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在我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中,有不少关于曲、词之间语言艺术特征异同的论述。明人王骥德说:“曲之异于词,道迥不侔也。……文人以词为曲也,误矣,必不可言曲也”“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曲律·杂论》)姚华说:“词庄而曲谐”(《菉猗室曲话》)等等,他们都从整体上概括地指出曲语与词语的不同,给后人不少启示。惜其语焉未详,缺乏系统地比较论证。  相似文献   

2.
王维新是清代广西文学大家,诗、赋、文、词、曲、乐律、志书均有专集流传于世。尤其是词,创作数量之多,在当时屈指可数,而他对词论,也独有见解。他反对“词为诗余”说,认为词要“发泄脑意”,语言形式上应讲协律。他的理论主要散落在序、跋中。  相似文献   

3.
心意拳论     
心意者,本于大学,正心诚意之谓也。诚其意以正其心,正其心以修其身。正心诚意者,修身之大要也,而谓之举,何哉?盖拳者,攻防之术也,心意者,亦攻防之术也。察汉高之禽项羽,显非拳胜;观二桃而杀三士,智何不能。子曰:仁者无敌。既无敌矣,攻何不克,防何不能,是心意更优于拳矣,吾以为上乘焉。曰:既有上乘,何为下乘?曰:下乘者,太极也。太极以力,拳也;心意以智,亦拳也,其理正同。故以太极而成心意。请述其道于左:太极有攻与防,心意亦有攻与防。太极攻防,有化与发;心意攻防,亦有化与发。太极之化以力,或黏或走,引进…  相似文献   

4.
宋词的离合艺术是较高深而复杂的问题,历来对此言之不详,本文认为它是艺术辩证法在词创作中全面而巧妙地运用,即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不能呆板凝滞,而要多变化,有跳跃性,做到不触不悖,忽开忽合,忽远忽近,忽详忽略,既俗既雅,文质彬彬,形成既质实又空灵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中文大用论     
人谓中文无用,吾谓中文有大用。中文者,中国语言文学之简称也。或曰:“治中文者,不过咬文嚼字、摇唇鼓舌而已矣。奚何用之有!”曰:“不然”。凡人处于世,须有表心之术与心之实。中文有修辞有文法,表心之术实寓焉。且先贤有云,文史哲不分家。如是,则文非徒谓语言文学也,亦史也,哲也,心之实亦寓之矣。治中文而有成,则有表心之术以明心迹,有数千年人物事迹以知未来,有哲人之智慧以处于世。故可以上匡国、下利民、致君尧舜。治他科者不然。治历史与哲学者次之;治算术与外语者又次之。其治历史与哲学者,胸怀往古与先贤知慧,却…  相似文献   

6.
宋词的离合艺术是较高深而复杂的问题,历来对此言之不详,本文认为它是艺术辩证法在词创作中全面而巧妙地运用,即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不能呆板凝滞,而要多变化,有跳跃性,做到不触不悖,忽开忽合,忽远忽近,忽详忽略,既俗既雅,文质彬彬,形成既质实又空灵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7.
诗的歌与诵     
据虞书‘声依永’与乐记‘音生人心’之说,以心之感动而成声,声成文谓之音,比音而为乐,备乐始有舞容,其由内而外本之自然是古代诗乐同源,歌诵一贯,诗三百之所以可诵可弦可歌可舞也。至于孺子沧浪之歌,玫瑰盈怀之句,矢口成章而谢弦管,非不可被弦管也,不暇悉被弦管耳。若後世则有不尽然者。 诗乐之忽离忽合造成二千年之诗史,叙其错综变化之亦,乃文史专篇之事,非此所能详。要言之,後世在诗以外另立乐府一名,(乐府原只是一衙门耳)即为诗乐会几度分携之证。夫三百篇诗也,而乐之。孔子说:“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邪须独非诗乎协乐合…  相似文献   

8.
唐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历久弥新。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之为体,要涉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婉曲的文体特征和情深言长的内容特征是唐宋词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白石道人诗说》为姜夔的诗法著作,但也可看成是其词论之作。从布置、精思、创新、对偶、用典、措辞和格意七个方面来看,《白石道人诗说》对白石词创作有很大影响。这种以“诗法入词”的创作方法塑造了姜夔词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0.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文!本章开始一句即上期所解读的内容为: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温故之后,从字面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前一节和本节之间总分的逻辑关系:前一节是综合来讲《易》之广、之大,而这一节则细分何为广、何为大。  相似文献   

11.
《乐记》论艺术的社会作用,是从对人性的认识开始的。《乐本篇》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由此可见,《乐记》对人性的看法,既非荀子的“人性恶”,  相似文献   

12.
小易 《科技智囊》2007,(12):69-69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文!本章开始一句即上期所解读的内容为: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温故之后,从字面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前一节和本节之间总分的逻辑关系:前一节是综合来讲《易》之广、之大,而这一节则细分何为广、何为大。  相似文献   

