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认知增强技术的发展中,一种常见的批评指出,由于该类技术需要借助一些外部干预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会造成认知者的主体性消减。为应对这一批评,一些学者诉诸于延展心灵论题对认知增强进行辩护,因为该论题将主张,用于增强我们认知能力的人造物同样是心灵的组成部分,所以心灵实际上是得到了放大。然而这种版本的认知增强是不成功的,因为它仍然面对着来自认知现象性问题的质疑。与之不同的是,我们提出,一种可行版本的认知增强需要在延展自我论题下得到解释,而该论题是以对现象性自我的描述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的兴起,激发了哲学家将人工智能与人类心智进行全方位的比较,但是鲜有学者思考过,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是否能够"认识它自己"。诊断这项阙漏的根源,为此提供正当性理由便是必要的。基于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和技术前景,表明人工智能原则上可以拥有关于自身信念、欲望和意图之类的命题态度的自我知识。从既有的关于人类自我知识的主流理论中,筛选出一个与人工智能相匹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类似于卡鲁瑟斯的阐释性感觉理论,它也体现了卡萨姆所说的"实质性自我知识"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技术民主化思想是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核心。他批判传统技术理论对技术采取或者接受或者放弃的态度,认为技术是处于不同可能性之间的发展过程。他指出可通过技术争论、创新对话和参与设计、创造性的再利用等途径实现技术的民主化。技术民主化的阻力来自于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现代技术本身。技术民主化思想为更好地理解技术的本性,把对技术的哲学分析建立在技术的经验研究基础之上,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12,(17):46-46
蓄意自我伤害包括那些以追求结束生命为目的的严重自我伤害行为,如自杀未遂、自杀死亡等都应当看成是一种"心理病",需要求得医学的帮助。自我伤害也是一种"心理病"人们一般对蓄意自我伤害包括自杀行为等,会从现象表面分析,如当事人承受了压力、受到了挫折、经历了负性生活或生存事件的影响,或者认为有自我伤害、自杀的人是"小心眼、想  相似文献   

5.
小芳 《科学大观园》2012,(22):78-78
《领导力密码》并没有创造领导力的新定义,而是设计了一张领导力地图。循着这张地图,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领导者所共有的物质,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对于自我的认知和理解。做领导者并不容易,首先,他必须是为所有困难负责任的人;其次,他要有某一方面的卓越技能。这意味着,领导者要有学习和求知的渴望,并且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也许是工程,或者是市场营销。你可以选择走技术路线,并且保持很强的  相似文献   

6.
技术化生存状态中的自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功能的双重性可以体现在对社会成员自我认同的影响上,技术化生存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创造了新的条件,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主要体现在生活世界中知识体系的重构动摇了本体安全的基础,增加了个体的焦虑感和不稳定感;技术理性对社会系统的主导干扰了人们对生活的正确体验,销蚀了生活的本质意义。揭示和分析技术化生存给人们的自我认同所造成的这些困境,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完成这个过程,以便减轻社会现代化进程对个体所造成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在《人性论》的附录中,休谟称自己在《人性论》第一卷中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很有缺点",他的"全部希望都消逝了。"休谟发现的是怎样一个严重的问题?Yumiko Inukai和Galen Strawson新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新的回答,但他们都没有抓住真正困扰休谟的问题。休谟人格同一性理论中的真正问题在于:休谟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必须依靠一个与一束特殊知觉不同的自我观念,而受制于休谟自己坚持的经验主义原则,他并不能提供这样一个自我观念。  相似文献   

8.
由迈克·胡摩尔所提出的现象保守主义,是当代知识论中最新的关于基础信念的确证理论之一,并迅速影响到了关于道德直觉和宗教信念的认知研究当中。现象保守主义认为,如果某种情况对主体S看起来是P,那么在缺乏击败者的情况下,S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有理由地(确证地)相信P;并且如果反对现象保守主义,将会陷入一种自我击败的境地。胡摩尔关于"反现象保守主义是自我击败的"的论证如果能够成立,将对诸多知识论学说提出严重挑战,因此引起了众多的反响。本文将集中于这一论证过程以及对它的分析,并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传统技术政策中的“供给偏向”容易造成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并陷入技术控制困境,社会建构论对嵌入于技术(创新)中社会过程的分析则内在展现了技术政策的新视野。社会建构论的技术政策观采取了积极管理技术的态度,强调技术的社会整合,其在实践中体现为建构性技术评估的战略与工具,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一技术政策观中蕴含了技术民主化的思想,并提供了技术民主化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高亮 《科学大观园》2012,(18):76-77
(1)自我超越一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娴熟。自我超越首先是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的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其次是在不断学习中,客观地观察现实,了解目前的真实情况。真正整体对于学习的愿望与能力,植基于个别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和能力。(2)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新世界。"心智模式"即存在于人们大脑的许多设想、信念或图像、印象。这种"心智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心智模式"是根  相似文献   

