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乳液粒子的性能对最低成膜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讨论了乳液粒子的粒度,形态以及单体的亲水性对乳液最低成膜温度的影响。乳液粒子粒度大,MFT高,反之则低。MFT随乳液体系的多分散性变化而变化。乳液粒子的形态影响MFT,粒子外壳为硬聚合物的,MFT高,反之则低,新水性单体倾向于留在乳液粒子的外壳层,因而MFT的取值依赖于亲水单体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粒子体系在同一能级的两个简并量子态上的分布为例,对统计热力学中最可几分布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图示方法,有助于对最可几分布特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用3种不同的加料方法和2种不同的加料顺序,制备了苯乙烯-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复合聚合物乳液。测定了聚合物乳胶粒子的大小和分布,观测了粒子的形态,测定了羧酸基团在乳胶粒子中的分布及乳液的碱增稠性,还测定了胶膜的溶胀性。探讨了在复合乳化剂下聚俣-  相似文献   

4.
采用以α-氰基丙烯酸乙酯(EtCNA)为基本反应单体,与水溶性酸单体共聚,合成了一系列的EtCNA-AA二元共聚物,EtCNA-A-MMA三元共聚物和EtCNA-AA-MMA-BA的四元共聚物,研究了合成工艺与产品性能之间的关系,得出适宜的工艺条件。采用自乳化成盐的方法,得到聚α-氰基丙烯酸乙酯毫微米球。对乳液粒子的形态、乳液粘度以及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元共聚物与二元、三元共聚物相比,乳液粒子粒径小,粒径分布均匀,并具有较适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5.
用3种不同的加料方法和2种不同的加料顺序,制备了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复合聚合物乳液.测定了聚合物乳胶粒子的大小和分布,观测了粒子的形态,测定了羧酸基团在乳胶粒子中的分布及乳液的碱增稠性,还测定了胶膜的溶胀性.探讨了在复合乳化剂下聚合方法-成核机理-粒子微观结构-乳胶性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近10年来核-壳乳液聚合理论的发展,其中包括聚合机理:聚合物沉积机理和种子粒子表面聚合机理;核-壳粒子的制备方法:间歇法、平衡溶胀法、半连续法、连续法;常见的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的几种形态结构以及影响形态结构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并介绍了核壳结构的表征方法包括对成膜能力的评价。最后介绍了核-壳乳液聚合在涂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梯度核壳乳液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步乳液聚合法合成具有核/中间层/壳梯度结构的纯丙乳液,并对影响聚合物粒子核壳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实验发现硬单体和软单体在选用多步乳液聚合技术时,可形成具有梯度的硬核软壳结构型乳液,降低了乳液的最低成膜温度;采用壳预乳化法添加乳化剂可使其在不同的反应阶段得到合理分配,有利于维持反应体系稳定,并避免在反应后期生成新粒子;当乳化剂用量为3%时,凝聚率仅有1%,所得乳液粒径在100nm左右且粒径分布均匀。同时,通过粒度仪和透射电镜(TEM)对粒子结构进行分析并验证了其梯度核壳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8.
微乳液及微乳液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微乳液及微乳液聚合物的结构特征 ,对国内外表征微乳液及其聚合物结构的方法进行了详细总结 .按结构分微乳液主要有各相同性的正相、反相及双连续微乳液 ,各相异性的上相、下相及中间相微乳液 ,各相异性的层状液晶等 .对微乳液的结构表征主要包括对微乳液内部分散相结构形态的表征以及对相转变点的界定 .通过微乳液聚合可得到纳米聚合物材料及孔状聚合物材料 ,对聚合物材料的结构研究主要包括高分子的链结构和聚集态结构的表征 ,对孔状材料还包括对孔径及孔径分布、孔的连续性的表征  相似文献   

9.
高伟 《甘肃科技》2011,27(8):43-46
以50%阳离子度的DMC-AM体系为考察对象,采用复合乳化剂体系、白油为分散相,在水溶性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的引发下,成功得到稳定性好、分子量640万~1000万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在考察不同类型白油对乳液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乳化剂用量、油水比、水相单体浓度、水相pH值、和乳化速度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和聚合速度的影响,并利用显微镜考察了以上单因素实验体系聚合前后微观形态的变化,初步分析了乳液形态变化的原因。最后在探索性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复合乳化剂司班吐温比、油水体积比、乳化剂量三个因素对乳液聚合物的表观黏度和聚合最高温度的影响大小,确定了最佳聚合配方。  相似文献   

