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佛教报恩观和佛教孝道观有着各自的伦理规范。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联系而言,佛教的报恩观与孝道观基于相同的佛理教义,佛教报恩观是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基础,是广义上的佛教孝道观。就区别而言,佛教报恩观围绕孝亲——敬众生——忠国——信佛法的人生理想而展开,孝道观围绕人子的社会角色而展开;佛教报恩观关系人生理想,孝道观关系社会伦理;佛教报恩观宣扬报恩得善报,孝道观多宣扬不孝遭恶报。  相似文献   

2.
“孝道”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伦理的重要内容。中国佛教历来倡导持戒与孝行的统一,正如宗密所言“经诠理智,律诠戒行。戒虽万行,以孝为宗。”说明了“孝道”是中国佛教戒律基本精神最集中的体现。中国佛教之“孝道”观念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道德资源,在现代社会仍有着旺盛的道德活力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孝经>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孝意味着对父母辛勤养育之恩的真诚感激和深切怀念,孝一方面具有生物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非常适合农业耕作、自给自足、聚族而居、家国同构、君父一体的中国社会现实.佛教以辞别君亲、出家修行为入道初步,解脱烦恼、涅槃寂静为终极归向,不可避免地受到儒道两家以"不孝"为口实的攻讦.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异质文化,积极地向儒家人物靠拢,认真解释佛教的理想、追求与儒家的孝道毫无违逆之处,并大力挖掘自家的孝道资源,逐渐积累起非常丰富的佛教孝道思想资料.北宋契嵩撰<孝论>一文,阐明了佛教的出家修行并不与儒家在家奉亲的孝道相矛盾,代表了土生土长的佛教僧众不愿意违背世俗伦常的心声,也标志着佛教在北宋时期已经立足中土,扎根民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又进行了新的拓展.其具体内涵包括对父母生时的奉养,对父母死后的丧祀,娶妻生子以延续香火三个方面.孟子的孝道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有糟粕,也有合理内核.他的孝道思想对<孝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合理内核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     
本期讨论的话题是孝道的理论审视。本期推荐的两篇文章,都是对孝道的一种理论审视。孝道在传统中国既是一种实践道德,又包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中华文化与传统道德受到重视,传统孝道也为社会各界特别是民间社会所重视。尽管如此,毕竟社会条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可能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行孝?行孝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中的孝道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它的来源和古代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人类进入了父权制社会后,出现了私有财产的分配和继承,进而产生了"孝"的现念.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孝道维护宗法社会和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也变为统治者实行封建专制的工具.目前,孝道仍然有着牢固的存在基础和价值,对现代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将人类的孝行为加以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第一人,孔子的孝道思想由"秉持尊敬、善事父母","尊重长辈,广敬博爱","尽忠尽职、报效国家","立业扬名、以显父母"等多重内涵构成.注重敬爱之心,这是孔子孝道观之精华所在.孔子孝道思想不仅仅是一种伦理价值观念,实际上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俗、心理素质乃至民族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孔子孝道思想经过创造性价值转换, 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仍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家的孝道观和原始佛教的孝道观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佛、儒孝道观的融合带来了很大阻碍。最终,佛教依靠它的圆融性,儒家也凭借它的包容性,使两种孝道观相互融合。这种矛盾和融合在目连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新编粤剧《目连救母》依旧沿袭了目连戏“孝”的主旨,但是这部戏较其他地方剧种对孝的表现力度更大。其中佛、儒孝道观的矛盾和融合的也体现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孝道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也是长期以来人们立身处世的重要依据。随着中国儒家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孝道思想也传播到越南。越南封建统治阶级以此作为维护统治的理论依据。孝道思想对越南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主要论述了孔子的孝道思想。通过阐发他的孝道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回顾其历史实践并分析其中消极层面的影响,在立足当代社会实际的基础上,表达出孔子孝道观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初形态的儒家从孝德的层次和境界、行孝的标准和原则以及孝德与仁德、孝与忠的关系角度入手,将"孝德"从个人、家庭领域扩展到社会和政治领域,从而使它成为一个丰富和完整的伦理概念。从孔子到董仲舒,"孝德"思想在理论层面上,由伦理向哲学转变;实践层面上,则由道德规范向意识形态转变。与此同时,它也遭到了不同方面的批评。对儒家孝德思想进行合理诠释和定位,不仅需要正确认识上述的两种转变,还需要从孝德自身的内在逻辑中来对其进行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孝德在近代衰落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从其起源看有两层最基本的含义:一是对生命的敬重;二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并且这种孝的特征是以“父义”为前提的,具有双向性。但在封建社会的演化过程中,“孝”逐渐走向了这两层含义的对立面,因此在近代受到批判,并逐步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3.
对韩国“孝”伦理思想进行了回溯性的历史探源,并以家族式企业为例对“孝”伦理思想在韩国社会中发挥出的巨大文化张力及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孝”伦理在韩国社会中产生的强大社会功能给我们的启示:要促使“孝”等传统伦理的回归,教育是基础,科学的扬弃是前提。  相似文献   

14.
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内涵直接被历代统治者纳入法律规范,用以维持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统治。传统孝文化的核心和现代法律精神相抵牾,而传统法律中体现的"孝"的价值取向,为孝文化与现代法律的交融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有益的路径探究。现代法律吸纳传统孝文化的精髓,这既体现了现代法律对传统孝文化的积极关涉,又推动了孝文化的新发展,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指涉。  相似文献   

15.
孝道伦理是我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范畴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传统孝道伦理的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奉养父母、敬重父母、养老侍疾和终老祭亲。传统孝道伦理既有其适应时代的方面,又有不适应时代的方面。孝道伦理的当代内涵,主要包括赡养父母的义务性和自律性、父母与子女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孝敬和孝顺父母、祭祀和谏诤的继承与发展等。在当代社会弘扬孝道伦理有助于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有助于当代社会养老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6.
孔子孝论是春秋末期父子矛盾与社会矛盾的反映,是对以前关于孝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孝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养亲、敬亲、礼亲、继道、慎终等方面,其实质为孝与国家政治紧密联系,是处理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规范性理论。孔子孝论具有灵活性、双向互动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孔子孝论的合理因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其不合理因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孝”是我们民族最富特质的文化,是构筑中国古典文学大厦的文化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文化母题,它在文学中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其中宗教力量的介入彰显出历史民众对孝德的呵护与和谐社会人伦精神的设想,但某些古典文本折射出的情孝矛盾则暴露出封建礼教对“孝”的畸形规范,反映出历史境遇中广大民众矛盾而真实的孝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汉王朝作为第一个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运用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手段,强化了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常的地位,从此以后,孝不仅成为支撑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支柱,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挥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使孝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积淀成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