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研究隐喻,介绍了由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认知体系和相似的生活体验,不同文化的隐喻具有相似的认知基础,本文拟从英、汉语中概念隐喻所包含的结构、方位、本体隐喻三个方面来比较其相似性.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人们借助具体形象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手段。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以隐喻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时间的横向坐标运动和纵向坐标运动方面对英汉语言中隐喻概念加以比较,分析了异同产生的原因,揭示了英汉时间隐喻概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助于认识自身文化,学习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3.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隐喻的特点。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一种文化反映和思维方式,广泛地存在于英语和汉语中。对其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分析将有助于学生隐喻文化的学习,并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4.
英美人与中国人对于时间的空间隐喻认知存在着差异,故英语与汉语的时间的隐喻化表达上存在着异同.两种语言在时间的隐喻化表达上的共性来自于人类相似的认知能力并共享一个"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而差异则是源于不同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时间隐喻的跨文化相似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皆存在时间——空间隐喻、时间——金钱隐喻、时间——实体隐喻,这说明时间的隐喻性思维具有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思维决定语言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人类借助具体概念理解抽象概念的一种手段和思维方式。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皆存在时间——空间隐喻、时间——金钱隐喻、时间——实体隐喻,这说明时间的隐喻性思维具有跨文化相似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为思维决定语言提供了例证。  相似文献   

7.
黄远竟  左义 《中国西部科技》2010,9(14):76-77,94
隐喻是基于身体体验的,它是身体、大脑、心智和经验的产物。经济隐喻是人们用熟知的事物和概念去理解和体验经济领域中复杂的现象和活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经济文化不断交融,汉英民族在经济领域具有相似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对经济概念和经济活动的体验是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汉英经济语篇中有许多相似的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本文的研究重点在Up和Down两个概念,以期揭示英语中Up和Down两个概念的拓展隐喻义,隐喻拓展方向及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9.
概念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无处不在。本文首先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对概念隐喻进行了阐释,然后分析了英语新闻中概念隐喻的普遍性、系统性和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结合大量的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了空间维度词"深"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深"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颜色域、社会地位域和程度域。  相似文献   

11.
许多抽象概念的认知需借助于空间概念中的方位概念。这些抽象概念因此获得了“高”或“下”的方位。英汉文化对方位概念“高”和“下”有相同的态度,即“高”的事物是积极的,“低”的事物是消极的。因文化不同,英汉文化中被认为“高”或“低”的事物的对象又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源于认知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语言的使用形式,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由此,在认知观照下隐喻既是语言形式,也是思维方式;同时隐喻本身反映了文化,因而隐喻成为了语言、思维和文化统一的三维有机体。借助隐喻的三维关系图式来解读英汉隐喻的异同是一种可行的尝试。英汉隐喻的相似性表现于隐喻的产生机理和语言结构类同,英汉隐喻的差异性表现于英汉民族的文化迥异。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在喻体的选择和结构上也不尽相同。可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着手,探讨英汉隐喻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隐喻的意义是将某一个领域(即原始域)的经验映射到另一领域(目标域)。运用概念隐喻及语法隐喻的理论分析外刊上的经贸文章,发现这类语篇中隐喻表达非常普遍,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及本体隐喻等概念隐喻的运用有助于我们认识抽象的经贸知识,而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表达则对语篇衔接及语言简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隐喻性思维角度对比英汉名词化隐喻实现形式和语篇功能。英语是综合语型语言,可通过多种方式添加词缀隐喻化为名词。汉语属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汉语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致地体现过程或特性,隐喻地体现事物,它与英语的差别在于它从过程或特性转化为事物缺少形态变化,变化的仅仅是句法功能,词本身形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名词化隐喻不仅在英汉语篇中大量出现,而且都具有使语篇衔接、客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芳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02-105
英语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ChinaEnglish)。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将随着中国人使用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发展,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存在区别,也有其联系。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由母语的负迁移影响而形成;中国英语表现在语音、词汇、及语篇层次上,这启示我们在英语学习与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中国英语这一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7.
许善玉 《科技信息》2011,(28):132-13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discourse structure of newspaper editorials in Chinese English in terms of their macrostrcture and their lexco-grammatical features. Data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online edition of the People’s Daily online.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discourse features of editorials manifest the interactive nature of the texts.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词汇,语法结构和语用层面上的概念差别分别体现了英汉语言在文化和认知上的丰富纬度。因此,英语学习应该是一个概念重组的过程。只有超越英语语言系统本身,将其和语言使用背景下的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并最终将英语语言民族的认知系统和我们自己的认知系统同时纳入我们的头脑,才是学好英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英语有效句子的两个要素即统一性、强调性出发,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分析了大学英语写作中由于缺乏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系统地了解而产生的一些弊病,认为要使学生有效地避免中式英语,写出纯正地道的英语句子,有必要在教学中比较系统地、适当地给他们介绍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式英语是一种不规范或不符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是由于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所致;而中国英语是规范英语,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主要特征及区别分别体现在语音、词法和句法三个方面。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比中英句式、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等各方面的差异,归纳总结后帮助学习者避免出现中式英语,规范使用标准英语;还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国英语,不"崇洋媚外",注重国外风俗文化,还要提高学习者的中国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