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坛经》产生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不断有人增删改动,但署名问题从未发生变化。进入著作权立法保护时代,胡适之提出了《坛经》作者是神会而不是慧能的意见,同时也遭到诸多学者的反驳。根据中国古代书籍的署名传统,结合现代版权保护理论,对《坛经》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把《坛经》的署名权永久回归慧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六祖慧能到韶州要做的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弘扬禅法。韶州刺史韦璩率领僚属进山邀请慧能到城内大梵寺开缘说法,使慧能的弘法事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共同演绎了南禅宗的经典《六祖坛经》。韦璩对慧能极其仰慕尊崇,从安排讲经、记录,到设斋会款待,又立碑传颂,都显示了他和慧能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坛经》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自建《六祖坛经》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5.0对《六祖坛经》文本内容的检索,考察六祖慧能大师在韶州的弘法行迹。检索结果显示,《六祖坛经》中80%的文本均有与六祖慧能大师在韶州弘法行迹的相关记载。借助现代语言学的语料库研究方法,可以粗略勾勒出六祖慧能大师在韶州大梵寺、宝林禅寺、曹溪和曲江等处大力弘扬禅宗顿教,普度法界众生的弘法行迹。  相似文献   

4.
六祖慧能与韶州夙昔有缘,得法黄梅,广州剃度后又回到韶州,并在城内大梵寺开缘说法,由弟子法海集记,成为禅宗的传法依约和传宗法宝,后来演变成了《六祖坛经》。《坛经》在韶州开始创作,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演绎,书名与内容发生过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禅宗思想的发展演变,也是那个时代禅宗发展的需要。但慧能作为《坛经》的作者和韶州作为《坛经》的主要讲说演绎之地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坛经扩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行之法,论证三无法门在《坛经》里的中心地位与独特意义。对三无法门意义的分析,先剖析三无法门本身的基本内涵,次与神秀离念法门对照,突出三无法门的主旨,再与《坛经》其他思想联系,凸显三无法门在《坛经》中的中心地位。对三无法门影响的分析,从慧能的传承着眼,探讨慧能门下荷泽宗、洪州宗与石头宗兴衰的原因,关键就在是否能够真正继承并发扬三无法门的主旨与精神。  相似文献   

6.
常见研究将《坛经》的般若思想分析为“空”“中道…‘无分别”等方面,这种方法流于简单,没有区分《坛经》对般若思想的侧重与择取。慧能并未多说“空”,而是将关于事物本质的“空”予以悬置。般若之“空”侧重于客体性质,而“中道”“无所得”等则侧重于主体实行。慧能运用的是般若的无所得的思想方法。这既是般若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又是对时代精神的契合。  相似文献   

7.
《坛经》对儒家思想资源的创造性利用是其能够被士大夫和广大民众阶层接受的重要原因,也是促使《坛经》成为中国式佛教的关键因素。孝养与修禅、行仁与证悟、为仁由己和自性能含万法三方面体现了《坛经》与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坛经》对儒家思想资源的汲取,对今天中国话语的创造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顿教法门,为传统佛教教义范畴和宗教仪式及功课中注入了鲜活的世间内涵,将人们从传统宗教角色和使命之中解放出来。《坛经》将传统佛教通过戒、定、慧等修行程序,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依据佛法经论,实现成佛之目标的历程转换成体认自性般若,“识自本心”、“即心成佛”的顿悟过程。将外在的宗教仪式、功课与自性联系起来,实现宗教仪式和功课的内在化,体现了高度主体性精神和自由品质,这是《坛经》所蕴涵的人间佛教品格。  相似文献   

