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8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差距对比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芦英 《科技信息》2007,(26):242-243
2004年28届奥运会男子篮球比赛中国男篮以2胜5负的成绩名列第八名,未能实中国奥运史上的突破。本文通过对中国队本届奥运会上7场比赛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希望从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促进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更有助于我们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再次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录像观察、技术统计、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北京奥运会中国男篮6场比赛的得分、投篮命中率、进攻篮板、助攻、失误等进攻能力,抢断、防守篮板、犯规等防守能力等技术指标与对手进行比较研究。中国队虽然重回4年前的第八名,但意义不同。可中国队的投篮命中率、失误、身体对抗、整体配合等方面与世界强队存在明显差距,是阻碍中国男篮实现历史性突破的重要因素,我国男篮人需要向欧洲学习,增强队员身体对抗能力,坚实基本技术,让篮球运动真正从娃娃抓起。  相似文献   

3.
孙晓宁 《科技信息》2009,(17):111-112
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观察法对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男篮与对手比赛技术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较深入地探讨了中国男篮与美国、西班牙、立陶宛等世界强队之间的差距,指出了中国男篮在进攻和防守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实现我国男篮队伍的和谐发展,促进我国男篮竞技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第二届斯坦科维奇杯中国男篮比赛技术进行统计、对比,结合投篮、篮板球、盖帽、抢断、助攻、失误等技术指标,分析得出中同男篮内线实力有所加强,而外线实力尚弱,从整体而言,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在进攻和防守上存在着差距。  相似文献   

5.
韦李  何晓燕 《科技信息》2007,(9):202-203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和数理统计分析,找出第15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世界强队技战术的共同特征,指出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比赛中存在的主要差距是:内外不均衡,缺乏整体性;攻防速度慢,对抗不强悍。  相似文献   

6.
孙辉  王虹  周倩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4):131-132
本文通过对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中国男篮参加的六场比赛分析得出:中国男篮的力量、速度,爆发力、灵敏、耐力素质和对手存在差距,体能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男篮进一步提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攻防能力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对中国与欧美在第15届世界篮球锦标赛和第28、29届奥运会比赛中的技术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中国队与欧美强队在得分能力、争夺球权、控制和支配球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对策,为中国男篮成绩的提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法、观察法、数据统计法、比较分析法等,对2006年第15届日本世界男篮锦标赛中国队后卫和世锦赛前八名球队后卫进行技术、战术统计分析,从中发现我国后卫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为我国后卫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及其训练与培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看实况录像、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研究等方法,对2006年中国男篮参加世界男篮锦标赛比赛的六场比赛的技术统计与对手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虽然中国队小组出线进入前16名,但中国队的投篮命中率、失误、抢断、身体对抗、整体配合等方面与世界强队存在明显差距,是阻碍中国男篮实现历史性突破的重要因素;同时认为,球星战术“一人球队”与世界篮坛的发展趋势是不一致的;并着重提出了参加2008年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国男篮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第15届男篮世锦赛的排名及中国男篮的全部比赛,根据数据分析和中国男篮的现场表现,对参加本届世锦赛篮球比赛的中国男篮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定位,指出了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主要差距,并着重提出了参加2008年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国男篮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第15届男篮世锦赛的排名及中国男篮的全部比赛,根据数据分析和中国男篮的现场表现,对参加本届世锦赛篮球比赛的中国男篮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定位,指出了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主要差距,并着重提出了参加2008年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国男篮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观看实况录像、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研究等方法,对2006年中国男篮参加世界男篮锦标赛比赛的六场比赛的技术统计与对手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虽然中国队小组出线进入前16名,但中国队的投篮命中率、失误、抢断、身体对抗、整体配合等方面与世界强队存在明显差距,是阻碍中国男篮实现历史性突破的重要因素;同时认为,球星战术“一人球队“与世界篮坛的发展趋势是不一致的;并着重提出了参加2008年奥运会篮球比赛,中国男蓝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运用集对分析理论中(SPA)的同异反态势分析法对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与世界水准的差距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男篮达到世界水准的项目技术指标仅有抢断1项;与世界水准有较小的差距的项目技术指标有2分球投篮数、2分球命中率、罚球投篮数3项;与世界水准有一定差距的项目技术指标有进攻效率、真实投篮命中率、防守效率、防守篮板率、犯规5项;与世界水准有较大差距的项目技术指标有:3分球投篮数、3分球命中率、罚球命中率、进攻篮板率、盖帽、助攻6项;与世界水准有相当差距的项目技术指标为失误率1项.在同异反态势排序中,中国男篮位于均势4级,全8级,与世界水准相差1个态势区、7个势级.溯源造成上述现状成因并提出以下建议:走"崇尚技术、战术至上、以柔克刚"的中国特色篮球道路;实现训练课和理论课一体化;教练员自身应做到"内外兼修",篮协更正"成绩定成败"思想.  相似文献   

