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对东北黄芪双受精作用以及胚与胚乳的发育进行了细胞形态学观察。东北黄芪的成熟花粉是二细胞型的;珠孔端受精,受精作用属于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胚的发育类型属于柳叶菜型;核型胚乳,胚乳核分裂速度快于胚细胞的分裂速度。  相似文献   

2.
孙颖 《松辽学刊》2004,25(3):93-94
报道了2,4-D和细胞分裂素对甘蔗心叶胚状体的发生影响.从胚状体发生和发育进程以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中发现,高浓度的2,4-D(3mg/L)有利于胚状发生,2,4-D和细胞分裂素的配合使用较单独利用2,4-D对胚状体发育过程中存在的心形期胚。  相似文献   

3.
东北龙胆的受精作用及其胚和胚乳的发育(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东北龙胆的胚囊发育属于蓼型。珠孔受精。花粉管可通过破坏一个助细胞进入胚囊,也可在助细胞与胚囊壁之间进入胚囊。花粉管进入胚囊后释放出的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及次生核融合,形成合子及初生胚乳核。受精作用属于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胚乳发育为核型。当胚发育到4—6个细胞时,在胚囊珠孔瑞的游离核之间先形成细胞壁。细胞壁的形成是以自由壁的方式从珠孔端到合点端自外向内进行。胚的发育属于茄型。  相似文献   

4.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常规石蜡制片方法,对黄苓(Scutellaria baicalensisGeorgi)的胚胎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1,雄蕊—4,2强。前对花药较长,是四个小孢子囊;后对花药较短,具两个小孢子囊。幼嫩花药横切可见,表皮下具一个或多个孢原。花药壁由四层细胞组成,由外向内为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其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绒毡层细胞部分来源于初生壁细胞,部分来源于药隔的基本组织。绒毡层细胞最初为单核,后分裂为双核。分泌型绒毡层。小孢子母细胞是由次生造孢细胞分裂后发育而来的。其减数分裂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主要为四面体型,也有交叉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2,子房二心皮、四室、每室一个胚珠,中轴胎座,单珠被,薄珠心,倒生型胚珠。孢原细胞一个,孢原细胞直接发育形成大胞子母细胞,后者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线形排列的四个大孢子中,有功能的大胞子的数目及其位置不确定。胚囊发育为蓼型。助细胞具钩状器结构。极核在受精前融合为次生核。反助细胞在受精前开始退化。3,胚发育属柳叶菜型。其发育历经原胚期、心形胚期、鱼雷胚期至成熟胚期。胚柄在球胚早期达到最高度发育,鱼雷胚晚期开始退化。胚柄很长,球胚早期,胚柄已将胚经狭窄的胚囊中部推入到宽大的合点区。胚乳发育为细胞型。  相似文献   