13.
曾盛行于两宋的词体文学,在金元时代由于受到北方文化的薰染,其文体的性质、功能及表现形式等方面皆发生了某种变异,突出地显示为一种类诗与类曲的特征。所谓类诗,主要指词体形式上的徒诗化、内质上的言志化和语言上的古雅化。所谓类曲,则指词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发生的类似于曲的通俗化.一方面是在曲文学尚未成熟时,词体自身的俗化;另一方面是在曲文学繁盛之时,词体创作中向曲体的靠拢。  相似文献   

14.
序 【原文】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豈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晉华,豈足为烈哉!  相似文献   

15.
汉代乐府诗里有一首《江南》古辞,辞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初看起来,这首诗似乎词陋意浅,枯淡无味.然稍加咀嚼,便有清香爽快之  相似文献   

16.
天问释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昔王逸作天问后序,自诩其注此篇‘稽之旧章,合之 经傅,以相发明,为之符验,章决句断,事事可晓,俾后学 者,永无疑焉。”然今试执逸注以读天问,虽谓为无一 事可晓,不过也。踵逸而起,注者相望。彼于逸注,补 苴 正,有既多矣,然而不可晓者犹十有四五焉。呜 呼!注书之难,有若是哉?余窃不自揣,欲斟酌众长, 兼附己意,作一总结账之企图。兹先取篇中间天事 者四十四句释之,颜之曰天问释天。疏略之讥,自知 不免,并世方家,幸垂正焉。 天问文例,泰半合四句为一问,或增至八句,或十 二句,要皆以四进;其二句各问一事者,必二事同类,亦 以四句为一单元也。王逸…  相似文献   

17.
老朱来信,谓世人或以我为书生而非事功者,更有以我软弱无力、公关社交一无所能者,因有感焉。又多方审视,遂有此作。而于作也,不拘平仄,不拘句韵,惟以表情达意为据,故不可谓之词。幸古词中有“减字”、“摊破”之例,因依此例调之“乱填高阳台”。曲阜堂高①,青溪梦好②,老子庄园曾到。屈指十年,何人似我绝韦编。如今诗有惊人语,犹挑灯,夜读不已。得意处,文韬武略,胜似诸葛。堪叹俗子无智识,谓我书生耳,有何能为。不知水游,百人拥戴宋吴。人道知己一人足,有老朱,吾复何忧!君不见,管相夷吾,惟有鲍叔。(自注)①曲阜堂…  相似文献   

18.
不能说对艺术的传统鉴赏方式完全没有定量分析的因素。例如,目录学家在整理和甄别文艺作品时,就很重视册数、卷数等因素。某些鉴赏家进而深入到作品内部,关注各种词汇、意象和旋律的出现频度。宋代大文豪苏武在谈到技艺传承时还讲过一段深刻的话:“能者即数而得妙,不能者循数以得其量,其出一也。有能有不能,而精粗见焉。人见其工也,则求精于数外,而弃迹以逐妙,曰:我知酒食之所以美也,而略其方齐,舍其度数,以为不在是也,而一以意造,则其不为人所呕弃者寡矣。”’‘’文中表达了对于“数”的高度重视。尽管如此,定量分析在传…  相似文献   

19.
无线电报     
相传有一埃及考古家与一巴比仑考古家论辩两国古代文明。埃及考古家曰。吾於埃及故宫之处。掘地得铜线一条。想此铜线。必为古时电话电报之遗迹。虽尔时电话电报。与今世所用者。或有不同。然其功用助一也。巴比仑考古家曰。诚然诚然。吾於巴比仑遗址。寻而不得铜线。则巴比仑尔时必用无线电矣。巴比仑考古家。诚办。然未知其言之误也。无线电。非不用铜线。不过较诸有线电为少耳。彼无线电台所用之铜线。何啻数千百尺。谓无线电全不需铜线。是不识无线电者也。西历一人巴一著博士摩西氏发明无线送报之昏士尝 三十七 学卫於索士块干亚河置有…  相似文献   

20.
金元之时,曲体迎来兴盛,词曲间的文体互动突出表现为词之曲化、以词为曲两个层面,前者指的是高位文体受到新兴文体影响而发生的变异,后者则指的是新兴文体吸纳高位文体的某些特质以实现尊体目的。专就以词为曲来说,刘祁、周德清、陶宗仪等金元时人已对此文体现象有所关注和阐述。本文择选元好问、白朴、胡祗遹、王恽、张可久、薛昂夫六家,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金元两朝以词为曲现象在创作上的具体表现。明清以迄于近代,不少词论者在论述词曲关系时,多有对金元之时以词为曲现象的阐抉。相关理论阐述及创作呈现,共同推进了对以词为曲这一古代文学中极为重要的文体互动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