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社会构建基于权威和个体信任,现代社会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确立系统信任,尤其是专家系统信任的过程,信任品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风险使人类步入了"后信任社会"。后信任社会对专家角色、互动机制、政策框架进行了重构,风险研究呈现出新动向,表现在:由专家诠释风险转向风险感知构建的公众参与;由单向风险沟通机制转向风险沟通的多元互动机制;由外在的风险管理转向内生的风险治理模式。运用社会学的分析工具和学术话语对风险展开多维度研究,反思"后信任社会"的风险机制,构建转型期的社会信任体系有助于增强风险感知、促进风险沟通和风险治理政策制定,对破解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信任被认为是调节产学研合作关系的有利因素,这种观点明显低估了信任的重要程度。作为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信任不仅仅是科学家和企业在风险状态下形成合作关系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信任的概念内涵和作用进行仔细地辨析能够为政府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有益的启示。在识别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风险来源的基础上,将产学研信任划分为能力信任、品行信任和善意信任三个维度,揭示了信任克服合作风险以及改善创新绩效的逻辑机理。  相似文献   

3.
自2019年岁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共战疫情、共克时艰。为深入了解疫情期间公众的专家信任和社会道德态度的变化,在疫情最为胶着的2020年2月中旬,课题组进行了为期5天、样本总量为10896的在线调查。调查分析表明:(1)公众对医药卫生方面的专家信任显著提升,引发了专家“人格信任”复兴,“系统信任”增强;(2)对一般意义上的专家群体的信任度无明显变化,专家信任的“豪猪困境”依然存在并持续有效,公众继续陷在虽不信任专家、但又不得不信任的“专家塔西佗陷阱”中;(3)科学事实“政治化”与新媒体的“特殊催化”,使得专家信任复杂化;(4)锤炼专业技能,强化职业伦理教育依然是专家群体走出信任危机的首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对于公众自身、科学及整个社会都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而这种信任应当保持在一定的合理的范围之内,信任缺失或盲目信任都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应该是一种理性的信任。  相似文献   

5.
专家是"社会良心",专家信任是社会信任的最后一道屏障。为考察我国专家信任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探索重建策略,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发现:在"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公众已经认识到科学的可错性、条件依赖性和局限性;在科技信息传播方面,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与公众对科技信息和专家的信任程度相关。公众并不信任专家,但陷入了不信任却又不得不信任的"豪猪困境",专家则面临着"无论说什么、无论怎么说,公众都不信"的"专家塔西佗陷阱"。"人格信任"走向"系统信任"的时代背景规定了这一"豪猪困境"和"专家塔西佗陷阱"的基本特征;二者相互作用,其溢出效应将导致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消除"利益关联"是专家获取信任的关键因素,强化专家与公众之间常规的直接互动、提高传媒准门槛、规范新媒体报道等,有助于建构一个开放、透明、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有助于"豪猪困境"、"专家塔西佗陷阱"的突破和专家信任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公众对专家的信任直接影响公众对风险治理的评价和风险决策。在气候变化的治理中,公众越来越不信任专家和决策者,信任度的降低或缺失严重阻碍了政府制定决策和执行相关措施。为了探索公众信任在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作用、提高公众对专家的信任,运用信任、信心与合作(TCC)模型理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2082人进行了公众信任度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专家的信任度越高,公众对风险治理的评价和支持度越高;公众对风险治理的评价越高,公众对风险治理的支持度越高。  相似文献   

7.
当前,科学主义是主流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到专家决策的背景认知观。同时,现代科技的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和伦理风险及其背后的知识博弈、利益博弈和道德博弈等也要求我们必须反思现代专家系统的各种困境及其出路。一般说来,当前专家系统主要面临专家界定的模糊性、专业权威的挑战性、专家决策的风险性三大困境,并遭遇到利益、良知、责任、认同等多种价值排序和伦理拷问。因此,从伦理学的角度对专家困境进行解读,引入道德过滤器对于专家界定的考量、道德想象力对于专家权威的分析、道德运气对专家决策的责任甄别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诠释专家系统的现代境遇,从而实现专家困境在政府、市场、公共领域之间的结构平衡和道德超越。  相似文献   

8.
信任是脆弱的委托人面对风险,与受托人达成共同期望的过程。值得信任意味着人工智能需要有能力被信任。但现有人工智能信任说明皆存在困难:由于目前的人工智能仅是一个工具,外表伦理的信任路径面临责任逃脱;理性、情感与规范信任路径无法承担人工智能作为受托人的期望;责任网络化路径试图通过集体责任逃避人工智能信任问题。人工智能信任有待从非工具性、非依赖性的理性社会规范意义上,满足意向、能力、善意、心理积极、预期期望接受、脆弱性风险等需要,从信任语境的规范理解以及信任过程的无监督出发,寻求信任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专家陷入了一种悖论式的处境:一方面,人们迫切地需要专家;另一方面,人们又不信任专家。专家悖论的出现既是风险社会出现的结果,也是知识观念变革的产物。自我决定和民主制度才是克服专家悖论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0.
知识民主化的思想与实践形成于20世纪末,回应了20世纪中叶以来大科学发展中社会因素的彰显以及科学知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从而深刻影响了公共决策。知识民主化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要求公众参与知识生产,利用公众掌握的地方性知识和公众的价值判断,优化公共决策;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知识的预设性偏见和不确定性的风险规避上,通过采取一定的知识民主化程序,对专家知识与公众知识和公众的价值判断进行有效调和,以服务于风险社会下日益复杂的公共决策需要。  相似文献   