5.
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etZuce)咸熟胚离体培养,先在分化培养基培养两周,在胚轴上陆续形成不定芽。石蜡制片,观察红松成熟胚不定芽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不定芽起源于胚轴的皮层细胞,有的是表皮和皮层细胞同时启动。不定芽形成分四个阶段:启动阶段、芽原基形成阶段、鳞叶原基形成阶段和不定芽结构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6.
应用转录抑制剂放线菌素D和转译抑制剂环己亚胺为工具的实验表明,CPA诱导绿豆幼苗下胚轴膨大成为愈伤组织的这一形态学效应不受放线菌素D的抑制,但受环己亚胺抑制.电镜观察下胚轴细胞,可发现膨大成愈伤组织的脱分化下胚轴及经100×10-6放线菌素D处理的不脱分化的下胚轴细胞大多为大液泡细胞和无液胞细胞,环己亚胺处理的下胚轴细胞都为无液泡细胞,对照组下胚轴细胞则为分生细胞.研究提示,液泡的形成和发育由长寿命mRNA决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观察了野生大豆大、小孢子发生、雌雄配子体发育以及胚和胚乳的发育,其主要结果如下: 1)雄性孢原为表皮下多列细胞。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孢子主要为正四面体型,少数为左右对称型。3)成熟的花粉粒为二细胞型。4)花药壁的发育属基本型。花药壁为五层细胞组成,从外向内依次为表皮层、药室内壁、二层中层、绒毡层。5)绒毡层细胞为单核,属分泌型绒毡层。6)单子房、倒弯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亚表皮下多孢原。7)大孢子四分体为线型排列,少数为“T”型排列。合点端大孢子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属蓼型。8)大孢子发生较小孢子发生稍晚,但其发育速度较快、后期、雌、雄配子体同步成熟。9)胚的发育为柳叶菜型。10)核型胚乳,初生胚乳核先于合子分裂。11)胚乳发育的中、后期,合点端存在胚乳吸器。12)胚珠的合点部位存在着承珠盘结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半野生大豆(Glycine gracilis)胚胎学的发育过程,结果如下: 1.花粉发育起源于多孢原。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型为同时型,四分体呈四面体排列。3.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4.花药壁的发育属基本型,药壁由5层细胞组成,即: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5.胚珠为单心皮、厚珠心、双珠被、弯生。6.胚囊发育属于蓼型,受精前,二极核融合为次生核,受精过程属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7.合子第一次分裂为横分裂,胚的发育属柳叶菜型。8.胚乳为核型胚乳。胚囊合点端胚乳保持游离核状态,成为胚乳舍点吸器。9.胚柄存留时间较长,发育至双子叶胚后期。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爪鲵端脑胚后发育的特征,及其在系统进化中的地位,采用脊椎动物神经标本制作技术和HE染色方法,对爪鲵胚后6个年龄组端脑的形态学与组织学进行研究.发现爪鲵端脑由嗅球和大脑半球组成,从幼体Ⅰ龄开始,爪鲵已具备了和成体端脑相似的结构.随发育的进行,爪鲵的端脑长和整个脑长都是逐渐增加的,端脑占整个脑的比例逐步加大.爪鲵的原始大脑皮质不发达,与原始海马和原始梨状区之间的界限不明显;原始海马是爪鲵大脑半球中最发达的结构,发育至Ⅱ龄时,出现内侧界沟将其与隔区分开;外侧界沟在Ⅰ龄时就将原始梨状区和纹状体分开,但发育至Ⅲ龄时,外侧界沟变得不明显,纹状体突增大.而东北小鲵没有明显的外侧界沟,这表明爪鲵的大脑半球虽然比较原始,但高于同类的东北小鲵.但与其他两栖动物相比,爪鲵的端脑结构还较为原始,在两栖类中属于较低等的类群.  相似文献   

10.
大豆胚胎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黑农26号”的胚胎学进行了观察,主要结论是:1.雄性的孢原为表皮下列多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多数为四面体形四分体,少数为两侧对称形四分体;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表面具三个萌发孔;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绒毡层为分泌型,其细胞始终保持单核。2.单室子房,2—4个胚珠,弯生,厚珠心;亚表皮下分化出多个大孢子孢原细胞;大孢子四分体多数为直线形排列,少数为“T”字形排列;蓼型胚囊。3.胚的发育为柳叶菜型;核型胚乳;胚柄在胚发育的主要阶段长期存在;合点端存在胚乳吸器。  相似文献   

