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在思想、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对祖国文化的发展、历史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少数民族独特的创造,中华民族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光照寰宇,绚丽多姿。  相似文献   

2.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她)首创种植业,发明耒耜等农业生产工具,削木为弓,制作陶器,发明医药,奠定了原始纺织业基础,提出了地理观念,创立了原始天文历法学,首创煮盐法,建立集市,发明牛耕,凿井取水,发明原始乐器,为中华远古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4.
桂东北地区是广西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自秦朝统一岭南以来,这一地区就得到了不断的开发。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的开发更为全面,经济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一时期桂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为当地的开发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认为少数民族为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明是贯穿“三交”的一条主线,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三交”的社会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交”的重要内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三交”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三交”的最大公约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三交”的核心。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只有以中华文明引领才能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动力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少数民族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主要表现为:第一,进一步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全国抗日力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抗战;第二,牵制和消耗了日本侵略军的有生力量,彻底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我国的步骤和计划;第三,从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上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第四,修建了抗战国际交通线并维护了该线的畅通;第五,充分发挥自身对外交流的悠久历史传统,赢得了国际社会对我国抗战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对少数民族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表明,在这个历史阶段,不仅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而且已经出现了国家。因此,将夏代作为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亦即中华文明正式形成的时代,是比较适当的。  相似文献   

9.
正远自印度,近自中国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都在为几千年来中国玉文化的发展贡献素材、玉材和器型。泱泱中华,文明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罕有一种文明能够像中华民族一样绵延不断,流传至今。在她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凭借其开放、包容的特性,逐渐从文化中心向周边扩散。历经了春  相似文献   

10.
11.
少数民族汉语阅读题库为中央民族大学“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终结成果之一。阅读题库建设依据两大原则设计:入库题目主要用于水平测试,兼用于成绩测试;主要依据MHK二级、三级阅读考试题型设计。文章介绍了入库题目的性质标记厦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政府应充分利用政府行为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实现传统文化的法制化保护.应采取行政措施抢救,传承,开发,创新,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民族地区政府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权利主体的法定代表,应对他人的侵权行为行使救济权,维护民族传统文化权利主体利益.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教育师资队伍面临诸多危机,而民族院校在培养民族教育师资方面有许多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发挥民族院校师范教育的职能.通过灵活多样的途径实施师范教育,大力培养民族教育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巫师称谓繁杂,来源广泛,具有不同的等级与职司。巫师对规范社会,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有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也带来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解读和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和现状,指出推动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对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实现伟大的文化复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探索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运用系统方法论对少数民族传统意识进行多侧面的立体透视 ,可以看出 :民族传统意识有其长处 ,也有其短处 ;同一种民族意识往往具有进步与落后、美与丑的二重性 ;民族传统意识是发展变化的 ,有顺向发展 ,也有逆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古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一直演绎着“闺怨”的情绪。“五·四”反封建浪潮 ,使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开始在社会变革、改造中表现女性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建国后十七年时期 ,而女性意识的蒙昧与觉醒正是造成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多年狭隘创作模式和第一次大的转型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民族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民族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并提出了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生育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显性形式和载体,更是由一个民族的多元文化“因子”所构建、组合而成的附着“密码”。通过透析、审视该民族文化的生育习俗这一外显性文化征象,可解读、挖掘其所隐含着的诸多内在文化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