11.
论作为自然与社会的中介与桥梁的科学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一方面作为由自然向社会生成过程的中介和桥梁,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对自然的超越、改造和协调过程之中介和桥梁.把科学技术放在由自然到社会的生成过程,以及放在社会对自然的超越、改造和协调的过程中考察,有助于揭示科学的两重性和技术的两重性,揭示科学作为要素和技术作为系统的关系,从而对科学和技术的本质以及二者的关系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公众理解科学是20世纪中期西方兴起的现代科普形式。但认真分析这种科普类型,不难发现其基本理论已先期存在于英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J.D.贝尔蚋的著作里。本文分析贝尔纳在传统科普讲解科学向现代科普理解科学嬗变中的历史作用,指出他的科普思想有着明确的公众理解科学取向,他不愧是现代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的理论奠基人。  相似文献   

13.
解读"风险社会"理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风险社会”理论指出: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由以财富分配为主题的阶级社会向以风险分配为主题的风险社会转化,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社会结构和政治上的变迁,包括个体化进程、对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的反思等等。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的社会发展有相当的政策价值。  相似文献   

14.
涉及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转基因作物推广争议,是政府、科学共同体、媒体与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多元叙事的结果。政府对科普工作的主导不力、科学共同体单向叙事的失效、媒体对信息层级化的编码与操控以及社会内部社群分化的加剧,合力促成了这场社会性的科学争议。在现代性的心理焦虑下,公众对以转基因育种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风险的恐惧与拒斥,在激进的心理对抗、文化对抗和社会对抗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反转"氛围。整个社会迫切需要一场科学精神的启蒙,在理性中审视和适应常态化的不确定性风险。  相似文献   

15.
在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其思想资源之一,而且充当了某种理论参照系的作用;同时,默顿科学社会学强调科学的自主存在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依赖经济需要和物质生产的观点,既是一种"反调",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默顿科学社会学关于科学制度的研究是开创性的.这种研究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看到的关于科学社会本性的许多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6.
Some prominent scientists and philosophers have stated openly that moral and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should influence whether we accept or promulgate scientific theories. This widespread view h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erception, of intelligence research. Theories related to group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are often rejected a priori on explicitly moral grounds. Thus the idea, frequently expressed by commentators on science, that science is “self-correcting”—that hypotheses are simply abandoned when they are undermined by empirical evidence—may not be correct in all contexts. In this paper, documentation spanning from the early 1970s to the present is collected, which reveals the influence of scientists’ moral and political commitments on the study of intelligence. It is suggested that misrepresenting findings in science to achieve desirable social goals will ultimately harm both science and society.  相似文献   

17.
公益性科技名词数据是一种重要的科技数据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应当被全社会平等共享。通过分析公益性科技名词数据的性质和特点,探讨公益性科技名词数据共享的原则和方法,希望以此建立科技名词数据共享的体制机制,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提高科技与社会研究的水平,有两个问题需要予以特别注意;(1)分析框架的多元化。分析框架规定着科技与社会研究的范围,制约着研究者的视野,进而影响到研究的质量。长期以来,我们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单一,而且,该框架也固有许多缺陷。应当尝试各种可能的框架,在比较和综合的过程中,选择和建立新的更佳分析框架。(2)加强科技社会史的研究。对于科技与社会研究。科技社会史具有激发直觉和灵感、提供历史的检验等作用;此外,科技与社会研究和科技社会史研究以科技社会嫡史学为中介,存在一种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加强科技社会史的研究,是提高科技与社会研究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In many areas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was a starting point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science. It was a period in which the mania for collecting led to the first attempts in systemat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This penchant for collecting was not limited to natural history specimens or curiosities. Due in pa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instruments, which became more widely available, scholars were confronted with the informative value of numbers. On the one hand, sequences of measurements appeared to be the key to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yet on the other hand the mathematical apparatus to deal with these data was still largely lacking. As a result of this the first meteorological networks organize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ll became bogged down in the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that was collected but could not be processed properly. This development is illustrated in a case study of an early Dutch meteorological society, the Natuur-en Geneeskundige Correspondentie Soci?teit (1779-1802). What were the factors that triggered this interest in the weather in the Netherlands? What were the goals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contributors? What were their methodological strategies? Which instruments were used to measure which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How was the stream of numbers generated by these measurements organized, collected and interpreted? An analysis of this process reveals that limits on the advancement of meteorology were not only imposed by eighteenth-century Dutch Republic and the lack of a proper theoretical insight were also crucial factors that eventually frustrated the breakthrough of meteorology as an academic science in the Netherlands. This breakthrough was only achiev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