11.
东北龙胆与莕菜种子至种苗发育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东北龙胆和Xin菜从种子胚到种苗形成的发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了陆生东北龙胆在这一发育过程的早期,具有某些原始水生大型植物的形态性状,而水生的Xin菜却具有陆生植物的典型性状。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东北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茎顶花芽分化中的形态变化,划分为未分化期、分化初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等6个时期.花芽分化从5月末开始到6月末基本完成,历时约30d.花芽分化的开始以植株的节数(10~11节)作为标志即可,与植株的高矮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东北龙胆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东北龙胆(Gentiana manshnrica K)的大、小孢子发生与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如下: 1 小孢子囊壁的形成遵循双子叶型发育顺序。花药壁由5层细胞组成:表皮、药室内壁、两层细胞组成的中层及绒毡层。2 绒毡层细胞部分来源于初生壁细胞,部分来源于药隔的基本组织。绒毡层细胞仲入小孢子母细胞之间形成“小梁”。绒毡层属分泌型。3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的排列主要为四面体型。4 小孢子单核靠边期时,在萌发孔出现“帽”状结构,二细胞花粉时该结构脱落。成熟花粉为三细胞型,花粉具有三个萌发孔。5 子房为两心皮一室,多胚珠,侧膜胎座,薄珠心,单珠被,倒生型胚珠。6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线形排列的四分体。合点端大孢子具功能。7 胚囊发育属于蓼型。二个极核受精前融合为次生核。成熟胚囊由7细胞组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报导了东北龙胆具有共生真菌的特点.并对菌根的存在状态、类型及菌根菌侵染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充实了东北龙胆的生物学知识,并为改进其栽培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关龙胆的三种原植物东北龙胆(Gentiana manshutica Kitag)、粗糙龙胆(G.scabra Bunge)、三花龙胆(G.triflora Pall.)及东北龙胆的栽培变异型(宽叶、白花、粉花)的杂交亲和性及杂交种子的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彼此之间都是杂交可育的,而以东北龙胆为母本的各杂交组合其单果种子脚净重及饱满种子所占比例皆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东北特产药用植物—东北龙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东北龙胆是我省西部重要资源植物,著名的中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资源已经遭到破坏,而且因其种子萌发条件和现有生态环境不一致,看来难以恢复。本文研究了东北龙胆的生态分布,形态解剖特征和生物学特征,以及恢复这一资源的途径和技术关键。本文指出了东北龙胆的某些重要特征:一般生境为“洼中岗”,种子萌发时需光:以赤霉素处理种子经水洗后浮水培养可加快种子萌发并提高发芽率。此外,子叶出现之后约两周以上才出现第一对真叶;根可在切断的根或茎的断面上直接再生而不经过脱分化阶段;新根首先在形成层处发生,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在这里发生,则其次在皮层或其它薄壁组织中发生;在发育节律上的特点是8月末开花,而且一直生长到因霜冻而死。所有这些被揭露的特点。从理论到应用,为这一药用植物的种质保存和资源恢复提供了某种保证。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东北龙胆的核型公式为K(2n)=2x=26=2M十24m,核型为“l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4.21%,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μ=26=8M_2+14M_1+4S,染色体总长度为44.50μm。  相似文献   

18.
从细胞中分离完整性好、纯度高的RNA是进行基因克隆和基因表达研究的基础,不同植物、不同组织的RNA提取难点各异,适宜方法也不尽相同,大豆胚芽富含蛋白质、脂质、多糖、酚类化合物及未知次级代谢产物,其组成成分的复杂性增加了从大豆胚芽中提取高质量的RNA的难度,本文采用了尿素-LiCi法、异硫氰酸胍法及改进的异硫氰酸胍法等三种方法从大豆胚芽中提取了RNA,从RNA的完整性、产率和纯度等方面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发现改进的异硫氰酸胍法是从大豆胚芽中提取RNA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组织培养和常规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在组培条件下条叶龙胆试管苗嫩茎扦插繁殖过程中不定根的发生与发育,结果表明,条叶龙胆茎上的不定根起源于形成层,在生根培养基上不产生愈伤组织,不经过愈伤脱分化阶段,属直接器官再生.  相似文献   

20.
应用转录抑制剂放线菌素D和转译抑制剂环己亚胺为工具进行的实验表明,绿豆种子中预存mRNA的转译可以受到CPA的调控,表现为诱导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出现新的酶带和幼苗胚轴下端产生膨大并进而形成愈伤组织,对CPA诱导的上述形态效应进行了显微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