11.
智能机器人随着功能的强大对道德约束的需求更为强烈。自我意识是道德自律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智能机器人自我意识的突破将使其道德自律成为可能。心理学中的镜像自我识别实验是验证自我意识的可靠方法,类脑智能研究建立了受大脑启发的机器人身体自我模型,使类脑智能机器人成功挑战了镜像自我识别实验。然而类脑智能机器人的自我意识只是前反思自我意识,并不具有反思能力;仅处于认知的生理和心理层级,尚未达到高阶的文化层级。因此,类脑智能不能实现道德自律,而只能选择伦理设计的关系模式,即在人机融合中采取诉诸他人认同的路径来实现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1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98-103
在当今的众多自我理论中,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巴尔斯提出的语境论自我理论,是最具原创性的自我理论。按照这一理论,意识与自我具有内在统一性,自我就是任何意识获得其解释的深层语境;但这种语境并不是虚拟的建构,而是有其脑中的实在基础,所以,自我并不是虚构的,而是实在的。巴尔斯的这种语境论自我理论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对自我的本质作出了合理的回答,但在自我的建立机制、自我的社会属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宽泛意义上的自我知识指向以第一人称为视角,对自身心智状态的认识归赋。在较为传统的立场中,亲知论与内感觉论等均主张这样的知识类型具有特殊的认识地位,是一种独特的认识成就,而维特根斯坦等人则因为这一方法的私有性而对此予以否认。从基础出发对跨人称的自我知识分析表明,第一人称视角中的跨人称知识未必就是推论性的。一个可以接受的立场或许是,相较于其他人称知识,自我知识作为一种认识成就,其特殊性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美国技术哲学家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民主化"理论,提出这一理论存在三个主要缺陷:一是对技术理性的改造过于夸大了技术的社会属性,忽视了技术发育的自主性,对技术的社会因素的分析表现出空泛化;二是对参与者利益的分析过于抽象,未看到利益问题的复杂性与国家控制性;三是技术代议刺理论存在相冲突之处,表现出外行的大众和技术专家在使技术民主化的动机上表现出不对称性,一个是关注各自的利益,另一个则是对社会和大众的责任伦理.提出这一理论总体上缺乏应有的理论高度,从而起不到预期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呈现出信息社会的雏形,信息成为影响世界建构的一种新型力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在特定技术基础上的信息,生产出一个自我指涉的意义系统,控制了作为社会交往基础的符号体系和形式结构,形成社会交往障碍,造成了交往中社会意义的缺失。这种借助技术手段的社会交往使得社会沦为词语装配的机器,而人成为世界中被技术和信息操纵的客体与“他者”。  相似文献   

16.
克隆人之我是谁的问题,关系到自我同一性问题。研究表明,仅深层的纯粹自我才有严格的自我同一性;并且,只在众我同一的理论中,我之克隆才是我。克隆人技术配合记忆移植后才有延长人生寿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全是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保持自我独立性、完整性和自主性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实现,是人类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姿态.在实现自然安全后,安全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信任,以及人与制度、技术之间的单向信任关系.从自然安全、熟人安全、制度安全到技术安全,技术在建构人类个体安全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蕴含安全属性的人工物,...  相似文献   

18.
还记得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2》里那个打不死的液态机器人吗?它那可以自动愈合的铠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一举夺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特效大奖。如今,美军正准备实现这种科幻作品中的超级技术,打造出可自我修复的战车。  相似文献   

19.
推进政治参与、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党中央关于建立和谐社会和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集中阐释了网络技术对政治参与的动力作用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分析运用网络技术这一工具推进政治参与、以人为本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构建"网络技术-政治参与、以人为本"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20.
凯文·凯利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教父",同时也是技术哲学家,他通过其技术三部曲系统阐述了其乐观主义技术自主论思想。他认为,技术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六大元素之后的第七元素,是人和自然共同构建的人生环境。凯文·凯利对技术的自主性进行了详细的状态描述,对技术自主性的机理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人与技术共同进退的协同之道。凯文·凯利认为,技术元素能够自我决定、自我发展,表现出其自主特性,并且通过具身性、自组织性、同步性和进步性来实现。虽然技术具有自主性,但他认为人可以通过对多样性技术的选择来实现人与技术的共同进退、协同发展,因此人类仍然具有自由和主动。他是一位继承了传统技术自主论遗产,又有时代创新的后技术自主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