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气相色谱(GC)-质谱(MS)-计算机分析技术对红千层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红千层中提取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离鉴定,采用GC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其相对含量。挥发油平均得油率为0.2%;分离出60多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40多种成分,其中1,8-桉叶素占53.46%、松油醇-4占2.66%、α-蒎烯占12.07%、α-松油醇占12.72%、γ-松油烯占1.39%、香叶醇占1.18%等;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0%以上。结果表明:红千层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蒎烯、桉叶素、松油醇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引种互叶白千层茶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从澳大利亚引种的广西玉林市互叶白千层茶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测试了该种茶树油的理化常数,并将结果与ISO国际标准进行了比较;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种,对该种茶树油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用混合药剂法测得了该种茶树油对供试菌种的最小抑菌浓度;最后考察了培养基pH值、食盐...  相似文献   

3.
松油醇生产中副产物化学组成分析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了一步法松油醇生产中副产物的化学组成,共鉴定出22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苧烯、异松油烯、α-蒎烯和1,8-桉叶素等。研究了松油醇生产中副产物在SO42-/TiO2-ZrO2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作用下的反应规律,分析了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催化剂放置时间对异构产物的影响和催化剂重复使用情况。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松油醇副产物的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活性。通过GC-MS分析,其主产物为对伞花烃,副产物主要是异松油烯和α-松油烯。适宜的催化剂制备条件是:M(钛)∶M(锆)=3∶1,650℃焙烧温度。在此制备条件下松油醇生产中副产物反应的适宜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6 h、反应温度130℃、催化剂用量3%。所得产物中对伞花烃含量为60.60%。  相似文献   

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侧蒿全草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鉴定其中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对挥发油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进行测试.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测定侧蒿挥发油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其对5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侧蒿挥发油共鉴定出37种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76.93%,其中主要成分为石竹烯及其氧化物、桉树脑、樟脑、龙脑、萜品烯-4-醇、大根香叶烯D等.侧蒿挥发油对DPPH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清除效果弱于维生素C(Vc);侧蒿挥发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5 mg/mL、8.0 mg/mL、2.0 mg/mL.  相似文献   

5.
为了验证红花羊蹄甲种子提取物是否有抑菌活性,通过超声波破碎提取红花羊蹄甲种子的活性物质,再由超滤离心管分离其中的蛋白。平板抑菌圈试验结果表明,该活性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番茄青枯菌、柑橘溃疡病菌和烟草野火细菌6种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抑菌物质不是蛋白质组分。  相似文献   

6.
研究黔产金银花醇提物和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黔产金银花醇提物和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50mg/mL、250mg/mL,水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62.5mg/mL、125mg/mL。  相似文献   

7.
采用滤纸片法,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对香蕉果皮黄酮粗提物、纯化物、不同极性的黄酮以及香蕉果皮黄酮-丙酸复配剂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蕉果皮黄酮纯度越高,极性越大,抑菌活性越强,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明显大于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香蕉果皮黄酮纯化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3.00 mg·m L-1和3.25 mg·m L-1,其与丙酸复配能显著增加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2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瑶药枸骨叶不同溶剂组分体外抑菌活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瑶药枸骨叶5种不同溶剂组分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探讨枸骨叶不同溶剂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枸骨叶中的3种溶剂组分均显示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显,醇提物和正丁醇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显示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讨苯甲酸、富马酸及其两种酸组合的复合酸对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选取致病性大肠杆菌(ATCC83912)、沙门菌(ATCC2151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213)三种常见的致病菌为指示菌,苯甲酸、富马酸和复合酸(苯甲酸与富马酸按1:1的比例复合)浓度设置0. 25、0. 50、0. 75、1. 00 g/m L四个水平,以无菌水为空白对照.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不同有机酸制剂的抑菌圈直径(mm),以此评价三种不同有机酸制剂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有机酸对三种致病性菌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活性.其中,复合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显著优于富马酸和苯甲酸(P 0. 05),而对于沙门菌,苯甲酸和复合酸的抑菌效果要显著优于富马酸(P 0. 05);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升高,抑菌效果显著增强(P 0. 05);不同有机酸制剂和浓度二因素对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存在显著的互作影响(P 0. 05).综上所述:在0. 25~0. 75 g/m L浓度下,复合酸对大肠杆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更优于苯甲酸、富马酸单一使用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茜草抑菌内含物的最佳提取方法和不同部位的乙醇萃取物的抑菌活性,用体积分数分别为0%、50%、60%、70%、80%的乙醇对茜草根的不同部位进行提取,选择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为测试菌。试验结果表明:60%乙醇提取液效果最好,基部根、粗根、细根以基部根抑菌效果最好。基部根和粗根的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最小抑菌浓度均为0.125 g/mL,对大肠杆菌最小抑菌浓度为0.250 g/mL;细根对3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高于其他两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