10.
氟树脂/聚丙烯酸酯胶乳型互穿网络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原位聚合和互穿网络的方法,以氟树脂乳液作种子乳液,氟碳乳剂和碳氢乳化剂为复配乳化剂。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和氟树脂胶乳型互穿网络聚合物(LIPN),所合成的乳液稳定性良好。通过对聚合物的微观形态、动态机械力学性能和接触角的分析,表明用此方法乳液聚合,可以较好地改善两种树脂的相容性,聚合物的表面能有了较大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乳状液粒度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油水乳状液的粒径分布是乳状液的重要特性之一。本文利用MS 2000 Micro激光粒度仪研究各因素对乳状液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剂的加入使乳状液细微化,但活性剂的浓度对乳状液的粒径大小影响不是很大;矿化度的升高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增大。聚合物的加入使得乳状液的粒径变大,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乳状液的粒径增大,且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12.
以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通过无皂乳液聚合进行了聚丙烯酸丁酯(PBA)核体的合成,并以此为种子乳液,制备PBA/PMMA核/壳结构乳液;讨论了引发剂量及水油比对种子乳液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以及PBA/PMMA核壳比对复合乳液的粘度、粒径、粒径分布的影响。通过激光粒度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核/壳粒子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反相“核壳结构”乳胶粒子的合成及其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单体,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法,合成了PS/P(MMA BA)聚合物乳液。通过粒径分布、DSC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乳胶粒结构,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不同温度处理下的乳胶粒子结构及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聚合物乳液为反相核壳结构;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乳胶粒子的结构和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粒子的变形、融合并发生正反核壳的翻转。  相似文献   

14.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二元共聚乳液为种子,采用批量种子乳液共聚物,制备了P(St-MMA-AA)乳液,经过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物乳液粒径均一,形态较好。  相似文献   

15.
选用苯乙烯和丙烯酸丁酯为聚合单体,改变乳化剂和引发剂用量,制备粒径分布较窄的苯丙乳液.以此为种子胶乳,选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乙酯(EA)和甲基丙烯酸(MAA)为第2步聚合单体,分别采用批量法和半连续滴加法,制备出具有核壳结构且性能稳定的乳胶粒乳液.通过粒径分析和透射电镜,测试和比较分析两种乳胶粒粒径和形貌...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运营隧道结构修复材料面临受力变形、渗流侵蚀等因素而再次破坏的难题,采用PTB乳液对砂浆进行改性提供性能优异的修复材料.通过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PTB乳液对改性砂浆力学性能、柔韧性、粘结性能和抗渗性能的影响,并从孔隙结构和微观形貌对改性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TB乳液使得砂浆抗压强度下降,但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一次加料法和半连续滴加法制备了含氮聚硅氧烷(PHMS)/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酰胺(AM)复合聚合物乳液,探讨了乳液成核机理,考察了PHMS、AM用量、加料主试对乳液粒大小及其流变形的影响,发现该聚合机理以胶束成核为主,PHMS用量增加,乳液粘度,乳液粒子尺寸增大,AM用量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利用稳定性分析仪、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界面张力仪及流变仪研究驱油两亲聚合物及其分离组分的乳化规律及机制。结果表明:驱油两亲聚合物及其分离组分的分子结构相似,但疏水基团含量不同;大分子组分相比小分子组分界面活性较弱,形成乳化液的粒径较大,但其体系黏弹性更高,致使乳化液液滴迁移速率降低,稳定性增强;驱油两亲聚合物在不同组分的协同作用下,界面活性较高,形成乳化液的粒径最小,体系黏弹性适中且稳定,因此乳化液液滴的迁移速率最低,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表层羧酸化的核/壳型高分子复合乳液(CCSP)。采用索氏萃取器,测定了核层的凝胶含量。通过壳层羧酸含量的分析,确定了壳单体的加料方式,采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乳胶粒的粒径及分布.IR和DSC分析的结果表明,衣康酸(ITA)成功参与了壳层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