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还原论的论证和核心信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于还原论的讨论充满了混乱和歧义,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还原论背后的核心信念,而纠缠于表层的理解.研究当代对还原论的因果闭合论证、解释的排他性论证、神秘关联论证等不同论证形式,深刻揭示还原论的核心信念,有助于恰当评价还原论以及审视解释的本质、知识的标准和当代科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论和解释方式的讨论,可以大体上划分为自主论和还原论(或称之为"分支论"),两种观点在对"突现"的理解、解释方式的看法是相互对立的;而对于"突现"问题和解释方式的讨论,最终可以归结到对进化现象的解释.对进化过程给予公理化解释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计算描述是还原论的观点,但是,这种计算解释遭受到即使不是无限也是巨大的复杂性的困境.强大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和计算机仿真实验成为解决计算困境的突破口,以康韦(J.Conway)证明了细胞自动机与图灵机完全等价为契机,导致了对生命过程的计算主义理解的兴起并产生了计算主义生命本质观.计算主义生命本质观带有还原论的色彩,但是,并非完全地支持还原论,实际上弱化了还原论,因为主张从部分到整体的突现过程的可计算性与可预言性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弗雷格-计奇难题关涉如何合理解析复合型道德断言的语义以及如何论证道德假言推理的有效性。传统道德表达论通常主张道德断言仅表达言者态度而不表达命题,而这种一元论立场证明无以破解这一难题。相反,道德混合表达论试图构建一种二元论框架,兼容道德断言既可表达非认知态度又可表达表征性信念的双重特性,为该难题的消解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混合表达论者一方面将道德术语类比作轻蔑语,以确保同一道德谓词在简单或复合断言中均表达相同的道德态度,另一方面通过阐明道德假言推理的深层逻辑结构,论证假言推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如何解释现象意识是意识的难问题。高阶信念理论试图为现象意识提供还原性的说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罗森赛尔的实在主义高阶信念理论和卡拉特斯的倾向主义理论。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两种理论对现象意识的说明,指出其困难,最后提供了原创性的改进版本。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考虑是否要相信某种陈述的时候,总是想要找出关于这种陈述的事实证据.哲学家把这种特征称为信念的“透明度”特征.要解决证据论者和实用主义者在信念伦理学中的矛盾,就应当诉诸于对透明度的正确解释.因为这种透明度特征反映了信念的概念性事实:当且仅当P的时候,关于P的信念为真.这种规范性的真理使得只有证据才能成为信念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信念非意志主义论题主张信念状态不受认知主体的意志力的控制或影响。此论题成立与否对于信念伦理学的合法性和知识论辩护问题等当代哲学中的规范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关于此论题的主要争论典型地围绕信念赌博论证和信念意图论证两大思路展开。分析表明,这些争论的症结在于信念是否(或在何种意义上)算得上是一种行动。通过引入对信念度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到,信念至少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行动,从而以意志-行动模式来理解意志-信念关系可能并不恰当。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知识论的一个特点乃是"信念优先",主张以信念为核心去说明知识;蒂莫西·威廉姆森颠覆了这种看法,创造性地提出"知识优先"的观点,认为应以知识为核心去说明信念。首先,在威廉姆森看来,知道是最一般的事实性心理状态,批判了心理透明性的观点,说明信念并不比知识更基本。其次,通过比较信念、真信念和知识,得出真信念不是心理状态,进而表明信念无法说明知识。再次,通过对传统知识定义的分析指出,就算信念可以说明知识也必将陷入循环论证。不过,威廉姆森的这一系列主张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近代哲学以降的“笛卡尔-洛克”传统使人们相信我们享有信念自由,直到当代信念非意志主义挑战的来临.概念不可能性论证与心理不可能性论证都反驳了信念自由是受信念意志控制的.虽然信念意志论的强弱两种进路总体上都是不成功的,但是它们启示了我们从行动与信念的关系上去找寻信念自由的辩护方案.行动自由的消极论强调从行动欲望强度的角度来...  相似文献   

9.
任何信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行为。信念不合理,行为出问题,因而信念是众多学科领域的核心议题。人们的常识似乎是先有观念,然后有意志对观念的肯定,从而形成信念,这种看法得到了笛卡尔的强力支持。笛卡尔式的信念模式预设了四个论题:理智与意志可相互分离;先有观念表征,然后有意愿态度,从而形成信念;意志可以自由地对观念进行评判;相信与不信是同一心灵机制运作的结果,它同等地对待命题之肯定与否定。此模式的坚定反对者是斯宾诺莎,他确立了三个相反的论题:意志与理智同一;任何观念都蕴含着意志的肯定;相信是原初的,不信是后起的,搁悬或不信都是对相信的撤销。究竟哪种信念模式更有可能为真呢?答案是斯宾诺莎式的信念模式。  相似文献   

