于ESI和InCites,以河南大学为例,分析了河南大学进入ESI前1%的学科发展现状,并从多角度深入分析潜力学科现状。最后,为图书馆在今后学科评价工作中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文化持续推进的主要动力源,“双一流”图书馆的建设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性目标。该文主要对高校图书馆“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背景展开分析,进一步详细论述如何建设“双一流”图书馆,为高校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为构建“双一流”大学战略性目标的实现夯实基础。希望通过理论的研究,能给高校图书馆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张亚东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4-33
从自发创立到自觉建设,中共党史研究历经发展、挫折与复兴,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内党史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外党史研究蓬勃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讯猛发展引发了中共党史研究方法、手段与载体的不断创新,这为中共党史学科的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中共党史学科发展尚面临学科定位模糊、人才培养困难、研究成果学术水平不高、外部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等现实挑战。只有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完善培养体系,提升学术水平,才能真正把握新时期中共赏史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历史机遇,有效应对各种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8.
胡童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5):105-110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是带动并引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地方本科院校应以“双一流”高校的学科建设已有经验和典型成果为参考,同时结合自身发展特色和基础,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学科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而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是学者积聚、生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特色学科体系和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场域,是提升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有力手段。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面临着学科决策不科学、学科资源配置不合理、学科文化生态沉淀不够等巨大挑战,从系统优化理论的目的性、整体性及相关性三个基本属性,探索性地提出“双一流”建设契机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布局结构优化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人才与知识的发源地与原始创新的输出地,国家的创新离不开高校的创新,高校参与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制度安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学科人才优势和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新时代,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整体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流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夯实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基础、打造以基础研究为驱动的创新引擎、优化以双轮驱动为支撑的条件保障、营造以开放包容为理念的文化环境,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前沿学科布局是助力科技创新的基础保障,也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为优化前沿学科布局,世界各国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政策文本比较分析美、英、德三国前沿学科布局的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和政策工具,并进一步考察其共性基础和个性特征。结果发现:致力于通过前沿学科布局来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是美、英、德三国的共性基础,其中,围绕国家安全、人工智能的相关学科布局是战略重点。从差异看,美国在前沿学科布局上更加全面并强调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英国注重保持关键产业与核心技术的创新活力与领先优势,德国则着力维护其在欧洲以至全球的工业领先地位,而且各国在推进过程中选择了差异化的政策工具。基于国际比较,主要有4点启示:坚持规划先行、提升前沿学科布局的前瞻性;深化产教融合,提升科技创新与学科布局的契合度;注重重点突破,强化学科布局对于关键技术的支撑力;推动交叉融合,推动基于跨学科的知识生产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