14.
史伟 《科技信息》2012,(30):339-340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男篮在伦敦奥运会上与世界强队的比赛录像进行研究,探讨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差距。数据显示中国队在两分球投篮命中率、总投篮次数、篮板球、失误、抢断、快攻以及助攻等指标上与对手均存在差距。其中两分球投篮命中率、篮板球及总投篮次数、快攻、助攻次数与世界强队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对第30届奥运会上中国男篮与对手5场比赛的技术统计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男篮攻防实力的提高提供咨询。研究表明:投篮次数少是中国男篮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男篮与对手的整体实力差距明显;在进攻方面,与世界强队相比得分、投篮次数、内线得分及助攻有极显著性差异,三分投篮次数、快攻得分及二次进攻得分具有显著差异;在防守方面,篮板球拼抢能力与世界强队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对以上结论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男篮技术水平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参加第十四届男子篮球锦标赛的中国队以及与之比赛的另外6支球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中国队的技术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队失利的原因在于激烈的对抗条件下,队员在限制区附近投篮能力低、三分球命中率低,未能有效控制前场篮板球,配合助攻能力欠缺;防守缺乏攻击性,过分依赖内线高度防守等,在激烈的身体对抗条件下进行篮下强攻、快速的攻防转换,防守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和战术的协作性是现代篮球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势,针对现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刘振武  耿惠杰 《科技信息》2009,(12):222-222
本文通过对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比赛录像的反复观察,得出统计数据,从中提取中国男篮负于对手的四场比赛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结合EXCELL办公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得分方面的优势和差距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提高中国男篮在比赛中的得分水平,从而提高中国男篮在国际比赛上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看实况录像、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研究等方法,对2006年中国男篮参加世界男篮锦标赛比赛的各项技术指标与对手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国队的投篮命中率、失误、抢断、身体对抗、整体配合等方面与世界强队存在明显差距,建议中国篮球的长远发展,应坚持走我国已形成的"快、准、灵"的传统战术风格,在追求队员身材高大化的同时,更应加强篮球基本技术、身体对抗能力、专项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技术统计数据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第29届奥运会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4场比赛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篮在总投篮命中率、限制区内得分、快攻得分、对方失误得分、助攻等9项指标上与世界强队仍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新型的战术风格尚未建立起来,攻守节奏易被打乱;由守转攻节奏缓慢,快攻意识薄弱,进攻点少,面窄;内外脱节,防守的伸缩性、及时性不够;大赛经验不足,仍未适应高强度的攻守对抗。  相似文献   

20.
通过观看实况录像、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研究等方法,对2006年中国男篮参加世界男篮锦标赛比赛的各项技术指标与对手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中国队的投篮命中率、失误、抢断、身体对抗、整体配合等方面与世界强队存在明显差距,建议中国篮球的长远发展,应坚持走我国已形成的"快、准、灵"的传统战术风格,在追求队员身材高大化的同时,更应加强篮球基本技术、身体对抗能力、专项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