9.
谢斌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1-16
发挥好禅文化载体的作用在韶关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禅文化是佛教的心法,传到中国后在六祖慧能的弘扬下与中国文化高度结合,生发出禅宗"一花五叶""五家七宗",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六祖慧能在韶关弘法37年,演绎出佛教的圣典《六祖坛经》。韶关还有众多的佛教重要寺庙、遗址和文物,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对此,韶关应加大认可、宣传力度,发挥好原有载体、潜在载体和新建载体的作用,把韶关市建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0.
惠能在韶州弘法40年,在韶州大梵寺和曹溪宝林寺演绎了《六祖坛经》。在一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坛经》版本几经演变,不断添加、删减和改窜。但整体上,内容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虽然《坛经》有不同版本,但它的价值都是不可否定的。不同的《坛经》版本反映了禅宗思想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而最终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其实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而他的"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顿悟是禅宗"见性成佛"的不二法门。顿悟的实现就其忽然默契来看,是刹那间的当下体验;就其修行的过程来看,却是极其艰难的。在顿悟中参禅者获得了生存智慧,它是在日常工夫中才体现出的涅槃般若。顿悟作为本体智慧与日用工夫的合一,它不是参禅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它也不单单是个人的解脱和精神逍遥,而是指向着一个开悟的世间状态。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与佛禅颇有夙缘,佛禅的节制欲望、回归本心、随缘而行等思想影响了梁实秋的人生观,佛禅的真心见性、顿悟简捷的风格也影响了梁实秋的散文创作,并使梁实秋一直坚守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想有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但梁实秋始终处于佛禅的边缘又不遁入宗教境界,对于佛禅的接受仅止于人性的层面,与佛禅又有了一定偏离。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method of photorealistic simulation of Buddha Glory, a natural phenomenon of great visual beauty which can be observed in the area of famous Buddhism Holy Lands in China. This phenomenon is mainly caused by back-scattering of water droplets in fog or cloud. To simulate the glory, we first calculate the spectral scatter intensity of glory rings using Mie scattering theory. We then present a new shadow model to determine the deformed shape of the head and body of “Buddha” within the glory ring. The affect of atmospheric parameters such as the solar elevation angles, the density and size of water droplet in fog or cloud on the shape and color of Buddha Glory is also calculated. For rendering, we adopt the method of path scattering integral to generate the whole attenuated scene of Buddha Glory. Compared with the photographs of real Buddha Glory displays, our synthetic results are quite satisfactory.  相似文献   

15.
"蔡李佛拳"是南拳优秀的拳种之一。在武术界颇具影响。陈享创立蔡李佛拳至他去世(清道光十六年至光绪元年,公元1836年-1875年)这39年是蔡李佛拳的早期阶段,结合陈享生平事迹,尝试对蔡李佛拳武术早期的迅速发展的原因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党措 《西藏大学学报》2013,(1):121-127,184
《释迦谱》形成于南朝齐梁时期,是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释迦牟尼传记。文章通过梳理部派佛教早期、分裂期及大乘佛教初期佛教史中的释迦牟尼形象,进而从生命过程、外貌形象和法理形象三方面对《释迦谱》中释迦牟尼的形象进行深入挖掘,归纳出其形象特点。《释迦谱》中的释迦牟尼是经历了出生到涅槃的神性人,又是从过去穿越到现在的人性神,其形象是时间上纵向单一性和空间横向多重性的交汇,是立体、多元而不可复制的。  相似文献   

17.
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教对人生的根本认识。“四谛”在借鉴了“四善知”的思想后建立了自己的理论认识,又成为佛教医学体系的根本指导思想。药师佛信仰是以崇拜药师佛为特点的一种佛教特有的崇拜形式。东方药师佛旨在解决人生在世时出现的生老病之三大苦,药师佛对人间的疾病有深入洞察,旨在为人类解除痛苦。药师佛信仰由于契合了人类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及人类生存的最低欲望,就具有了无尽的生命力,也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永远诉求,是人们延续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直接愿望。  相似文献   

18.
由于命运的不幸,史铁生为求思想上的解脱看了一些宗教类的书,也曾不断地谈佛说道谈信仰谈宗教。这期间,史铁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宗教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精神个性的宗教观。主要内容是:佛(神)不是福报的源泉而是苦难里心魂的一条救路;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天堂在人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宗教精神不等于宗教,宗教的要旨是靠神对人的拯救,宗教精神是人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对自我的拯救。史铁生宗教观的实质是为自己为人类寻求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