10.
"直接实在论"是一种由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波洛克对辩护进行了自然主义的解释之后提出的辩护理论。按照这种理论,知觉印象本身直接就可以作为我们的信念的理由,为我们的信念提供辩护,无需先将知觉印象变成知觉信念,然后才能为我们的其他信念提供辩护。然而,"辩护"这个概念在知识论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作为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它是使真信念成为知识的东西;二、作为一种"程序辩护",它是决定着我们是否应当持有一个信念的东西。而感觉印象能否成为我们辩护信念的理由,完全取决于在何种意义上理解"辩护"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11.
知识与默认     
我们将为德性知识论引入一种独特的默认假设(default assumptions)概念,后者一般地构成了胜任力。一个默认假设就是一个特定背景条件获得的假设,即(a)是一种相应的SSS胜任力处于适当位置所必需的,但是(b)允许不安全地处于适当位置,而且不为行动者所知。因此,行动者可能要冒一个背景条件失败的风险,以及紧接着而来的胜任力的丧失,而且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冒了这种风险。一种实用论入侵解释了我们为什么在日常语境中能够诉诸默认假设。所以,我们的德性知识论包含默认假设之后,我们能够对哲学怀疑论进行一种全新的处理,从而为摩尔和笛卡尔施以援手。  相似文献   

12.
做出一个推定意味着将被推定的东西暂时接受为真,直到它被证明为假。因此,推定允许我们在缺乏充分认知保障的情况下进行试探性的认知实践。然而,推定的认识论基础并不牢靠,在包含推定的推理中,我们得到的既非传统意义的知识,也非确然的事实,究竟是什么为推定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我们又如何做出一个合理有效的推定?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成功的解释既要符合推定的三个基本特征,同时又要能够阐明其认识论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流行几种解释理论并不成功。雷谢尔关于推定的论述揭示出一种实用主义解释的可能,本文将表明实用主义解释更具合理性,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通过似真性概念建立推定的基本原则,通过融贯论建立似真性的认识论辩护,通过实用主义的效验原则建立其使用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符合论的观点看逻辑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真理符合论的观点看,逻辑真理与一般的事实真理有本质的不同.我们认为,逻辑真理不应看作是真理,而只是一类逻辑有效式,它们与逻辑推理的普遍有效式是一致的.逻辑学的任务就是探寻逻辑真理.  相似文献   

14.
科学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儒家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看来,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和儒家科学观有着一致性,但实质上这种一致性背后所隐藏的是两种科学观的理论差异。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两类科学观在生态论、认识论和创造观等方面具有的通约性是有限的,不可通约性是明显的。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和儒家科学观差异性的明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pragmatism has something to gain from returning once more to the question of truth, and acknowledging the truth of the existence of Being and its elements. The practical relevance of this insight is shown by my proposition for a practical hermeneutic social scientific method which logically follows from the truth of Being. The method is compatible with the inevitability of subjective judgments in any kin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s well as with many pragmatist insights. It is my hope that pragmatists will be willing to follow their own adagium and conceive of this confrontation with difference as an opportunity to re-assess their views.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to the belief system based on a computational framework in three levels: first, the logic level with the definition of binary local rules, second, the arithmetic level with the definition of recursive functions and finally the behavioural level with the definition of a recursive construction pattern. Social communication is achieved when different beliefs are expressed, modified, propagated and shared through social nets. This approach is useful to mimic the belief system because the defined functions provide different ways to process the same incoming information as well as a means to propagate it. Our model also provides a means to cross different beliefs so, any incoming information can be processed many times by the same or different functions as it occurs is social nets.  相似文献   

17.
与一般的语词和语句不同,索引词有特殊的内涵和外延,含有索引词之句子的真假与特定的语境相关;在一门语言中,索引词既不能被完全取代、也不能被全部消除。从逻辑哲学的角度研究索引词,不仅可以丰富传统的意义理论和指称理论,拓宽语言逻辑的研究范围,而且有助于解决语用悖论。  相似文献   

18.
In the Reality we know, we cannot say if something is infinite whether we are doing Physics, Biology, Sociology or Economics. This means we have to be careful using this concept. Infinite structures do not exist in the physical world as far as we know. So what do mathematicians mean when they assert the existence of ω (the mathematical symbol for the set of all integers)? There is no universally accepted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but the most common belief is that mathematics touches on another worldly absolute truth. Many mathematicians believe that mathematics involves a special perception of an idealized world of absolute truth. This comes in part from the recognition that our knowledge of the physical world is imperfect and falls short of what we can apprehend with mathematical think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an epistemological rather than an historical vision of the mathematical concept of infinity that examines the dialectic between the actual and potential infinity.  相似文献   

19.
科学革命的重要特征是信仰上的改变。信仰改变跟“经验“与“体验”的比较密切相关。关注信仰改变,对科学革命、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坚定性与转换性相结合、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是具有科学价值的信仰改变的重要朝向。  相似文献   

20.
奥斯汀言语行为论的当代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语言哲学的研究沿两条路径发展,一是语义学路径;一是语用学路径。在前一路径研究的哲学家们大多把兴趣集中在那类或真或假的陈述上,从而忽视了那类不必要么为真要么为假的语句——祈使句、感叹句和表达愿望的语句等。奥斯汀却在这类词句的研究中作出了新发现,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本文在阐释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这一理论的当代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